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吴怀东

双月刊

1001-5019

journal@mars.ahu.edu.cn

0551-5107145

230039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路3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以学术为本位,以质量为生命,刊发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徽会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苏南地区的非正式金融

    李甜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会是民间自发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发轫于徽州的徽会是二十世纪中叶流行于苏南地区的一种合会形式.几乎同时出现在苏州城乡的"苏州会"和"潭东会",二者的运作方式、参与者社会网络等存在差异,最终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形成不同的演变路径.基于合会案例的比较分析,可知国家经济政策变动对于民间资源流动性分配的重塑,是影响非正式金融的外在诱因;而非正式金融走向衰落的内在关键因素,乃是扩展型合会自身存在的履约困境.潭东会的倒会,以及由此引发的参与者对社会网络之调整,为理解传统徽州商帮的转型与衰微过程提供一种微观视角.

    社会网络扩展型合会倒会民间金融徽商转型

    由武劲向文雅:明清之际徽州宗族发展路径的内在转变——以歙县瞻淇汪氏四友堂支派为例

    汪奔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歙县瞻淇汪氏四友堂支派在明清之际迎来快速发展,凭借生员群体与科举入仕之风形成群体性人才优势.在明清之际的时势变迁大背景下,加之清初国家政策调整以及支派成员自身价值观念等因素,该支派发展路径由明末的武劲之风向清初的文雅之风转变,从而在整体上不仅延续其在徽州本土社会既有的宗族地位与声望,同时也较为顺利地融入到侨寓地社会之中.与同时期江南士大夫家族相比,四友堂支派发展命运可谓共性与个性并存.明清之际徽州宗族发展转变体现在诸多层面,今后研究仍须将自上而下的王朝国家视角与自下而上的宗族成员个人视角相结合,从多维度剖析典型个案,以求对该阶段徽州宗族发展面貌的认识更为全面清晰.

    明末清初徽州宗族发展路径武劲之风文雅之风瞻淇汪氏

    方学渐"一圣三贤"的道统论及其意义

    刘元青谭悠然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学渐将尧舜以来的道统传承谱系中言心体尤为真切者称为"一圣三贤","一圣"是指舜,"三贤"是指孟子、陆九渊和王阳明,又泛指孔孟和宋明诸儒.方学渐认为"道统肇自尧舜",尧舜"执中"之道乃性善真面目.孔孟"如叙族谱",宋明诸儒混气言性,王阳明虽是"圣学嫡派",然其"造语太高".也就是说,孔孟之后的道统乃每况愈下,以至于出现"无善无恶"说.不过,"道统肇自尧舜"是以有典可考而言,无文字记载的伏羲亦以道治天下,因此从根源上说,道就存于天地之间.方学渐道统论的意义有三,一是尧舜"执中"得之宇宙天地,这无疑开启了直面天地的实证新路向.二是王龙溪的"无善无恶"说容易滋生蔑视伦理纲常之流弊,方学渐教人止于日用彝伦尤其是孝悌,成为明末"外转"经世的新兴力量.三是对方以智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尧舜得之乾坤"的道统论,开眼读"天地之书"的方法论,察"百谷草木、鸟兽虫鱼"的实证精神,以及"立在千古圣人之上"的学术信心.

    方学渐一圣三贤道统无善无恶执中

    话语与感受性之意向性——论列维纳斯的"绝对经验"

    林华敏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绝对经验作为列维纳斯哲学的核心概念与论题,因指向超越的他者而备受质疑.这种经验的核心要素是超越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蕴含于话语之感受性中.在话语关联中,他人之他异性向感受性给出自身,在我的被触动与应承中显现.相较于胡塞尔意向性活动的"自身揭示"与"自我触发"的统一,感受性的意向性活动是"他者临显"与"异质触动"的统一.借助话语经验,列维纳斯打破了视觉中心主义下的光之暴力,从"所说"返回到"说",由此那不可还原者在"说"中显现自身.从认知经验到伦理经验,从同一性经验到超越性经验,列维纳斯拓展了"经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指出了一种非同一性的意识意向性经验,在这种经验中,存在之外在性得以显现自身而免于被同一化.对列维纳斯哲学核心概念"绝对经验"的探查,不仅有助于澄清对列维纳斯思想的神学化、神秘化的误读,也有助于深化对经验、语言和意义的理解.

