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孺子入井"一章的内容涉及孟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历来的诠释非常丰富.这一章以"四端"中的"恻隐之心"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也是君王可以有效治理天下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传统注解多将四端解释为情感的表现,但当代引入西方伦理学探讨儒家伦理之后,则产生了不同视角的诠释,如义务论、美德论、角色伦理学、示范伦理学、关怀伦理学等各种理论均曾以各自的视角解释这一章的意义,而其中只有关怀伦理学是以人的自然情感作为道德行为的根源,与恻隐之心的文本脉络以及历代注解最为接近.从中西比较哲学的发展脉络而言,关怀伦理学的视角可较为完整且融贯地诠释《孟子》"孺子入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