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相同积温条件下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韩微波杨国伟孙德全林红...
    43-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相同积温条件下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表现,通过在双城地区6个不同熟期的玉米品种收获期的茎秆含水量、籽粒含水量、籽粒产量等综合比较,结果发现宏晨788是适宜机械直收籽粒、秸秆粉碎还田并且产量较高的玉米品种,推断选择所需积温比当地实际积温小300℃的玉米品种有利于降低收获时的茎秆含水量和籽粒含水量,为本地区宜机收玉米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玉米熟期含水量积温条件

    甘薯脱毒苗组培扩繁基本培养基配方的探究与优化

    段芳付国召张志伟刘柏庆...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薯在种植过程中因连年种植出现的病害发生加重、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甘薯产业的发展.甘薯脱毒技术是脱除病毒、恢复品种种性、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但生产中脱毒苗的供应能力不足,为了探索其解决办法,以徐薯18、龙薯9号为试验材料,根据甘薯龙薯9号扦插苗自身吸收矿质元素的量计算所得的基质培配方龙9以及1/2龙9、MS、1/2MS为处理,进行了脱毒苗组培扩繁的比较探究.结果表明,徐薯18和龙薯9号1/2龙9配方的茎节数和茎长均为最好,但试验过程中该配方出现了叶片黄化现象,故对1/2龙9配方进行了完善,并在徐薯18、龙薯9号、烟薯25、绵薯10号、遂宁524及北京1号6个甘薯品种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2改良龙9配方处理下的各品种茎长和茎节数均优于MS配方,这对于解决生产中脱毒苗供应不足的问题以及经济效益的增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甘薯脱毒苗组培扩繁基础培养基配方

    湖南夏秋苦瓜嫁接砧木品种筛选

    陈位平蒋万张忠武郭指君...
    50-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进3个丝瓜品种,4个南瓜品种为砧木,兰山苦瓜为接穗,研究不同砧木对苦瓜抗病性、产量、品质的影响,并从中筛选出适合本地苦瓜嫁接的夏秋季砧木品种.结果显示,雪松南瓜砧木嫁接存活率为75.33%,恢复性好,高抗枯萎病,夏季产量为25439.40 kg/hm2,全季产量达38332.50 kg/hm2;好棒美丝瓜砧木嫁接存活率67.00%,恢复性较好,高抗枯萎病,品质优,全季产量达41874.30 kg/hm2;黑籽丝瓜砧木嫁接存活率75.00%,恢复性较好,高抗枯萎病,品质优,夏季产量18615.90 kg/hm2,全季产量达40373.55 kg/hm2,且夏秋两季产量均衡.综合各项数据认为,在湖南地区,雪松南瓜作为苦瓜砧木适宜在春夏季生产推广应用;好棒美丝瓜砧木适合秋季低温苦瓜砧木生产推广应用;黑籽丝瓜砧木适合长季节苦瓜砧木栽培推广.适合在湖南地区推广应用的苦瓜砧木:雪松南瓜砧木适宜在春夏季生产推广应用;好棒美丝瓜砧木适合秋季低温生产推广应用;黑籽丝瓜砧木适合长季节生产栽培推广.

    苦瓜嫁接砧木品质产量

    不同密度水平对塔额盆地红花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

    王贺亚艾海峰李怀胜孟玲...
    54-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塔额盆地红花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种植密度,为塔额盆地红花种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密度梯度试验,3次重复,12个小区,小区净面积14 m2,走道50 cm;设置4个密度处理:M1(400020株/hm2)处理,株行距(25+10)cm;M2(333350株/hm2)处理,株行距(30+10)cm;M3(250770株/hm2)处理,株行距(40+10)cm;M4(200910株/hm2)处理,株行距(50+10)cm.[结果]不同密度水平显著影响花丝及籽粒产量,均表现为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M2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272.25、2295.9 kg/hm2,且明显高于其他密度处理,4个处理产量均表现为M2>M1>M3>M4.说明适宜的密度可以获得最优的花丝及籽粒产量;不同处理的农艺性状存在较大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在2.94%~53.04%,其中二级分枝变异系数最大为53.04%,分枝高变异系数为25.64%,单株果球数变异系数为11.34%;一级分枝和单株果球数趋势相同,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均以M2处理最大,分别为10.0和12.8个;红花的鲜重和干重在各处理间均表现随着密度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且以开花期各处理红花鲜重、干物质达到峰值.[结论]塔额盆地红花种植的最佳密度处理为M2,花丝和籽粒产量达到最优,分别为272.25、2295.9 kg/hm2.产量构成因子一级分枝和单株果球数表现最优,分别为10.0和12.8个.综上得出最优密度处理为M2(333350株/hm2),能转化为较好的经济效益,更适宜塔额盆地红花种植的推广,为塔额盆地红花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密度红花产量植株性状

