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癌变·畸变·突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癌变·畸变·突变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
癌变·畸变·突变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

程书钧

双月刊

1004-616X

ctm@stu.edu.cn

0754-88900267

515041

广东省汕头市新陵路22号汕头大学医学院内

癌变·畸变·突变/Journal Carcinogenesis,Teratogenesis & MutagenesisC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通过介绍环境因子致癌、致畸、致突变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本学科的繁荣和发展。特色:环境因子致癌、致畸、致突变是一个新兴的、高度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目前本刊是国内这一领域唯一的一本学术刊物。固定栏目:论著、短篇报道、技术与方法、综述等。论著刊登反映国内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技术与方法介绍国内有关研究领域首次使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综述则介绍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最新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培生菜中锶的迁移富集及其生理影响

    闫冬李斌梁宸卿何映雪...
    309-314,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锶(Sr)在生菜中的迁移富集情况,以及Sr对生菜吸收其他主要营养元素、生菜鲜质量和叶绿素的影响,定量分析Sr在生菜组织中的分布.方法:采用水培方式培养生菜,设置1个对照组(不添加Sr)和5个Sr处理组(0.1、0.5、1、5和10 mmol/L).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检测生菜茎叶和根组织中Ca、Fe、K、Mg、Na、P、S和Sr元素的含量,采用叶绿素测定仪检测生菜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SEM-EDX)分析生菜叶片和根部组织细胞中Sr的分布.结果:生菜茎叶中的Ca、S、Sr和根中Sr的质量分数在不同浓度Sr处理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和10 mmol/L Sr处理下,S的迁移系数(TF)低于对照组(P<0.05);随Sr处理浓度的增加,Sr的TF值降低.5和10 mmol/L Sr处理下,水培液中S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5和10 mmol/L Sr处理下生菜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菜组织中Sr的质量百分比分布大致为:叶表保卫细胞>表皮,叶横切面叶肉≈表皮,根横切面表皮>中柱鞘>韧皮部.结论:Sr在生菜根部的质量分数大于茎叶部分;Sr处理浓度的增加,使得从生菜根部向叶片迁移的Sr占比降低,并且生菜根部S的质量百分比增加,叶片的SPAD值增加;生菜根部吸收的Sr主要固定在根部的表皮.

    生菜迁移营养元素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

    小细胞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莹褚洪迁刘艳霞张同梅...
    315-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肺癌亚型,具有分化程度低、倍增时间短、侵袭性强、早期易出现远处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临床预后极差.获得性耐药和远处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深入研究SCLC转移机制有利于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为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受限于组织样本稀少及缺乏可靠的临床前模型,SCLC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液态活检技术的进步及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的建立为SCLC研究开展提供了新的工具,相关细胞及分子层面的研究结果亦为转移机制提供了不同见解.本文就SCLC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探讨从多个方面阻断肿瘤细胞发生转移的方法,为SCLC的治疗提供新视角.

    小细胞肺癌临床前模型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结直肠癌发生机制、治疗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孔德扬裴炜冯林张海增...
    320-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卫星不稳定(MSI)型结直肠癌(CRC)是一种由DNA错配修复系统缺陷引起的肿瘤亚型,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15%.MSI CRC在临床和病理学上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包括更频繁地出现在近端结肠、分化程度低、肿瘤分期较早、高BRAF突变率和淋巴细胞浸润等.MSI CRC具有特殊的肿瘤微环境,特别是免疫及耗竭相关基因的高表达,为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ICB)提供了理想靶标,从而能够在免疫治疗中显著受益.虽然MSI通常与早期CRC患者的良好预后相关,但在转移性疾病中可能指示了不良的预后.当前研究凸显了微卫星状态与BRAF突变状态结合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并表明BRAF突变可能减弱MSI相关的预后优势.MSI CRC显示出对包括5-氟尿喀啶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抗体等传统治疗药物的抵抗性,但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反应更为积极.随着对MSI CRC认识的加深,ICB治疗正在成为一二线治疗以及新辅助治疗的重要策略,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能替代传统方法的治疗选择.本文综述了MSI在CRC发生机制、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微环境特征、临床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阐明了MSI在CRC治疗策略和疗效预测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根据不同微卫星状态对CRC进行个性化治疗的必要性.

    微卫星不稳定型结直肠癌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免疫微环境免疫治疗

    基于多倍体肿瘤巨细胞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李子烜孙震晓
    325-327,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揭示了肿瘤细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表明,当肿瘤细胞受到放疗、化疗或缺氧等刺激后,可以形成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以抵抗外界生存胁迫,PGCC在一段时期的休眠后,可重新恢复增殖.相较于正常二倍体肿瘤细胞,PGCC具有更强的成瘤能力、侵袭转移能力和耐药性,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驱动肿瘤复发,是肿瘤获得异质性的重要来源,是一种十分恶性的肿瘤细胞亚群.近年来基于对PGCC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有研究者提出一些具有潜力的抗肿瘤治疗方案.本文就PGCC的生物学特征、形成机制,其对微环境的高耐受性、对肿瘤发展的影响,以及针对PGCC的治疗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多倍体肿瘤巨细胞抗肿瘤癌症干细胞耐药

    人大脑类器官模型及其在药物神经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刘哈晓雨卜迁田京伟岑小波...
    328-332,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物神经毒性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研发和临床使用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全面了解药物对人体神经系统的潜在影响,需要建立能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试验模型研究药物神经不良反应及其机制,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增加研发药物的安全性.由于人类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当前常用的2D神经细胞模型、动物神经行为模型等存在一定局限性.人胚胎干细胞或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人脑类器官,在结构功能与人脑更相似,保留了人脑遗传和分子表型.本文对人脑类器官模型在药物神经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人脑类器官模型应用于药物研究和安全性评价时所面临的挑战.

    人脑类器官神经毒性安全性评价药物研究试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