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GIS的河南省1960—2020年降水时空特征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

    董兆轩
    190-194,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河南省1960—2020年117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数据,采用GIS技术、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Kriging插值法对近61 a河南省的降水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根据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预测河南省2025、2035年的降水情况.结果表明:1960—2020年河南省年降水量自北向南逐步递增,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呈现出北少南多的特征;近61 a河南省年降水量第一主周期为55 a,降水周期为1971—2008年,降水具有周期时间长的特点;近61 a河南省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呈现出持续波动的状态,年降水量平均为584.7 mm;河南省1964、1985、2003年降水量明显增加,1993、1996、2002、2019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河南省2025、2035年降水空间分布与过去61 a降水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各地降水量仍然存在由北向南递增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降水量时空特征预测模型GIS河南省

    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改进的对比分析

    杜雪莲卢雨点常滨丽
    195-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期望产出是否包括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推动该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数据支持.采用超效率SBM模型、GML指数测度2000—2019年贵州9个市(州)2种农业生态效率,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传统的农业生态效率只有贵阳有效,期望产出考虑了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后,除六盘水、安顺、黔西南及黔南外,其余市州农业生态效率均值进入到有效区.②研究期内贵州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GML)年均增长2%,尤其是2012年以后GML指数增长明显.除了遵义、黔东南和铜仁,其余市州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GML)均大于1,各市州农业生态效率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升带动.除了遵义和铜仁,其余各市州改进的GML指数均较传统的有所降低.③产业结构、财政支农水平、农业机械化密度与传统和改进的农业生态效率均呈正相关,农民收入水平、化肥使用强度与传统和改进的传统农业生态效率都呈负相关,人均耕地水平与植被覆盖度与改进的农业生态效率呈正相关,但与传统的农业生态效率呈负相关.

    农业生态效率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因素贵州喀斯特山区

    数字经济对湖北省城乡融合发展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刘萌曾江辉
    20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5—2022年湖北省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面板模型,选择最优的杜宾模型,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资源配置3个方面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及其邻近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果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湖北省数字经济对本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邻近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也有正向的影响.数字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能够提升城乡发展水平,并产生空间溢出效应.该效应反映了数字经济向中小城市扩散的趋势,以及数字经济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对资源配置和流通效率的中介作用.建议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流通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数字经济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面板模型

    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可持续性增收的影响机制——基于湖北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方梦雪余家凤
    205-208,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1年湖北省13个市(州)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湖北省数字金融对农民可持续性增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湖北省发展数字金融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收入结构,可以显著地促进农民可持续性增收,且对低收入水平、低收入可持续性的农民效果更佳;地区经济增长对湖北省数字金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使农民收入增加具有可持续性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其值分别为39.69%和40.96%.此外,推进城镇化建设对农民可持续性增收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数字金融发展农民可持续性增收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异质性及特征

    许玉荣张天晓涂维亮
    209-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数字乡村发展进行评价,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提高,通过稳健性检验可知该影响存在时滞性;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正向促进作用始终存在且呈先升后降低的倒"U"形趋势的新特征,可能是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边际贡献递减和时滞性原因.

    数字乡村农村居民消费异质性新特征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红枣产业提质增效路径探索——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6团为例

    付良焕白祥王凯豪
    214-217,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收集2018—202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6团红枣产业发展相关数据,选取红枣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关键性指标构建影响红枣产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产业链内部3个环节与红枣总产值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根据灰色关联度的实证分析,生产环节与红枣总产值的关联程度最大,其次是流通环节,关联度程度最小的是加工环节.生产环节中产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红枣产值的高低,生产成本投入的多少,决定了枣农最后获取纯收入的多少,从而间接地影响枣农未来继续种植红枣和对红枣投入的情况.综上,生产环节作为红枣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影响当前36团红枣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各环节选取的指标来说,红枣的消费量关联度最低,对当前36团红枣产业发展带动程度低,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红枣消费量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红枣产业灰色关联度提质增效发展路径36团

    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杜兴艳杨贵
    218-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SSCI收录的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相关的840篇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描绘出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作者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图谱等.分析了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四大类研究热点主题:就业质量、职业特征与就业形态、教育培训、职业生存与发展;梳理了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演变路径与发展规律;提出了可将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分为外生驱动型生存研究、外生驱动型发展研究和内外双驱型优化研究阶段,对未来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主题的拓展趋势进行了思考和预测.

    农民工职业发展CiteSpace演变路径发展趋势

    特色蔬菜芦笋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李丹孙芳刘晓霞李灯华...
    225-228,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研中国特色蔬菜芦笋产业现状与趋势,从芦笋的生产与消费、设施栽培、精深加工以及芦笋国际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为促进中国芦笋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FAO(中国大陆)的芦笋生产数据和中国海关(全部贸易)的芦笋贸易数据,对中国芦笋的生产、消费态势及进出口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国芦笋的面积和产量都位居世界第1,在全球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近10年,中国芦笋面积和产量的增速比较缓慢,而单产增长幅度非常低,科技含量不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021年中国芦笋表观消费量为734.10万t,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人均表观消费量为5.15 kg/人,仅次于秘鲁(6.80 kg/人),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随着当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提档升级,芦笋产品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鲜或冷藏芦笋主要销往临近地区和亚洲发达国家,2021年对澳门和日本的出口量均突破100 t,对日本的出口额突破37万美元,出口创汇非常显著,而进口规模相对较小.近10年中国芦笋罐头出口量保持平稳,出口额显著下跌,出口单价保持较高水平,进口规模极小,芦笋罐头主要销往西班牙、荷兰、德国等欧盟市场.[结论]应认清芦笋消费模式的新特点,推进设施栽培,确保效益稳增,优化产业结构,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实施芦笋贸易多元化战略,促进中国芦笋产业可持续发展.

    芦笋产业特色蔬菜趋势发展现状

    基于文献计量的稻田生态种养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邹欣琦戴小鹏李绪孟江振宇...
    229-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稻田生态种养领域的研究进展,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选取了2003—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稻田生态种养"为主题的374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对发文量、文献作者、主要关键词和突现词等进行分析,对研究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利用可视化图谱呈现出研究现状和趋势.结果显示,近年来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和技术日趋完善,相关研究持续增长,该领域逐步形成了以文献高产作者为中心的研究团队,热点关键词主要有稻田养殖、技术、种养模式、生态等,研究趋势逐渐向经济效益、生态发展的方向转移,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稻田生态种养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稻田生态种养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的丰富意蕴和实现路径研究

    王丹丹陈莉
    235-239,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包含产业、人才、文化、组织和生态全面振兴的系统工程.绿色发展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理念和目标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当前,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丰富意蕴主要体现在绿色产业、绿色人才、绿色文化、绿色政治和绿色生态5个方面.牢牢把握绿色发展是保障农产品生产功能的必然选择,是丰富村民精神世界的必要保证,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必由之路,是筑牢乡村生态屏障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发挥乡村绿色人才作用的必然途径.通过构建"产业+生态"融合模式、坚持绿色人才本土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筑"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环境、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从而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系统化路径,进而提高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

    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内涵意蕴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