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为中医治疗疫病的经典名方,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早期治疫经验的积累,从金元时期开始在民间流传由僵蚕、大黄组成的治大头瘟"无名仙方".其后该方收录于《御药院方》(五痹散)、《普济方》(夺命丹)当中,广为流传.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记载"内府仙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确定了升降散的药物组成.清代陈良佐则进一步调整方中药量比例,改丹为散,名"陪赈散",广泛应用于各种"热疫".在此基础上,杨栗山以升清降浊为治疗温热疫病的核心,提出"轻则清之,重则泻之"的总原则,将"陪赈散"更名为"升降散",并以"升降散"为核心,增损古方,创立治疗温热疫病的系列方剂14 首,使疫病理论体系得到极大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