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语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建构

话语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建构

扫码查看
由于文化遗产实践长期以来受制于西方话语,虽然近年来国际上开始关注不同文化的遗产观,但体现本土传统的遗产实践方式尚未在中国被深度关注和开发.中国有“崇古”文化,虽没有现代遗产概念,但对过去及先人遗迹的理解是极为深刻的.历代史、志、谱、牒包含了形式多元、内容丰富和极具人文精神的遗产价值观,是今天全球“遗产运动”不曾涉及的.“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和“东坞山村文化研究”试图通过挖掘本土话语,重建文化遗产的本土价值观和意义产生方式,让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从标志性、分类式、项目式途径中走出来,借鉴传统历史书写方式,探索以“行事”为“深切著明”的遗产意义彰显风格;也试图超越“物质原真性”、“民族主义”、“地方主义”、“怀旧情结”、“文化资本”等话语,使遗产实践体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及“民德归厚”等史学精神.
Recovering Indigenous Discourse of Cultural Heritage:A Chinese Challenge to Western Value of Heritage

吴宗杰

展开 >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文化遗产 话语 本土 原真性 儒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12BMZ046

2012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431
ISSN:1008-942X
年,卷(期):2012.42(5)
  • 30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