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吴怀东

双月刊

1001-5019

journal@mars.ahu.edu.cn

0551-5107145

230039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路3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以学术为本位,以质量为生命,刊发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皖学"入黔:程恩泽对郑珍的学术影响

    徐道彬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珍是清代嘉、道时期的著名学者,精于六书,明于三礼,为"西南巨儒",跻身清代朴学大师之林.究其学术思想渊源,乃在于徽州人程恩泽督学贵州之时,教之以"皖派"江、戴之学.后郑珍与当地莫友芝、黎庶昌等一众学者,追慕乾嘉,崇尚汉学,共同开创了晚清"黔学"繁荣兴盛的新局面,对乾嘉汉学后期的守成与开拓,对传统儒学的赓续与坚守,做出重要贡献.通过梳理程恩泽与郑珍之间学术思想的具体影响,可考见"皖学"传入西南地区的轨迹,也可理清乾嘉后期以郑珍为代表的"黔学"对以江永、戴震为代表的"皖学"的继承与发展,探究中华"道统"与地域"学统"之间的相互促进与交流互动.要之,从"区域"学术来考量儒家"学统"的发展脉络,不仅可以展示地域文化的深刻性和丰富性,为乾嘉时代的"皖学"在嘉道时期的持续辉煌做一实录,更是为弘扬民族文化自信提供确切的学术实证.

    程恩泽郑珍乾嘉汉学皖学黔学

    "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重诠——基于黄老学自然法的视角

    张璟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一句及其相似说法见于多篇黄老文献,一般观点基于德刑关系解读其含义,这种方式局限于狭窄的语境从而限制了深入分析的可能.但在天道语境中,从自然法理论的视角切入,聚焦于时间秩序重诠该句,则能提供一种新的理解方式:"明"与"微"是天道的修饰语,分别代表了天道呈现的两种形态.而天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具有多层面的复杂含义,在其阐释中引入自然法观念,可以使"法"显题化,凸显其法度和秩序义,进而明确"明"与"微"的具体所指."明"指天道的客观法度,通过时序的先后关系呈现为确定而必然的时间秩序."微"指天道的变动节度,通过时机的对立关系呈现为变动而适当的时间秩序.明法与时序、微道与时机共同构成黄老学自然法的两个互补面向.这一新诠释不仅丰富与深化了对黄老学天道观的理解,而且发掘并初步建构了中国哲学独特的自然法理论,为中西哲学之间的对话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天道自然法时间秩序明法微道黄老学

    王阳明对朱子《大学》诠释的辩难及其学术史意义

    李敬峰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阳明依循朱子借由《大学》建构"即物穷理"哲学体系的进路,致意于《大学》的新诠,从文本和义理两面对朱子的《大学》诠释展开全方位的辩难.在文本方面,阳明力倡古本《大学》,驳斥朱子改本《大学》,构成《大学》文本双峰对峙的格局.在义理方面,阳明从教养兼具的政治哲学立场否定朱子的"新民"说,奉行"亲民"说;进而以体用模式而非朱子的本末模式来重新界定"三纲领"的关系;在"八条目"以何为首、为纲上,阳明则先推崇"诚意",后主张"致知",反对朱子以"格物"为《大学》第一义工夫的主张.阳明对朱子《大学》的批判性诠释,在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是纠补朱子学的流弊;二是耸动朱子学的地位;三是推动《大学》研究的高涨.要之,阳明借由《大学》对朱子展开批判性诠释所形成的学术思潮"朱、王之争",成为中晚明以来学术史上的一条主线,范导着学术的走向和士人的抉择,也为今人细化和具化宋明理学史的研究提供一个具体而鲜活的个案.

    王阳明朱子《大学》朱、王之争诚意致知

    何种先天条件?——一项拆解《既给予》中马里翁对胡塞尔之批评的尝试

    董俊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既给予》中,马里翁批评胡塞尔以有限的直观将被给予性置于视域与自我这两个外在先天条件的约束下,他试图依据饱溢现象将被给予性从这一约束中解放出来.这不但使得饱溢现象中的直观难以理解,也会导致被给予者如何进入受予者有限视域的疑难.实际上,马里翁的批评未区分经由认识权能对条件和有限性的形而上学理解与被给予性自身所要求的条件和有限性.同样,他也忽视了胡塞尔的视域和超越论自我都可以分别从认识权能与被给予出发做双重理解,因而将批评的矛头错误地指向作为现象之被给予结构的视域与自我本身.这部分地是因为马里翁混用了胡塞尔与康德的直观概念,而两者并不兼容.饱溢现象中直观与概念的比对涉及胡塞尔的直观,此直观本身包含意向与先天,约束着饱溢现象;而康德的直观却允许被给予与先天分离,造成饱溢现象脱离先天的假象.最终,马里翁在《既给予》中对直观的批评只就概念层面的先天条件有效,而错失了以下可能:在直观中被给予的现象有其自身的先天条件,此条件正在被给予性中.依此可能,被给予性现象学将是对超越论现象学的视角转换和彻底化.

