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是新疆小麦条锈病重灾区,对该地区开展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2020年采自新疆伊犁4县的149份小麦条锈菌样品进行生理小种监测,以期明确该地区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组成及毒性情况.结果表明,共监测到28个生理小种,其中CYR 33、Su 11-1、Su 11-12、CYR 32及CYR 34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14.09%,12.75%,8.05%,8.05%和7.38%;水源11类群为优势类群,出现频率高达44.30%.对抗条锈病基因Yr1、YrA、Yr3、Yr6、YrSu、Yr9的毒性频率均大于70%,表明这些基因在伊犁州抗性基本丧失.新疆伊犁州4县小麦条锈菌毒性多样性分析显示,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4,Shannon信息指数为0.50,表明伊犁州条锈菌毒性多样性水平较高,毒性组成丰富;小麦条锈菌毒性相似系数在0.92~1.00,其中伊宁县和巩留县的样品遗传距离最近,察布查尔县与其他3县样品遗传距离最远.因此,新疆伊犁州地区抗锈育种应以抗CYR 33和Su 11-1为主,兼顾抗Su 11-12、CYR 32和贵农22类群中其他类型.另外不同县区应合理进行抗病基因布局,以期实现小麦条锈病的区域间联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