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

宛晓春

双月刊

1672-352X

ahnydxxb@163.com

0551-5786705,5786369

230036

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为安徽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信所)、中文核心期刊(北大图书馆)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现被6种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它们分别是: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文摘》(CS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CABI)、英国《动物学记录》(ZR)和国际农业文献检索(AGRIS International),同时被国内万方、同方、《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农业文摘》等十几家数据库及文摘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苏州生态景观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活性组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姚新华唐建毕雷雷唐盛兰...
    312-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生态景观林类型对土壤有机碳(SOC)固持的影响,选择苏州市香樟人工林(Cinnamomum camphora plantation)、喜树人工林(Camptotheca acuminata plantation)、水杉人工林(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plantation)、栾树人工林(Koelreuteria paniculata plantation)和池杉人工林(Taxodium distichum var.imbricatum plantation)5种生态景观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各林分的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80 cm、80~100 cm 5个土壤层次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以及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含量与储量.结果表明:(1)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分别在3.34~18.91 g⋅kg-1和12.98~66.99 t·hm-2之间,并且在不同林分之间差异显著,尤其是表层土壤有机碳;并且,香樟和喜树人工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要显著高于其余3种林分.(2)不同生态景观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的表聚效应;在不同林分之间,栾树和水杉人工林0~100 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储量最高,喜树和香樟人工林0~100 cm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储量最高.(3)试验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主要与全氮、全磷极显著正相关,与容重极显著负相关.生态景观林类型显著影响0~100 cm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的含量和储量;相较于水杉、栾树和池杉人工林,香樟和喜树人工林更有利于试验区土壤有机碳固持.

    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生态景观林土壤层次垂直分布

    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山药系统重金属含量特征

    颜秋晓杨莹邓廷飞魏福晓...
    319-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不同施肥模式对"安顺山药"及其立地土壤重金属的影响特征,设计5个不同的施肥处理进行田间试验.以菌渣、植物源中药草等为原料,加入磷石膏、褐煤灰等矿物质,并利用活性氨基酸发酵法制成的菌渣发酵肥和活性氨基酸功能性药肥进行单施或化肥配施处理;对不同生长期土壤及植株中重金属的含量、生物富集特征和污染风险等级进行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评价不同施肥措施对山药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均明显增加了块茎膨胀期土壤重金属含量,但到收获期Pb、Cu、Ni比种植前期有所下降,As、Cr显著增加;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为块茎膨胀期>种植前>收获期,Cd是主要污染物.(2)收获期山药块茎中Cd、Cu和Ni比膨大期明显下降,但As显著增加.(3)膨大期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高于收获期,但除未施肥对照(CK)和70%功能性药肥+30%复合肥处理(GYF)的块茎膨胀期山药Cr分别超标0.02和0.14倍外,其余处理在各时期均未超标;相比较于对照,不同施肥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重金属在山药中的富集,其中菌渣发酵肥(JZ)处理和70%菌渣发酵肥+30%复合肥(JZF)处理最显著.综上,菌渣发酵肥与化肥配施对土壤重金属影响不大,功能性药肥和化肥配施对重金属影响较明显,单施功能性药肥和菌渣发酵肥能一定程度缓解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降低山药块茎中重金属的富集.

    菌渣发酵有机肥功能性药物有机肥活性氨基酸磷石膏重金属生物累积安顺山药

    儿茶素对丙溴磷及其代谢物的光降解作用研究

    杨亚威张南王鑫史陶中...
    331-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丙溴磷在水中的光降解以及儿茶素对丙溴磷光降解的影响,利用高压汞灯为光源研究了不同浓度儿茶素对丙溴磷和主要降解产物的光降解作用.结果发现,在高压汞灯照射下,浓度为5μmol·L-1的丙溴磷在超纯水中的降解半衰期为0.125 h,当添加摩尔比为1∶1、1∶5、1∶10和1∶20的儿茶素后,半衰期分别为0.134、0.148、0.170和0.204 h,半衰期分别延长了1.01、1.18、1.36和1.63倍,说明儿茶素能够抑制水溶液中的丙溴磷光降解,且儿茶素添加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儿茶素能清除水中的羟基自由基从而抑制丙溴磷的光降解;丙溴磷的光降解产物主要为2-氯-4-溴苯酚和O-(2-氯苯基)-O-乙基-S-丙基-硫代磷酸酯;O-(2-氯-苯基)-O-乙-S-丙基硫代磷酸酯和2-氯-4-溴苯酚在高压汞灯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5.21和3.71 min;添加儿茶素后,O-(2-氯-苯基)-O-乙-S-丙基硫代磷酸酯和2-氯-4-溴苯酚的半衰期分别为69.24和15.67 min,半衰期分别延长了2.75和4.22倍;相同浓度的儿茶素对2-氯-4-溴苯酚的光降解抑制效果强于丙溴磷和O-(2-氯-苯基)-O-乙基-S-丙基硫代磷酸酯.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究丙溴磷在自然环境中的光降解机制效应,为丙溴磷潜在的环境风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丙溴磷儿茶素光降解抑制作用

