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村庄"类型-潜力"视角的城镇开发边界外建设用地逐步腾退研究

    彭清李爱心刘小超刘祥...
    208-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基于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研究开发边界外建设用地现状情况,结合村布局规划村分类成果,构建指标体系评价村庄发展现状,探究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现状村庄建设用地腾退潜力.搬迁撤并类村庄的建设用地全部腾退,其他类型村庄结合腾退潜力指数、地形地貌、交通便捷度等确定腾退规模,并评价建设用地腾退前后对生态环境、生产活动、生活空间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全市开发边界外建设用地腾退总规模469 km2,腾退比例19.61%;②从村庄类型来看,腾退规模呈现集聚提升类>搬迁撤并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暂未确定类的特征;③从腾退地类看,农村宅基地腾退规模最大,工矿仓储用地腾退比例最高;④从空间分布看,腾退比例则呈现出中心城区>主城新区>渝东北>渝东南的特征.

    城镇开发边界建设用地腾退重庆市

    豫北平原乡村广场布局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长垣市方里镇为例

    王梦杰刘申黄向球
    215-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广场在豫北平原地区的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促进邻里交往、丰富村民日常生活、创新基层治理的途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梳理现有的有关乡村广场的规范、标准,发现其对于豫北平原地区乡村广场建设的指导的限制性,再通过研究人口、建设用地规模、广场尺度与功能性需求之间的联系,发现它们之间的内生联系,最后根据村民的使用评价,提出豫北平原乡村广场宜具有一定规模、合适的服务半径、结合公服设置、考虑适老建设和幼儿关怀等策略,为乡村振兴的公共空间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豫北平原乡村广场布局优化

    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张宇翟绪军
    221-22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都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而不同的基础设施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性存在差异.选取黑龙江省2009-2018年数据为样本,测算了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并运用熵值法将11个农村基础设施分为4 个类别,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4类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度,结果表明:环境治理基础设施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排在第三的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而社会服务基础设施排在最后.通过对结果的细致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为黑龙江省乡村振兴的顺利推进提供参考.

    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乡村振兴

    基于文献计量的秸秆生物炭研究进展

    曹丽花连玉珍刘合满
    225-228,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炭化利用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个新方向,为阐明我国学者在秸秆生物炭方面开展的研究及发展趋势,在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以"秸秆生物炭"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主要研究主题和研究机构.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裂解温度、时间对秸秆生物炭主要性质的影响,以及秸秆生物炭的施用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碳、氮物质循环的影响.结合主要研究进展,提出秸秆生物炭化肥替代定量评价、生物炭与土壤结合的微观特征与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期为秸秆生物炭的科学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秸秆生物炭土壤有机碳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碳氮循环

    《盛世危言》农业科技思想内容和特点探析

    田成英宋超
    229-232,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盛世危言》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科技思想,内容包括勤于农事、提高农技、参仿西法、兴农劝功、预防农灾5个方面.主要特点包括《盛世危言》中心思想是"救国""富强",借鉴西方经验发展农业技术;注重农事发展的综合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地引进农业科技,注重科普.郑观应能够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困境中打破传统,凸显了他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创新性地汲取其中对"三农"事业、乡村振兴的有益营养.

    《盛世危言》农业科技思想当代价值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以安徽省明光市"抱团科普"实践为例

    赵文杰田舒宁林启恒金茂璐...
    23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可以有效回应农村地区科普资源分散、科普效益不足等问题.基于协同理论,提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农村科普机制3层互动关系.通过对安徽省明光市农村科普工作开展调查与分析,探究明光市"抱团科普"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创新案例.研究发现,科普领导主体内部抱团协调了各部门工作,有力推进了农村科普工作进程;科普实践主体抱团形成了各方合力,发挥了多元资源优势;领导主体与实践主体交叉抱团,有益于集中回应农村农民科普需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科普机制搭建需依托地方资源条件,以党政领导为统领,建立组织保障,充分激发各主体参与科普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明确农民科普诉求,发挥科普赋能地方产业、农民生活、农村治理、环境生态的作用.

    农村科普多元协同抱团科普

    "三品一标"认证视角下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研究

    李学兰陈玉华
    238-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核心力量,其亲环境意愿与行为的稳定性决定着绿色农业的发展程度.为探究"三品一标"视角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亲环境行为与意愿的悖离情况,结合UTAUT理论,基于安徽省 236 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组织内部特征和外部情境两方面验证影响主体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因素.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留在组织的意愿、组织支持感、"三品一标"认证率、预期收益、消费者满意度、生态环境改善、认证程序、教育培训、政府补贴、亲友邻里示范作用和法律法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性别、年龄、"三品一标"技术难度和投入成本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中角色、"三品一标"宣传报道、当地基础设施和贷款利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据此提出提高组织支持感,加强组织承诺;提升绩效期望,激发主体成员亲环境动机;正确引导努力期望,发挥主体成员亲环境自觉性;营造外部有利环境,强化多元激励要素等建议和对策.

    "三品一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悖离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

    推动牧区普惠金融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为例

    包玉珍永海
    243-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推动牧区普惠金融发展,以我国典型牧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为例,从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等方面阐述了牧区普惠金融发展基本情况,针对牧区金融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牧区振兴所需的金融产品缺失、牧区金融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牧区普惠金融调查思考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运行机制探索——以舟山市马岙街道为例

    王正清
    246-248,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乡村数字治理也在蓬勃发展,乡村治理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了数字赋能何以推动乡村治理,选取了舟山市马岙街道为具体案例,从空间、权力、治理架构3个维度去探析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运行机制,阐述了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从而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运行机制治理能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张前锐李鑫唐婕邹太龙...
    249-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感恩教育是以唤醒与强化农民感恩意识、激发与厚植农民感恩情怀为旨趣的价值观教育.开展农民感恩教育既是衔接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乡风文明社会的必然之举,更是提升农民感恩意识的应有之义.然而,在当下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民感恩教育存在感恩教育观念边缘化、感恩文化断裂化与感恩教育形式化等问题.要使农民感恩教育重新焕发活力,需要发扬先进文化的育人价值、发挥新乡贤的榜样作用、关注物质奖励的诱导作用和重视舆论媒体的宣传作用.

    乡村振兴感恩教育感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