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拉萨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贾新平魏星严华东梅雪莹...
    250-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是重要的食品原料和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决定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长期受高寒气候影响,粮食安全保障问题一直以来面临严峻挑战,事关西藏地区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采用查阅文献、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从粮食种植面积、结构、产量、单产水平以及机械化水平等方面总结拉萨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当前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拉萨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粮食生产稳步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拉萨市粮食生产现状发展对策

    鄂西山区脱贫攻坚实践探索与启示——以秭归县九畹溪镇峡口村5年实践为例

    祁松欧阳芳群曾江辉李方俊...
    253-256,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峡口村户籍人口有609户1516人,是秭归县47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183户463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驻村工作队和地方政府找准致贫原因,精准施策贫困群众住有所居174户、患者病有所医1384人次,困难学生学有所教474人次,特殊群体弱有所扶16户17名,安全饮水建池111口,公路组组通36.1 km,电网线改造10 km.电视普及率和手机普及率100%.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近10万元;共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380 hm2茶产业发展稳定强劲.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议接续峡口村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投入财政资金用于扶贫,为贫困人口脱贫后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鄂西山区驻村工作队脱贫攻坚显著成效乡村振兴

    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模式可行性探究

    陈敏
    257-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使大众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稻鳅共作是一种新颖的稻田综合利用创新模式,契合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符合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所谓稻鳅共作,就是在宜鱼稻田里同时进行中水稻栽培和泥鳅养殖,两者互利共生,实现一田多收、保粮促渔的立体生态模式农业.产出的稻谷和泥鳅绿色安全,营养丰富,口感好,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基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经济效益层面、社会需求层面对我国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模式展开可行性探究,以便全面推广稻鳅共作模式,更好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稻鳅模式打造成长江流域地域特色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稻鳅共作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长江流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实践模式——以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为例

    张茜茜喻晓玲王军孙婉晴...
    260-261,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实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宝贵资源.喀什地区的塔县在合理利用非遗资源的同时,形成了"非遗+旅游""非遗+生产""非遗+演出"3种开发模式,有效促进了非遗保护与资源开发.新时代下塔县要重视非遗传承人的能力、挖掘非遗的文化资本价值、多方合力推进非遗精准扶贫,更好地巩固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的问题的发生.

    精准扶贫非遗喀什塔县

    论乡村旅游形象塑造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

    杨征权
    262-264,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旅游场域中旅游形象与乡风文明是两个独立但又彼此耦合的动态系统.旅游形象塑造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包括主体耦合、要素耦合、价值耦合、制度耦合等维度,双方通过某种媒介或条件彼此影响.这种耦合机理决定乡村旅游场域中乡风文明的建设应该同步规划基础设施,避免要素重复建设;推行社区本位型乡村旅游模式,激发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加强乡村文化生态的保护,夯实乡风文明的文化根基;通过普及旅游伦理教育让乡风文明建设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乡村旅游场域旅游形象乡风文明耦合机理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基于优慕课平台

    德力格尔李媛媛于建华马玉桩...
    265-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园林专业2019版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任务驱动助推自主学习,建立基于优慕课平台的线上网络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建立模块化设计实训教学体系:作业模块,作为设计实验的前期调研和方案构思阶段;实验模块,注重过程评价,分阶段安排设计实验,模拟设计全过程;实习模块,选择建成景观空间,围绕对建成景观空间设计层面的分析与研究,进行反向规划,展开教学思路,设立训练命题;完善成绩评价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园林规划设计混合式教学改革优慕课(UMOOC)实践教学

    新时代"高校+农村"助力党史学习教育——基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钟剑龙
    269-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将党史学习教育落实到"力行",组织近500名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以青春赴使命,奔赴广东省和贵州省15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者践行"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伟大理念,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史学习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同时,提高了大学生"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崇高信念,实现了"双促进".

    党史学习教育农村基层党组织双促进

    新农科背景下昆虫生理生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黄勇李一玉蒋兴川唐庆峰...
    276-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虫生理生化是植物保护及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基于新农科背景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要求,近年来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提出了优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改革措施,特别是融入课程思政,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责任感,确保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

    昆虫生理生化植物保护教学改革

    普通昆虫学课程"金课"建设探索——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孙元樊东
    278-279,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通昆虫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新农科背景下,黑龙江大学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采用智慧树平台上的大学共享课结合线下教学,总结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成绩考核内容等方面的改进措施.采用增加大纲实践性、融合思政内容、增加龙江苗木花卉第一村实习内容、制作电子图谱、结合学生家乡特点拍照识别昆虫等方式,为进一步打造"金课"、提高教学效果总结经验.

    普通昆虫学新农科混合式教学"金课"

    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训练基地探索

    付丽刘龙威寻凯张赛飞...
    280-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农科为背景,对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训练基地进行探索.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提出建立实践训练基地的意义,进而分析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现状.针对目前实践训练基地还存在实践训练基地数量不足、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不健全、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校企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提出增加实践训练基地的数量、完善相关配套的协作培养体制、优化机制达到多方共赢、加强双导师队伍的交流合作等对策,以期促进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训练基地的发展.

    农学专硕训练基地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