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灌南县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发展现状

    王伟霞仝乐涛安贤惠吴明富...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布局和栽培种类,并对灌南县产量最大、工厂化栽培水平最高的杏鲍菇、金针菇、双孢蘑菇等菇类工厂化栽培技术进行了综述.基于食用菌产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变革趋势,分析了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灌南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展望

    石菖蒲净化微污染水体中氮和磷的试验研究

    马明海刘岚英赵莎莎王金金...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挺水植物石菖蒲在不同生长周期中对微污染水体中氮和磷的去除效率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程度,以期为微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黄山学院水西河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密度石菖蒲对微污染水体中氮、磷的去除行为.[结果]30 d内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44.3%和50.7%,不同密度植物的净化能力为:高密度组>低密度组>对照组.石菖蒲不同部位氮、磷富集量为:根>茎>叶.[结论]设置适宜的种植密度,定期收割茎叶可有效去除微污染水体中的氮、磷含量.

    微污染水体石菖蒲总氮总磷净化

    海口市农用地土壤硒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李福燕李许明
    42-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集海口市23个乡镇和4个农场的751个农用地土壤耕作层(0~25 cm)样品,研究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H、全氮、全磷、全钾和全硒含量,并对土壤中全硒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口市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处于中上水平,全省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7.79 g/kg,各地区之间含量差异较大,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9.22倍;土壤pH平均为5.40,为酸性土壤;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为1.72 g/kg,大部分地区氮含量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土壤全磷含量的平均值为0.94 g/kg,磷含量地区间差异较大;土壤全钾平均含量为2.06 g/kg,全市土壤钾含量偏低,88%以上土壤处于中下水平;所调查土壤硒含量从痕量到2.23 mg/kg,平均值为0.35 mg/kg,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值0.211 mg/kg,45.54%的土壤硒含量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0.175 mg/kg),其中29.29%属于高硒含量,但各个乡镇硒含量差异较大.从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硒含量与pH、全磷和全钾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和全氮呈负相关,表明土壤中硒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

    海口理化性质含量相关性

    全国秸秆产生量抽样调查草谷比测定误差分析

    张恒敢顾克军许博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秸秆产生量抽样调查的流程和试验方法,分析了样品在不同阶段的干物质质量变化和含水率变化情况,以及这些变化对草谷比计算误差的影响,推导出基于调查流程的草谷比计算公式,分析了草谷比计算误差的来源,并据此提出减小误差的改进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调查流程中草谷比测定误差影响因素多,来源复杂,对误差影响较大的是样品运输储藏阶段和最后的烘干阶段.运输储藏阶段可通过严格的保水措施减小误差,烘干测试阶段,水稻、小麦的误差较小,大豆、油菜的误差较大.根据理论推导和试验测定结果,提出基于干物质重量的调查方法(干物质法),通过增加2次精确的称量过程直接计算出草谷比.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减少误差,还因为不需要保持全水分,可以降低包装、运输、储藏成本.

    污染源普查草谷比干燥模型

    河北省曲周县第四疃镇土壤养分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

    张苏芮李一鸣
    53-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河北省曲周县第四疃镇为研究区,采用网格化取样的方法,在四疃镇共采集506份土壤,利用SPSS相关分析和Arcgis空间插值的研究方法,研究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全氮、pH和有机质含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偏碱性,土壤肥力中等偏上,速效钾、全氮、有效磷含量丰富,其中全氮含量均达到极高水平,有机质属于中等水平.养分空间分布呈现西部含量最高、东南部碱性最强的特征.

    GIS空间插值养分分布

    甘州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魏阳阳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可以为土地规划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例,研究了2010-2016年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同时建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联系,以期为缓和该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甘州区土地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变化显著,其中建设用地变化率最大,主要由耕地和水域转入.未利用地主要转化为耕地,面积逐年下降.耕地面积总体有所增加,呈先增后减的特点.林地、草地、园地和水域面积变化幅度较小,且均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强烈,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逐渐降低,主要由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加和水域面积减少所致.因此,政府应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证研究甘州区

    不同基质下的苦草去污能力研究

    史红玉贾宇航向珞宁罗先强...
    62-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基质下的苦草去污能力.[方法]开展不同基质下的苦草净水模拟试验,设5个处理:T1(对照组):底泥+水+苦草(Vallisneria natans),T2:底泥+2层无纺布+沙+水+苦草;T3:底泥+2层无纺布+玉米芯+沙+水+苦草;T4:底泥+2层无纺布+生物质焦+沙+水+苦草;T5:底泥+2层无纺布+玉米芯+生物质焦+沙+水+苦草.[结果]苦草的5项生理指标显示,基质中添加有机物会促进植物的生长,T3和T5试验组中苦草的生长状态最好.4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均高于对照组,且T4试验组的净水效果最好.在最后一次的净化速率对比中,T5试验组的去除速率最快,净水效果最好.[结论]基质净水在试验初期效果比较好,但根本上对水体的净化还需要依靠沉水植物.

    基质苦草底泥净水

    畲乡景宁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分析

    廖瑜俊夏丽敏何海荣李梦斐...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现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3类,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泽、森林沼泽、库塘4型,5431.71 hm2湿地和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主要存在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水力资源开发过度和湿地功能退化严重等问题,提出通过采取加大管理、宣传、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水电站退出、湿地生态功能修复等机制,健全和完善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等对策措施,更加科学地保护湿地资源.

    湿地资源现状保护对策畲乡景宁

    柠檬酸废水联合豆科植物修复镉污染土壤的影响研究

    王瑛罗鹏刘林
    69-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柠檬酸废水施加对植物镉吸收效率的影响.[方法]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施加柠檬酸废水,使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检测土壤中镉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添加柠檬酸废水能够提高植物对总镉的吸收,并且吸收效率随着施加柠檬酸废水浓度的升高及试验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与总镉吸收情况不同的是75%的柠檬酸废水浓度对可交换态镉的吸收效率最高.在整个试验周期中,土壤中可交换态镉在总镉中的占比都有所提升,其中75%的柠檬酸废水处理下可交换态镉在总镉中的占比提升最明显;残渣态镉及碳酸盐结合态在总镉中的比例则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而铁锰氧化态和有机态的占比在试验周期内没有明显变化.[结论]随着柠檬酸废水的施加,残渣态镉和碳酸盐结合态镉有向可交换态镉转化的趋势.其中,高浓度柠檬酸废水(如75%与100%)转化趋势比低浓度柠檬酸废水及去离子水更明显.

    镉污染植物修复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废水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

    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地温的响应

    李珺瑶张冬有王吉祥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82-2006年NOAA AVHRR-GIMMS NDVI和2002-2010年MODIS NDVI这2种数据并结合周边13个气象站的地表温度数据,分析1982-2010年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区生长季植被NDVI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尺度变化及其与地表温度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区生长季GIMMS NDVI和MODIS NDVI对植被NDVI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1988-2004年植被波动较大,2004年以后植被增长趋势逐渐放缓,趋于平稳;在1982-2006年,植被NDVI与地表温度5月为显著正相关,6月相关性很弱,7、9、10月呈低度相关,8月则相关性显著.在2002-2010年,5、10月为低度相关,6月为显著相关,7-8月相关性较弱,9月为显著相关.总体来看,植被覆盖度不断变好;植被NDVI与地表温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年际变化总趋势较为相似,具有同期性.

    NDVI时空变化地温响应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