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点地梅属的分子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和垫状形态的趋同进化

点地梅属的分子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和垫状形态的趋同进化

扫码查看
报道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点地梅属Androsace L.及羽叶点地梅属Pomatosace Maxim.共14种29个居群的ITS与trnL-F DNA序列各27与25条;并结合已报道相关种类的有关序列,构建了"点地梅群"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研究发现"点地梅群"的4个属为一单系类群,含有两个稳定的分支:一支全部由点地梅属的种类组成,另一支分别由羽叶点地梅属、Douglasia Lindley、Vitaliana Sesler和9种点地梅属植物组成;点地梅属裂叶组sect. Samuelia Schlechtd.的3个种与点地梅组sect. Androsace的2个种在3套序列分析中位于不同的系统位置.各分支基部的种都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及青藏高原东部,分子地理标记的结果支持形态学提出该地区为"点地梅群"植物起源地的假设.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向欧洲及其他北半球地区存在不同时期内多个进化支的多次扩散.粗略的时间估算表明该群植物可能是在第三纪的中新世以来才开始发生的.垫状种类分别在青藏高原和欧洲独立起源,而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分化要早于在欧洲的分化,在前一地区可能与青藏高原自中新世开始发生的造山运动、形成高海拔的山地有关,而在后一地区则是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的冰期气候反复波动有关.垫状植物在青藏高原上的大规模分布则可能较晚,与冰期结束后全新世晚期气候再次变冷有关.一些物种种内的遗传分化也可能部分反映了气候来回波动中它们在高原上的退缩和再扩张过程.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Androsace (Primulaceae) and the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cushion morphology

王玉金、李小娟、郝刚、刘建全

展开 >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进化与适应开放实验室,西宁,810008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20

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点地梅属 羽叶点地梅属 系统发育 生物地理学 青藏高原 横断山 垫状植物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全国高等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KSCX-SW-10630000012

2004

植物分类学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植物学会

植物分类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322
ISSN:1674-4918
年,卷(期):2004.42(6)
  • 23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