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棉花重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机制研究

棉花重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机制研究

扫码查看
对棉铃虫成虫卵巢管和卵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发育级别划分标准;发现与敏感品系相比,高抗品系棉铃虫的生殖力显著低于敏感品系;棉铃虫对Bt产生抗性后卵黄原蛋白Vg基因在转录水平发生较大变异可能与适合度代价相关;抗性品系的棉铃虫保幼激素含量高于敏感品系,卵黄原蛋白受体基因干扰后显著的降低了棉铃虫的产卵量和成熟卵比率。我们将研究对象拓展到棉田、玉米、小麦、林网等农田景观,开展了基于服务功能的棉花害虫生态调控研究。发展了定量分析昆虫转移扩散的稳定同位素方法,解析了龟纹瓢虫在棉花、玉米之间的运动转移规律,并探讨了龟纹瓢虫、寄生蜂在玉米、棉花等寻找寄主的化学信息联系;阐明了华北农田景观中棉花品种多样性、作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非作物生境等对棉花害虫、天敌群落结构与天敌控害功能的作用。研究了中红测沟茧蜂和异色瓢虫的饲养技术研究,这两项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条件优化将为简化中红测沟茧蜂和异色瓢虫的室内饲养过程和条件、提高天敌繁殖率及方便天敌的田间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选择棉铃虫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面对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鸟的胁迫下及寄生性天敌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对棉铃虫取食行为和繁殖影响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同时开展棉花枯萎病和烂铃病等其他病害的研究。常年监测长江下游棉花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表明棉花黄萎病仍然是危害棉花最为严重的病害。研发土壤中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检测方法。筛鉴出高抗枯萎病的棉花材料34份,抗枯萎病的棉花材料122份。筛鉴出抗黄萎病的棉花材料24份。对自主研发的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枯草芽孢杆菌Jaas ed1粉剂进行防治棉花黄萎病试验示范,防治效果可达50%左右。25%嘧菌酯悬浮剂对棉花烂铃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播种时使用噻虫胺和烯啶虫胺颗粒剂进行穴施可有效控制棉花苗期和花铃期棉蚜和绿盲蝽的危害,可将绿盲蝽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噻虫胺对绿盲蝽持效可达播种后115天。使用药膜法测定了山东地区绿盲蝽种群对七种常用药剂的抗性,表明马拉硫磷、毒死蜱、联苯菊酯和丁硫克百威仍可在IPM体系中应用。

梁革梅、戈峰、林玲、刘小侠、慕卫

展开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展开 >

棉铃虫 适合度代价 农田景观格局变化 黄萎病 枯萎病 天敌 非消耗作用 颗粒剂穴施

65

进展报告

2017-03-10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