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物IP+在地非遗"驱动乡村振兴的设计实践研究

"文物IP+在地非遗"驱动乡村振兴的设计实践研究

Research on Design Practice of"Cultural Relic IP+Local Intangible Heritage"Dri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扫码查看
乡村地域富集非遗资源,非遗具有产业、文化两大属性,创新设计活化非遗能够有效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遗如何活化并融入当下生活?文物IP的桥梁作用能够让非遗活化成为"博物馆文创",进而融入"国潮热".本研究以"文物IP+在地非遗"为主题,聚焦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携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充分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文物IP+非遗农产品""文物IP+非遗手工艺""文物IP+非遗产业"的融合,创新设计实践,形成"文物IP+在地非遗"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创新引领过程中,为"在地非遗"转换实践增加"在地文物""数据""体验"等元素,进行融入数字经济尝试,培养在地创新人才;促进乡村产业与文化振兴,带动乡村组织、人才、生态振兴等,为非遗促进乡建的相关设计实践提供新思路和新案例.

皮永生、夏如松、彭琬棠

展开 >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财经学院

文物IP 在地非遗 乡村振兴 设计实践

教育部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重庆市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22XJJC76000122ZD02

2024

装饰
清华大学

装饰

CSTPCDCSSCI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43
ISSN:0412-3662
年,卷(期):2024.(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