    马里翁被给予性认识的权能视域超越论自我直观

    图文协商:杜甫形象塑造中的图像制造

    安天鹏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诗文本对自我形象的规范,在经由编选与评注层累而成的文集系统中逐渐失范,宋人由此建构出作为典范的诗圣杜甫,成为公共话语中杜甫的历史主体形象.与此同时,宋人亦开始利用图像媒介,在相对私人的语境中,形塑杜甫更为鲜活的形象侧面.文本话语体系与图像谱系中杜甫形象的同异,直观表现为两套符号系统的表意方式,受限于各自的传播主体、受众群体、媒介形式与流通网络,而根植于两套系统背后的文化政治.图文之间不仅在语义符号层面互文,更多的时候作为两套体系生产着不同形象的杜甫,在彼此对话、竞争与协商中,合塑出一个立体的历史中的杜甫.杜甫在文本和图像中的神在与形变,既显示出历史塑造雕像的权力,也讲述着历史中重塑雕像的权利.

    杜甫形象规范与失范神在与形变图像制造图文协商

    从文本到图像:杜诗的马骨理论及其后世影响

    诸佳怡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在马诗中引入相马术与人物相骨术的理念,不仅描绘了马的骨体,同时通过骨体突出马的精神品质,由此构成杜甫独特的马骨理论.北宋文人在马画层面对杜甫马骨理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文人画的画骨理论.杜甫马骨理论不仅塑造了千里马形象,更塑造了突显骨体的瘦马意象.与骨肉兼具的千里马相比较,瘦马意象不仅具有现实层面的映射,而且展现了骨与德性精神的关联.瘦马骨体本质所反映的德性精神使其成为象征中晚唐文儒形象的典型意象.杜甫马骨理论的影响不只体现在诗歌文本中,也体现在绘画图像中.龚开等文人画家在关于瘦马的绘画中创造了"十五肋"画法,"十五肋"既突出了马的骨体特征,同时也成为文人马画中德性精神的象征,体现了杜甫马骨理论在后代文人画中的承续.

    杜甫马骨理论画骨理论瘦马"十五肋"画法

    李商隐《春雨》悼亡意旨发覆——兼论李商隐悼亡诗的新变意义

    柴天骐王福利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雨》为李商隐七律的代表作,其诗义却长久以来众说纷纭.然而,如将该诗重置于作者及其同时代人的诗歌语境中,并对细节详加考证,其悼亡意旨便得以凸显.李商隐集中包括《春雨》在内的多首诗作通过私典"玉珰缄札"构成了一个意义共生的互文系统,其中暗含着一个悼亡本事."白袷"一词在诗中具有多义性,既有与男女情爱本事相贴合的内涵,又因其丧礼服制渊源寄寓了诗人的悼亡与自悼之意,首联"白"字的重出问题也从而获得合理的解释.温庭筠《和友人悼亡》一诗无论是从"和韵"与"和意"的层面,还是从诗题的异文来看,都可论证为《春雨》的和诗.《春雨》诗义的隐没所昭示出的李商隐悼亡诗消弭生死的独特手法,是对悼亡诗写作传统的颠覆与突破.该手法源于李商隐以"情"为核心对游仙传统及"人神相恋"模式所进行的移植与改造,体现了尚缘情的晚唐时代风气与后世思潮的前后承接关系,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李商隐《春雨》悼亡诗私典唱和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纪律建设

    赵建国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宣传纪律建设,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链条.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明确作出一切出版物完全服从中央、一切言论接受党的指挥、共产党员都应是宣传者等纪律性规定,初步实现宣传工作纪律化.为统一内外宣传,不得随意发表意见,关于全国性宣言,各地党委应根据中央的指示发表,宣传工作由宣传部统一领导等构成全面抗战时期宣传纪律的主要内容.解放战争时期的宣传请示与报告制度,进一步凸显宣传工作的政治性和纪律性,有利于"统一党的宣传".整体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宣传纪律建设,显示出规范化、组织化和制度化的趋向,使之成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是有效承担时代任务的关键举措.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宣传纪律宣传请示与报告制度统一宣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根据地宣传工作组织建构与革命动员

    冯兵尚爽
    8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豫皖根据地宣传工作在百年党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围绕革命形势发展和中心任务变化,设置了宣传部、文化教育委员会、宣传队、俱乐部、列宁室、新剧团等组织,创新运用多种形式,使群众大会与个别谈话相补充,宣传动员与学校教育、红军教育、社会教育相融合,标语口号、传单漫画、报刊书籍等文学艺术作品相促进,歌谣、戏剧、舞蹈等群众文化活动齐开展,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工作,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在根据地争取民众、凝聚民心,唤醒工农、拥军支前,促成兵士运动、战胜"围剿",保证生存、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宣传工作中总结的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中心任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历史经验为当前党的宣传工作提供了镜鉴.

    鄂豫皖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宣传动员组织机构

    狱中共产党人的组织与斗争(1927-1937)

    夏黎明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监狱,是共产党人的革命战场.不同于一般狱中斗争,共产党人斗争的特殊之处主要为建立秘密的党组织.在敌人监狱中能否建立党的组织,这既取决于党员的实际需求,也与政局变幻、监狱矛盾密切相关.信息传递是狱中建党的前置条件,共产党人采用多样化的通信方式,同时设法争取看守,打通内外联系.党的存在,使党员再次从个人走向集体,他们开展了以训练、学习、办刊、经济互助、审查监督为主的组织生活,巩固了内部安全.狱中斗争是弱者反抗强者的斗争,必须抓住中心问题,团结多数难友,善于使用合法手段,积极争取外界支援.共产党人的斗争和牺牲,彰显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的革命意志,出狱后,他们成了中国革命的一支火种.

    监狱党组织狱中斗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