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末年到近代,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深度向中国传播,从大的时间跨度上,我们将这一中西文化融合、交流的趋势称为"西学东渐".但"西学东渐"并非"均匀"发生在明末至近代这一全过程中,事实上,分别在明末清初、晚清至民国初年,是西方的学术及哲学思想传入中国的两个关键时间阶段.在这两个时期,来华传教士或出洋华人通过书籍、新式教育等媒介方式,以香港等通商口岸和日本作为重要窗口,将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学科知识等大量传入中国,这些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明末清初是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彼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已经放缓,相对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在浩荡的"西学东渐"过程中,天主教传教士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向中国引入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尤其在清康熙一朝,西方数学与仪器被引入并得以发展,对开放当时中国学界的思想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