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蕨麻cpSSR序列特征分析

    田甜李军乔王鑫慈曲俊儒...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NCBI数据库中收录的蕨麻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利用REPuter软件和MISA软件分析其微卫星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在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34个散在重复序列,22个分布在LSC区,10个分布在IR区,2个分布在SSC区.使用MISA共注释到92个SSR位点,平均每1 820 bp出现1个SSR位点.SSR主要分布在LSC区(79.07%),重复序列主要以单碱基为主,占总数量的86.05%.微卫星长度平均为12 bp,大多数长度为10 bp,说明蕨麻中重复基元较短的微卫星变异速率较快.

    蕨麻叶绿体基因组微卫星

    3种中国特有槭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吴超然王熙权键刘东燕...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3种槭属种子最佳处理方法.[方法]以五小叶槭、庙台槭、秦岭槭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子处理方法、低温层积处理时间对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的影响.[结果]五小叶槭种子最佳处理方法是低温层积210 d,种子的发芽率为36%,发芽势36%;庙台槭种子最佳处理方法为低温层积240 d,种子的发芽率为33%,发芽势为30%;秦岭槭种子最佳处理方法是低温层积240 d,种子的发芽率为27%,发芽势为25%.[结论]210 d以上的低温层积能够促进3种槭属植物种子萌发.

    特有槭属种子发芽率发芽势

    不同嫁接方法对杉木种子园母树早期性状的影响

    唐红亮莫宗恒陈铭王斌...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高杉木种子园嫁接成活率,延长种子园嫁接施工时间.[方法]开展杉木无性系嫁接繁殖技术研究,探索不同嫁接方法对成活率、保存率、正冠率、嫁接口愈合时间、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及早期结果母树数量等因子的影响.[结果]不同嫁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保存率、正冠率、愈合时间、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影响不同,最佳嫁接方式为春季顶芽嫁接,其次为秋季顶芽嫁接.采用春季顶芽嫁接法母树嫁接口愈合时间平均为 160 d,嫁接成活率 85.00%,保存率 80.83%,正冠率达 98.96%,嫁接 2 年后平均树高 1.68 m,平均冠幅1.03 m;不同嫁接方法对早期结果母树数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在实际种子园建园工作中,适宜采取秋季顶芽嫁接及翌年春季顶芽补接的方法,以提高杉木嫁接成活率与种子园建园质量.

    杉木嫁接方法种子园母树早期性状

    蒜头果资源保护及产业发展对策

    苏灿王光宇高勇徐磊...
    104-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蒜头果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单属种孑遗植物,是目前神经酸含量最高的木本油料植物,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蒜头果分布区域狭窄,主要分布在滇东南和桂西接壤的喀斯特地区,是当地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修复的优良树种.由于受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多种因素影响,野生蒜头果资源急剧减少.通过对蒜头果育苗技术、半寄生习性、病虫害防治等研究,已经初步形成蒜头果育苗栽培技术规程.当前,蒜头果资源保护及产业发展面临资源有限、市场合法准入等问题.综合分析蒜头果资源现状和基本情况,提出了关于蒜头果资源保护及产业发展对策,以期为蒜头果资源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蒜头果资源保护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林草交错带草原保护利用对策研究——以东北林草交错带为例

    张立恒王翠萍王昊琛冯晨辰...
    108-11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林草交错带是我国北方最具典型性和最具代表性的林草交错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受全球气候波动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东北林草交错带草原生态系统面临一系列退化问题.以东北林草交错带为例,阐述了近年来林草交错带草原退化现状,分析了林草交错带草原生态退化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保护利用措施,以期为新时期的林草交错带草原保护利用提供服务支撑.

    林草交错带草地退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林草融合

    珠海市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陈成滕震佟飞梁翠萍...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珠海市休闲渔业是推动珠海渔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实现渔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富民增收的目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分析珠海市休闲渔业发展环境和经济效益等现状,提出珠海市休闲渔业发展建议:做好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休闲渔业特色品牌;加强培训,提高从业者观念和素质技术;健全休闲渔业管理保障体系,以保证休闲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休闲渔业发展环境经济效益发展建议

    政策工具视角下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支持政策研究

    李心璇何忠伟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12-2022年北京市出台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政策文件进行量化研究,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的二维分析框架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近年来北京市各部门发布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关政策整体偏向使用环境型工具;供给政策多侧重于产品开发;面向需求型工具较少,导致政策实施性较低;不同阶段政策制定存在差异化.据此提出未来北京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优化方向,为新时期下政策的优化提供参考.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内容分析法政策工具北京市

    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与药剂防控效果研究

    曾亚成冯建设邱荣洲金化亮...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福建闽南地区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发生规律以及不同药剂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2021年在福建省龙海地区开展了草地贪夜蛾周年发生动态监测以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福建闽南地区草地贪夜蛾危害期主要集中在 4-11 月,一年内共出现 2 个明显高峰,全年最高诱蛾量在10月上旬,草地贪夜蛾可周年繁殖.苗期、喇叭口期和灌浆期3个不同生育期药剂防控效果比较,化学农药防治区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防治区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均在 80%以上,化学农药+生物农药防治区比化学农药防治区产量提高5%,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全程防治方案可以在草地贪夜蛾防控上进行推广应用.

    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药剂防控

    生姜枯萎病致病菌的鉴定与生物药剂筛选

    范天宇朱书兴缪才凌杨秋华...
    124-12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生姜幼苗枯萎病致病菌与生物药剂筛选.[方法]通过形态学鉴定与ITS系统发育树分析,并进行回接与生物防治试验.[结果]菌株zj1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乳白色,分生孢子镰刀状;基于ITS构建的进化树,菌株zj1 鉴定为Fusarium graminea-rum;致病菌回接生姜幼苗后,引发生姜叶片失绿,与田间原发病症一致.F.graminearum在10~30℃均能生长,在 25~30℃生长效果较好;杀菌剂春雷霉素与农用链霉素对致病菌均有毒力,EC50分别为15.08与343.32 mg/L,盆栽试验结果相对防效为55.78%与51.23%.[结论]引起重庆荣昌生姜枯萎病的致病菌是禾谷镰刀菌,有效成分6%春雷霉素和72%农用链霉素均能对禾谷镰刀菌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生姜枯萎病禾谷镰刀杆菌生物药剂

    水稻种子肟菌·异噻胺包衣处理对恶苗病和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胡先文孙俊铭
    128-131,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水稻种子肟菌·异噻胺包衣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秧苗素质、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种子肟菌·异噻胺包衣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增产效果.[结果]24.1%肟菌·异噻胺FS 15~20 mL+成膜剂2 mL/kg干种子包衣处理对直播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好,24.1%肟菌·异噻胺FS 20~25 mL+成膜剂2 mL/kg干种子包衣处理对水稻机插秧苗恶苗病、立枯病防治效果好,对水稻秧苗均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增产效果明显.[结论]防治水稻恶苗病、立枯病用24.1%肟菌·异噻胺FS 20 mL+成膜剂2 mL/kg干种子包衣.

    肟菌·异噻胺包衣处理水稻恶苗病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