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农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农业科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现代农业科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王洪江

半月刊

1007-5739

xdnykj@188.com

0551-5160883,5160716

230031

合肥市庐阳区农科南路40号

现代农业科技/Journal XIANDAI NONGYE KEJI
查看更多>>《现代农业科技》是由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省农委、安徽省农垦局等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期刊,创刊于1972年。大16开本,136页,封面250克铜版纸。2005年由月刊改为半月刊。该刊为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国家级优秀农业科技期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全国农业领域职称评定认定刊物,《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技术。每期定价5.00元整,全年订价120.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278/S,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5739。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41,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除草剂对直播水稻田禾本科杂草的防效研究

    李俊史晓利高璇杨洋...
    7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除草剂对直播水稻田禾本科杂草的防效,明确其安全性,开展了不同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当水稻为 3~4 叶时,施用 5%吡唑喹草酯可分散油悬浮剂 4 500 mL/hm2 处理对直播水稻田禾本科杂草稗草和千金子的防效较好,对马唐的防效一般.当水稻为 4~5 叶时,施用 12.5%苯丙·氰氟乳油 2 250、3 000、4 500 mL/hm2 和 100 g/L氰氟草酯乳油 2 250 mL/hm2+3%氯氟吡啶酯乳油 1 200 mL/hm2 处理对直播水稻田禾本科杂草稗草、千金子和马唐均有较好的防效,对水稻生长安全,与空白对照无明显差异.施用 12.5%苯丙·氰氟乳油 4 500 mL/hm2 处理水稻理论产量最高,为 8 520.45 kg/hm2,增产率达 65.65%.

    除草剂禾本科杂草直播水稻田安全性防效产量增产率

    不同除草剂对冬小麦田杂草的防效研究

    魏丽陈译君施升高赵厚亚...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对田间抗性杂草防除效果好且对冬小麦安全的高效封闭除草剂,开展了不同除草剂及组合用药对冬小麦田杂草的防效研究.结果表明,第 1 次施用 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 1 800 g/hm2+36%二氯异噁草酮悬浮剂 450 mL/hm2、第 2 次施用 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 375 g/hm2+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 75 g/hm2 处理对冬小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较好,第 1 次药后 108 d的总草株防效达 98%以上,总草鲜重防效达 94%以上,封闭持效期长,安全性较好.在小麦播后苗前,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 1 800 g/hm2+36%二氯异噁草酮悬浮剂450 mL/hm2 可以作为土壤封闭药剂进行冬小麦田化学除草,防效突出,且施药后对小麦无明显药害,在冬小麦田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除草剂杂草冬小麦田安全性防效

    杨雪毒蛾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

    苏楠朝乐孟图雅孟根其其格赵禹恒...
    83-8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杨雪毒蛾生殖生物学特性,在室内对杨雪毒蛾的生殖行为进行观察,并进行林间诱蛾试验,研究不同成分制成的诱芯对杨雪毒蛾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雌成虫在 4:00-7:30 出现求偶行为.雌、雄成虫交尾时间为 5:00-21:30,平均交尾时间为 14.2 h,交尾时间主要集中在 6:00 前后.交尾结束后雌成虫当晚即可产卵,平均产卵 142.6 粒.室内成虫白天通常静伏,夜间出现活动高峰期,在 20:00 前后和 4:00-7:00 最为活跃.杨雪毒蛾未交配雌成虫平均寿命为 5.03 d,未交配雄成虫平均寿命为 5.57 d.以杨雪毒蛾性腺提取物配制的诱芯平均诱蛾量显著多于其他 3 种诱芯.

    杨雪毒蛾生殖生物学特性性信息素

    草莓病毒与组培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张阳马喆胡静杜灵均...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莓病毒病是制约我国草莓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草莓在感染病毒后一般症状轻微不明显,但会造成较大危害,特别是多种草莓病毒复合侵染时,会造成产量严重下降甚至绝产.目前的技术手段无法治愈感染草莓病毒的植株,只有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草莓脱毒苗并普及使用才能够解决草莓病毒病问题.为此,阐述了草莓几种主要病毒的危害与传播途径,介绍了 5 种草莓组培脱毒方法(直接茎尖培养脱毒、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毒、花药培养脱毒、化学处理脱毒和超低温茎尖脱毒)的原理与组培体系优化的研究现状,并对草莓脱毒苗生产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建立完善的草莓脱毒体系与促进草莓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帮助.