    绝对经验话语意向性感受性异质触动

    杜甫前后《出塞》的文学与政治

    孙尚勇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前后《出塞》作于乾元二年(759)寓居秦州之时,两组诗是有机的整体,每一组诗和其中的每一首诗都不能割裂作解.前后《出塞》皆以时间推移和主人公情感或思想的变化来展开叙述,前九首和后五首内部叙事关联性极强,两组相合又构成一个更完整且自足的组诗.联系安史之乱前后盛唐诗坛和社会政治现实,可以发现,杜甫前后《出塞》意在关怀普通民众身处时代盛衰之际的不幸遭遇,表达对玄宗及盛唐政治的深刻批判.在杜甫笔下,从帝王将相到文学之士,整个统治阶层都是安史之乱前后民众苦难的制造者.前后《出塞》组诗的初衷是反思盛唐的政治、士人精神和文学,其立足点则是深切的人文关怀.

    杜甫《前出塞》《后出塞》文学政治

    从"符瑞"到"祥瑞":唐宋诗歌瑞物书写的世俗化转型

    刘杰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魏以来,祥瑞物象都是咏物类文学作品的常见题材,唐宋时期的祥瑞咏物诗在写作主题、表现重心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的世俗化倾向.诗歌所题咏的祥瑞物象的产生空间逐步下移,不但从中央王庭下降到了地方郡斋,还有从公共空间转入私人园舍的趋势.伴随着空间的转换,所咏之物也逐渐褪去了"国之祯祥"的神异色彩,祥瑞关涉的对象也进一步下移到家族或私人身上.以唐宋诗歌中常见的"并蒂花"题咏为例,外延的扩大和诗人的偏爱使得这一题材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话题性物象,其本身形貌的奇丽取代吉兆寓意成为了诗人关注的重点,诗歌主题也从整齐划一的颂圣转向了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更为个性化的祝福.写作模式的变化折射出了这一时期政治文化的变迁和士人知识结构的转型.但"世俗"并不等同于"民俗",基于灾异政治文化形成的写作范式依然制约着文学作品的生成.

    符瑞祥瑞唐诗宋诗世俗化

    元代文人的长江记忆建构及其文化认同——以"长江万里图"题咏为例

    王静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万里图"题咏自宋发端,入元为盛.元代文人在题咏"长江万里图"的实践中实现了长江记忆的建构,包括宋末元初长江所蕴含的遗民兴亡反思和元廷经制长江的战略思想,以及在诗人与读者协同作用下凝定的关于长江经历、想象、文化的地理意象.元代文人"长江万里图"书写中的乘船上扬州、骑鹤上扬州和"扬州梦"的典故运用,从现实描述、文学想象以及文化记忆三个层面,塑造了扬州意象."长江万里图"作为想象与实践的共同体,对它的题咏成为元代南北文人长江文化认同的媒介.在长江记忆的统摄之下,形成了元代文人的长江文化认同,分别是对隐逸文化和对大元气象的认同.长江文化认同反映了大一统时期元朝文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意识在元亡后短暂地表现为对故乡的归属感,随即汇入下一个一统时代的洪流.

    元代"长江万里图"长江记忆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绅权视阈下晚清天主教传播境遇的地域之别——以皖南和皖北的比较为例

    黄昆朱正业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平天国战争后,天主教士主要沿江在皖布道,由南而北依次建堂,使得安徽的天主堂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图景.但作为乡土权威的绅士阶层,由于在皖南单位人口中的数量是皖北地区的数倍,所以两地绅权形态迥然相异,皖南属于绅权强势型社会,而皖北属于绅权弱势型社会.正因如此,天主教在两地的发展境遇相去甚远,两地的绅教和民教关系也大相径庭.天主教在皖南受到绅权的有力约束,教友数量增长缓慢,民教关系较为疏远.反观皖北,由于绅权涣散无力,天主教士不仅染指绅权失位的权力空间,而且还承担部分绅士之责,成为民众依附的权力对象,民教关系反而较为亲密.

    晚清绅权天主教皖南皖北

    近代淮河流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张崇旺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淮河流域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扩大,与铁路、公路以及轮船业的发展相互影响、互为表里,共同带动了淮河流域传统商路的转型和新商路的开辟,进而促进了淮河流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近代淮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由产地市场、中转市场、集散市场和中心市场组成,最终都以上海、青岛等口岸市场为指归,并呈现出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性、市场体系层级结构的专业性、市场网络结构的半开放性和非均衡性的特点.近代淮河流域商路变迁和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标志着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近代转型,是当时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趋向.

    近代淮河流域城乡市场市场网络

    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工人文化技术补习工作探析——以上海小三线为中心

    石云里鲁小凡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开展青年工人文化技术补习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上海市积极响应,在上海小三线企业中采用多元化的工作模式,开展了以政治学习为基础、文化和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经济基础知识为辅助的文化技术补习工作.虽在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存在保障措施不足、法治教育薄弱和新老职工待遇没有平衡好等问题,但也提高了上海小三线青年工人的学历层次,提升了小三线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为区域工业化进程提供了人才支撑.此项工作既总结了前期职工教育的不足,也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上海小三线青年工人文化技术补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