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建筑
安徽建筑

石冬冰

双月刊

1007-7359

jian5891@mail.hf.ah.cn;ahjz5891@163.com

0551-2860925(主编室)2860963(编辑部)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环城南路28号

安徽建筑/Journal Anhui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本刊是安徽省工程建设领域的综合性科技刊物,有着30多年的办刊历史,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由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中国版本图书馆收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沿海地区RC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刘超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考虑到近海大气的腐蚀环境,在材料层次,通过考虑钢筋应力及弹性模量削弱、混凝土碳化作用、保护层混凝土开裂软化、核心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降低等模拟氯离子等侵蚀对RC框架结构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基于实验数据从构件和框架整体上验证了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在结构层次,基于上述材料力学性能退化模型,对6层和9层的不同龄期的框架结构,采用IDA方法进行时程分析,以地震动峰值地面加速度为地震动强度指标,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结构损伤指标,得到了不同腐蚀龄期、层高、设防烈度的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同一设防烈度下,腐蚀龄期越长,结构的超越概率越大;同一龄期下,设防烈度越低,结构的超越概率越大.

    RC框架结构易损性曲线超越概率

    大跨度型钢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分析

    陈琦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大跨度建筑结构中的大量应用,相关学者对型钢混凝土承载力的分析也日益深入.文章以安徽池州某职教中心的报告厅项目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实际工程中的21.8m大跨度型钢混凝土梁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梁在已有设计方案下的受力变形特征,并进行应力、变形、损伤分析,验证梁在该设计方案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型钢混凝土梁有限元分析大跨度梁应力应变结构设计

    基于钢管混凝土柱的梁柱混合节点研究进展分析

    曹瑞雪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管混凝土柱具有强度高、塑性好、抗震性能优越和施工便捷等优势,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桥梁结构和工业建筑等领域.型钢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梁及其预应力梁因建造成本较低等原因常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形成了新型混合连接节点,然而其节点的设计和施工依然存在挑战.文章综述了此类梁柱混合节点的连接类型、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及其工程应用,并依托广汕铁路新塘站项目候车层的钢管混凝土柱-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混合节点,设计加工了缩尺混合节点试件,进一步研究其抗震性能并提出相应设计方法,为此类新型混合节点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钢管混凝土柱梁柱连接预应力梁混合节点

    劲性混凝土柱框架结构节点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姚伟豪陈俊言刘欣周德林...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劲性混凝土柱框架结构除了能够保证节点部位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延性外,还能满足结构所需的承载能力和刚度.文章以劲性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为研究对象,借助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依托已有的试验实测数据,对劲性混凝土柱框架结构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一倍屈服位移的第一次循环中,左侧的型钢上下翼缘处首先屈服,但随着应力的不断增加,应力在作用面上会逐渐向型钢两侧发散,并在接近翼缘处达到最大的屈服应力;在四倍屈服位移的加载循环过程中,钢的承载能力下降,变形加大最终导致节点受到破坏,此破坏特征与实际试验过程中核心区域的破坏特征类似;虽然有限元骨架曲线的总体极限承载能力均略大于试验结果,但整体上有限元与试验骨架曲线吻合度与相关性较高且在极限荷载、屈服荷载、极限位移、屈服位移、延性系数等关键数值中误差均保持在8%以内.

    节点有限元力学性能承载能力

    基于隔震-减震混合控制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医院建筑抗震性能分析

    郭宇菲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选取一栋钢筋混凝土框架医院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叠层分析法对该建筑进行隔震-减震混合控制的设计.选取7条地震波,采用Perform-3D软件分别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对隔震结构和隔震-减震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对比其抗震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相较于隔震结构,隔震-减震结构能有效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顶点位移,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

    隔震-减震混合控制隔震结构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大跨重负荷楼板转化成小跨构造负荷楼板的加固深化分析

    方昉
    7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大发展,市场上各家施工单位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由于施工工期及成本等的限制,部分施工项目缺乏较强的管控力度和高素质的施工人员,导致施工质量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质量安全事故,危及人员生命安全并造成财产损失.在出现质量安全事故后,需要对建筑物进行检测鉴定及加固处理.对于建筑物的同一个质量问题,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一个合理可行、施工便捷、经济节约的加固方案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经济成本,还可以缩短大量工期,降低社会不良影响.文章以采用大跨重负荷楼板转化成小跨构造负荷楼板加固创新技术的某地下车库加固项目为例,通过与常规加固方案进行比较,分析该创新加固技术的优势,以期为同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地下车库加固技术板底增设型钢梁加固技术负荷楼板

    300MW亚临界电站锅炉燃烧器优化分析

    李庆华刘存忠李江涌陆军...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燃煤机组采用的煤种普遍偏离设计值,导致锅炉燃烧不稳定,引发锅炉飞灰含碳量高、热效率低、燃烧器区域水冷壁高温腐蚀严重等问题,降低了机组安全性、经济性.文章通过设置高浓缩比的百叶窗水平浓淡浓缩装置、增强回流钝体、适当扩大燃烧器喷口面积等方式,对机组燃烧器进行改造,并在三种典型工况下对机组特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改造后机组的飞灰含碳量、NOx排放量明显降低,锅炉热效率显著提升.

    燃煤机组燃烧器改造飞灰含碳量锅炉热效率

    合肥市某项目高效制冷机房设计分析

    张文涛
    79-8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统计,空调耗电量在公共建筑中占建筑总耗电量的50%左右,而机房系统耗能又占空调系统的85%左右,可见制冷机房系统的节能潜力巨大.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自然浅层岩体储冷蓄热的特性,实现对建筑物供暖和制冷的低碳技术[1].文章以合肥市某项目高效机房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了冷热源系统设计、输配系统设计、高效制冷机房评价,为安徽省推广高效制冷机房技术提供一些设计思路.

    高效制冷机房地源热泵技术低碳技术

    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集中生活热水系统分析

    余勋
    8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下,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评价系统环保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分析了集中生活热水系统中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常用组合形式的优缺点及控制逻辑,得出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制备热媒的系统适用于改造项目,新建项目建议优先选用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制备热水.结果表明,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二者供热比例相当,各占总供热量的46%,电加热占总供热量的8%;与传统燃气锅炉热水系统相比,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制备热水系统减碳19.1%,环保效益明显.

    碳达峰碳中和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二氧化碳排放量

    低温冷库防冻胀技术分析

    唐福波李鹏喻全龙黎桂聪...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各类填料对冷库预冷效果的影响,文章以杏鲍菇为分析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的方式研究了冷库的内空气温降速度、温降时间、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填料的预冷库库中循环空气从23.0℃左右减小到0℃的温降速度和时间依次是陶瓷波纹(0.23℃/min和106.0min)、纸质湿帘(0.3℃/min和83min)、金属孔板(0.31℃/min和71.1min)、波纹丝网(0.43℃/min和55.9min).库内循环空气在填料为丝网波纹时,温度减小至0℃所需要的时间是最短的,而填料种类为陶瓷波纹时所耗费的时间最长;随着时间的增加,库中空气相对湿度表现出先迅速减小、再慢慢提高的趋势.各填料类型的冷库所对应的空气相对湿度的最后稳定值和增长速度从小到大分别是陶瓷波纹(90.2%)<纸质湿帘(90.3%)<金属孔板(90.4%)<波纹丝网(92.2%);各类填料冷库中预冷杏鲍菇从23.0℃减小到2.0℃所耗费的时间从大到小依次是陶瓷波纹填料(108.2min)>纸质湿帘(98.8min)>金属孔板(76.5min)>波纹丝网(71.3min).

    冷库预冷效果温降速度相对湿度填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