    草莓病毒茎尖脱毒超低温脱毒组培体系研究进展

    大豆害虫短额负蝗研究进展

    李文博杨爽王自杰史树森...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额负蝗取食大豆、玉米、水稻、高粱等百余种经济作物,曾多次发生并导致灾害,今后依旧存在成灾风险.为深入开展大豆重要害虫短额负蝗的防治和其对环境温度适应性研究,总结了该害虫的分布与寄主植物、形态特征、田间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展望.建议在新的气候影响和种植制度下,对不同地理种群短额负蝗的发生规律、基础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继续开展研究.

    大豆害虫短额负蝗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展望研究进展

    调亏灌溉和不同秋眠级品种混播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赵越安旗冯晶晶刘伟...
    99-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调亏灌溉和不同秋眠级品种混播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该研究设置 2 个不同灌溉处理,即调亏灌溉(灌溉量为定额灌溉的 75%左右,W1)和定额灌溉(W2),并选择 3 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WL354HQ、新牧 4 号和三得利,秋眠级分别为 3 级、4 级和 5 级)设置 7 个单播和混播处理,分别为WL354HQ单播(A)、新牧 4 号单播(B)、三得利单播(C)、WL354HQ和新牧 4 号混播(AB)、WL354HQ和三得利混播(AC)、新牧 4 号和三得利混播(BC)以及WL354HQ、新牧 4 号和三得利混播(ABC).结果表明:与定额灌溉相比,调亏灌溉可使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提高 6.56%,相对饲喂价值降低 1.90%;与单播处理中品质较次的WL354HQ相比,4 个混播处理均可提高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其中混播处理AB、AC、ABC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 3.95%、1.15%和 5.85%,相对饲喂价值分别提高 4.04%、8.44%和 5.89%.

    调亏灌溉品种混播营养品质紫花苜蓿

    切花芍药花期调控研究进展

    朱紫檀张晓宁
    106-10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芍药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但自然花期集中且时间短,无法周年供花,不能长期满足切花市场需求.花期调控可以控制植株提前或推迟开花,对花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切花芍药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切花芍药的花期调控措施,包括温度调控、光照调控、激素调控、施肥调控和水分调控,概述了切花芍药花期调控的分子机制,提出了相关展望,以期为进一步调控切花芍药花期提供参考.

    芍药切花生物学特性花期调控分子机制展望研究进展

    板栗低产林成因及分类改造技术

    周德胜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板栗是一种重要的木本经济树种,适应性强,营养丰富.宁国市盛产板栗,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板栗易出现低产现象,严重影响栗农种植板栗的积极性.基于此,从树体、根系和开花结实方面介绍了板栗低产林的特征,分析了板栗低产林的成因,包括品种低劣、管理粗放、栗园立地条件差和病虫害发生严重,提出了板栗低产林分类改造技术,以期为广大栗农提供参考.

    板栗低产林特征成因分类改造技术安徽宁国

    长江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源及非点源风险定量评价

    黄智勇
    114-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eCognition等软件,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结合人工解译方法,获得长江泰州高港段水源地各类风险源面积、空间分布等信息.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非点源风险指数进行水源地非点源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水源地风险源类型主要有工业用地、耕地、林草地、道路、水上运输、农村居民用地、内陆水体和未利用地,且各级保护区内均有风险源存在;水源地非点源风险源主要由耕地、农村居民用地、工业用地和林草地组成,非点源风险指数为 7.1,风险隐患中等.基于卫星数据对水源地风险源的监测和评价,可为水源地风险预警和日常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长江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风险源定量评价

    连续增施有机肥对贫瘠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薛紫妍董静邢锦城裴宝磊...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贫瘠化对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有机肥对土壤贫瘠性状改善和作物增产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为此,针对江苏省废黄河黄泛冲积区贫瘠土壤,开展了连续 3 年 6 季(玉米—小麦轮作)增施不同种类有机肥(普通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以及不同施用量(2 250、4 500、6 750 kg/hm2)的田间试验,观察和测定了 3 年后土壤主要养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连续增施有机肥 3 年 6 季后,增施生物有机肥对降低土壤pH值有一定的作用效果,土壤有机质的增长与有机肥施用量成正相关,生物有机肥最大施用量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养分性状有所改善;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均比单施绿聚能复合肥对照的活性更高,生物有机肥最大施用量处理的酶活性最大;土壤重金属含量在连续增施有机肥后,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动,故不会影响作物的食用安全;增施有机肥料 3 年 6 季后的作物总产量比单施绿聚能复合肥对照高,并随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在施用等量有机肥时,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的产量较施用普通有机肥处理高.因此,在贫瘠土壤上连续增施有机肥,特别是生物有机肥,有利于贫瘠土壤有机质不断积累,土壤养分性状持续改善,肥力水平相对升高,作物产量稳步提升.

    黄泛冲积土生物有机肥玉米—小麦轮作产量土壤改良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