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子午岭次生油松林立木竞争格局研究

子午岭次生油松林立木竞争格局研究

扫码查看
研究干旱区森林立木竞争及空间分布格局,旨在为揭示干旱区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竞争动态和格局形成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经全面调查之后,依据时空互代原理选择了4个处于不同演替阶段,面积为0.25 hm2的大样地进行研究.采用Hegyi邻体密度模型研究立木竞争强度指数.采用Kriging法与Hegyi法相结合研究立木竞争的空间格局.采用一元和二元O-ring函数模型分别研究了乔木空间分布格局和乔木种间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上述4个群落中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种群密度分别为1476、996、800、648株·hm-2,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种群密度为48、32、44、16株·hm-2,山杨(Populus davidiana)种群密度分别为64、28、24、12株·hm-2.3种主要乔木的竞争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油松、白桦、山杨,各物种竞争指数均随演替阶段的增长而下降;演替后期,胸径2~15 cm油松个体减少明显,而胸径大于30 cm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在所有演替阶段中,油松竞争指数均随着胸径的增加而下降;油松种群竞争空间格局为典型的非匀质斑块状格局.点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油松种群在0~5 m尺度呈现聚集分布,且与其他树种在5~15 m尺度存在空间负相关.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黄土高原次生油松林群落中油松竞争指数高于其他物种.油松在各演替阶段均呈现出基于径级大小的竞争不对称性,演替后期油松群落自疏机制为限制小径级个体的生长.竞争的格局在水平空间尺度具有斑块性,随着演替的进行,高竞争斑块在数量、范围和强度上减小,但并不会消失.油松生态策略为小尺度聚集分布,与其他树种在5~15 m尺度空间负相关,这个尺度已经超过了经典的树冠竞争理论范畴,其背后的原因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
Competition Pattern of Standing Trees in Secondary Pinus Forest in the Ziwuling Mountains, China

邹书珍、尹才佳、杨茜、马龙、康迪

展开 >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充 637002

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凌 712100

油松 干旱地区 植被恢复 竞争 空间格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

318004582018JY0475

2023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877
ISSN:1673-5102
年,卷(期):2023.43(1)
  •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