首页|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古代文献中阴谷穴临床应用规律

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古代文献中阴谷穴临床应用规律

扫码查看
目的 通过整理归纳阴谷穴古籍文献中的相关条文,对其古代临床应用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华医典》(第5 版)中收录的1 156 部中医古籍为检索源,依据纳排标准提取阴谷穴相关条文,以该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治疗方法、刺灸法计量及禁忌证为条目,建立相应的数据集并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条文 213 条,涉及西晋至清朝的 53 部古籍,阴谷穴主治病证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单穴主治病证共计 29 种,优势病证为癃闭、腹胀、舌纵、淋证、崩漏、阴痿、腹肿、腿痛、鼓胀、妊娠恶阻、体寒热、小便黄;配伍主治病证共计 38 种,优势病证为癃闭、腹胀、崩漏、喑哑、积聚、腹痛、鼓胀、阴茎痛、阴痿、霍乱、痫证.配伍腧穴所属经脉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为主,出现频次排名前 5 的常用配穴为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复溜.治疗方法以针刺和艾灸为主,刺激量以"刺四分、灸三壮"最为常用.结论 阴谷穴主治范围广泛,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五官科,单穴主治病证 29 种,配伍主治病证 38 种.在治疗方法方面,针刺深度以四分为宜,灸法以三壮为佳.

邓云鹏、魏腾腾、何广帅、朱芷欣、张淑宁、刘高飞、靳诺佳、杨旭光

展开 >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08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郑州 450008

阴谷穴 针灸 临床应用规律 古代文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中医学学科建设项目

815909552019YFC170970115102046-2020

202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TPCD
影响因子:0.779
ISSN:1006-3250
年,卷(期):2024.30(7)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