    《Angew》期刊刊发我校绿色农药领域研究成果

    337页

    硫化物与铁系还原剂还原土壤重金属Cr(Ⅵ)的成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丁辉郑刘根
    338-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化学还原剂对淮南市新庄孜矿区土壤重金属Cr(Ⅵ)的去除效率的影响,构建土壤、还原剂、投加比例和pH值的正交试验,模拟土壤在不同的pH值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下,Cr(Ⅵ)的去除率变化情况及土壤水溶液的稳定性情况,同时探究最佳还原剂投入比值.研究结果表明:待修复土壤中铬含量超出了规定第一类,第二类建设用地为用途的铬含量的4.065和1.560倍.土壤水溶液比值在1∶5(g·mL-1)时候,Cr(Ⅵ)的浸出率最高.还原剂FeCl2·4H2O与Na2S·9H2O的组合较其他还原剂取得更优异的还原Cr(Ⅵ)的效果,还原剂FeCl2·4H2O与Na2S·9H2O反应生成FeS是其取得优异还原效果的原因.还原剂FeCl2·4H2O与Na2S·9H2O联用摩尔比值为1∶1.5时,Cr(Ⅵ)的去除率达到最佳效果.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加入也进一步提高了Cr(Ⅵ)去除率.联用还原剂四水氯化亚铁和九水硫化钠修复后的土壤水溶液pH值呈中性,避免了对土壤酸碱度的破坏.综上所述,还原剂FeCl2·4H2O与Na2S·9H2O的联用对土壤重金属Cr(Ⅵ)的去除效果显著,催化剂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Cr(Ⅵ)的去除率,联用还原剂中和了土壤水溶液的pH值.

    九水硫化钠四水氯化亚铁化学还原土壤修复六价铬

    南方双季稻区水田高留茬秸秆还田机作业效果研究

    陈立才王康军潘松欧阳淑珍...
    346-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自行研制的南方双季稻区水田高留茬秸秆还田机大田作业效果,以原谷珍香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并设置现有的常规秸秆还田机作业进行对照,通过对早稻不同高度的留茬秸秆进行还田作业,考察了该机具的耕作效果,并研究了对后茬晚稻机插质量、群体质量构建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较对照,同一留茬高度时,经自行研制的南方双季稻区水田高留茬秸秆还田机处理的效果显著,其耕深、耕深稳定性、埋茬深度、耕后地面平整度和植被覆盖率分别平均提升5.18%、4.64%、20.85%、21.61%和4.43%,漏插率、漂秧率、伤秧率和翻倒率分别平均降低28.79%、23.17%、29.84%和45.02%,均匀度合格率和插秧深度合格率分别平均提高1.40%和1.65%,茎蘖数平均提高2.52%~6.62%,SPAD值(移栽后27 d始)平均提高3.59%~6.53%,地上部干物质重(插秧后34 d始)平均提高1.78%~4.81%,穗干重和收获指数分别平均提高3.39%和2.16%,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理论产量分别平均提高2.52%、1.34%、0.08%、1.41%和5.47%,实际产量平均增产268.86 kg·hm-2,平均增产率4.09%.该机具对秸秆的留茬高度适应性强,作业效果好,适宜在南方双季稻区水田进行推广应用.

    南方水田高留茬秸秆还田机耕作质量机插质量群体质量

    离子减薄技术在藤纤维力学性质测试上的应用

    汪佑宏杨明亮薛夏余林鹏...
    353-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构建棕榈藤材纤维细胞壁结构模型,探索棕榈藤强韧机理,选择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将离析获得的藤皮纤维运用场发射双束扫描电镜产生的离子束经过离子腔加速,对纤维细胞两侧表面对称进行纳米级别的减薄,采用Instron微型力学试验机进行拉伸测试,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纤维的断口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单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用超薄切片机对藤试样表面进行抛光,其中对纤维细胞壁要进行减薄的,则要先对该试样进行喷金处理,然后应用纳米压痕仪对高地钩叶藤纤维细胞壁进行纳米压痕试验,采用Oliver and Pharr理论计算纵向硬度和纵向弹性模量.研究结果表明,高地钩叶藤单纤维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分别为475.21 MPa和7.42 GPa;纤维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藤材高度增加(即随藤龄减小)而逐渐减小.纤维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及断裂伸长率,均表现为藤皮>藤芯.减薄处理的藤皮纤维拉伸强度与离析的单纤维拉伸强度变化趋势相反,而单纤维拉伸弹性模量变化趋势与离析的纤维一致.高地钩叶藤藤皮纤维细胞壁纵向硬度和纵向弹性模量分别为0.25和7.01 GPa,藤皮纤维细胞壁纵向硬度和纵向弹性模量,随藤材高度增加(即随藤龄减小)而逐渐减小.中部和梢部藤皮纤维减薄后的微柱的纵向弹性模量分别为6.20和3.87 GPa,比对照纤维分别减小了24.2%和12.2%.中部和梢部藤皮纤维减薄后的细胞壁纵向硬度分别为0.24和0.19 GPa,均略小于未进行减薄处理的对应的纤维细胞壁的纵向硬度.减薄处理后,高地钩叶藤单纤维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均有较大程度下降,纵向弹性模量和纵向硬度略有下降.表明纤维细胞壁的外层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纵向硬度和纵向弹性模量较内层大,而断裂伸长率却小于内层.

    高地钩叶藤离子减薄激光技术纤维力学纤维拉伸纳米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