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田涝渍灾害形成机制与协同调控方法进展报告

农田涝渍灾害形成机制与协同调控方法进展报告

扫码查看
我国涝渍灾害严重,呈现先涝后渍、涝渍相随的特点,一些地区还存在旱涝急转、先涝后旱,加重了作物减产损失。本年度围绕课题目标,对前期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涝渍灾害试验及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深化了前期研究成果,并形成部分成果指标。收集了研究区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典型区田间试验基础设施建设和观测设施的布设;开展了作物涝渍相随试验和涝渍协同控制的暗管与明沟排水试验。根据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初步揭示了湖北四湖地区荆州站致灾暴雨的突变点发生在1999年前后,安徽淮北地区致灾1日暴雨和3日暴雨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93年和1994年;同时,湖北四湖地区的致灾暴雨日及数量存在年际增加趋势但不明显,安徽淮北平原平均及各站点1日暴雨和3日暴雨不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趋势;还初步揭示了两地致灾暴雨的时空演变规律。根据主要作物(水稻、小麦、棉花)对涝渍敏感生育阶段的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孕穗期涝渍相随会抑制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拔节期淹水处理会促进水稻株高的增加,花铃期淹水(5cm)会增加棉花株高,但降低籽棉产量。以室内沟管不同的组合排水为基础,初步探明了地表积水消退过程沟管单一排水或沟(及反滤体)管组合排水条件下地表积水消退过程水头和排水量变化特征、排水量影响因素;基于虹吸理论,提出并初步分析了加快地表水下渗能力的排水效果,为排水措施的选择提供了新方法。

王修贵、周新国、王少丽、Huang Shuang

展开 >

武汉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农田排水 涝渍控制 排水暗管 涝渍胁迫 作物产量 控制排水

99

年度报告

2019-12-05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