    聚丙烯酰胺对砂砾质滩涂红海榄幼苗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婷陈玉军魏军发王跃强...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聚丙烯酰胺(PAM)对沿海困难立地砂砾质滩涂的改良作用.[方法]以红海榄胚轴为供试样本,通过室内潮汐模拟试验,研究不同PAM施用量(0.25%、0.50%、0.75%、1.00%、1.25%,分别记为P1、P2、P3、P4、P5)与城市污泥发酵肥、复合生物菌剂混施对红树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不同PAM施用量处理下红海榄幼苗树高、叶片数分别增加18.75%~48.82%、5.0%~55.0%,地径显著增加43.16%~71.43%;根系、茎部生物量分别增加16.41%~87.26%、14.91%~72.75%;叶片生物量显著增加64.36%~156.93%,根冠比显著降低15.62%~26.98%.施用PAM对土壤有机质、磷和钾的全量及速效养分影响较大,与CK相比,不同PAM施用量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分别显著增加623.47%~794.78%、114.49%~142.03%和145.90%~167.24%;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显著增加146.55%~268.12%、24.69%~61.74%.[结论]PAM与城市污泥发酵肥、复合生物菌剂混施可促进红海榄幼苗生长,保持土壤养分,可作为沿海困难立地砂砾质滩涂的土壤改良剂,推荐PAM施用量为0.75%.

    聚丙烯酰胺红海榄砂砾质滩涂土壤养分土壤改良

    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王磊姬强王亚麟王锐...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筛选适宜宁南山区的种植技术模式.[方法]通过设置G1(翻耕不覆膜)、G2(翻耕覆膜+保水剂)、G3(翻耕覆膜)、G4(深松不覆膜)、G5(深松覆膜+保水剂)、G6(深松覆膜)6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模式下不同保水措施对土壤结构、养分和水分的影响.[结果]不同技术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影响,与翻耕相比,深松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有利于大粒径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其中深松覆膜+保水剂处理的效果最佳;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大粒径团聚体百分含量与土壤各养分均呈正相关.[结论]在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深松覆膜+保水剂可作为理想的耕作技术模式.

    耕作技术深松模式保水措施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

    关中平原城市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田晓凤张翀李俞
    68-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关中平原城市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2001—2020年的植被NDVI和地表温度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近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植被生长季植被NDVI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的驱动力分析及其贡献率.[结果]近20年来研究区生长季植被NDVI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其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且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研究区中部生长季植被NDVI降低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贡献率主要为正值,人类活动因素的贡献率更高,且研究区水系两侧多呈现气候变化抑制、人类活动促进的情况.[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中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的影响较大,建议在综合因素分析中多重视人类活动影响.

    生长季植被NDVI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残差分析关中平原城市群

    基于景观连接度的三亚湿地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陈文术余玉秀吴耀华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三亚湿地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6个时间节点,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景观动态分析方法,并选择适当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三亚湿地景观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亚市的湿地面积从1995年的18.39 km2减少至2020年的13.85 km2,减幅达25%;在2000—2005、2005—2010年减幅明显,其动态度分别为-1.92%和-2.76%,2015年后减速趋缓,动态度为0.01%.2015—2020年湿地面积持续扩大,斑块优势度增大,斑块的形状和边缘效应更加复杂,但景观空间格局的聚集性呈现出减弱的趋势,复杂性也明显降低,景观连接度有所增强,破碎化程度却呈现出加重的趋势.社会经济因素是造成三亚市湿地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口增长、城市扩张、湿地空间被不断压缩是导致全市湿地面积减少且破碎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人们对湿地保护意识的增强,三亚市湿地的生存环境在改善中.

    湿地空间景观连接度影响因素三亚市

    上海化工区2种类型湿地鸟类群落结构差异及影响因素

    罗祖奎邵显会王召徐曦...
    79-8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检验上海化工区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鸟类群落结构差异,分析影响鸟类分布的关键因子,采用样点法对2种类型湿地的鸟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湿地鸟类总物种数(90种)和Shannon-Weiner指数(3.28)分别高于自然湿地(83种、2.97);但科-属多样性指数(0.681)低于自然湿地(0.686).人工湿地的鸣禽种类(60种)比自然湿地(39种)多,自然湿地的猛禽(4种)、涉禽(25种)和游禽(8种)比人工湿地(1、19、2)多.人工湿地的鸣禽(2.915)和攀禽(1.088)的Shannon-Weiner指数分别高于自然湿地(2.171、0.861);自然湿地的陆禽(0.614)、猛禽(1.330)、涉禽(1.825)和游禽(1.672)的Shannon-Weiner指数分别高于人工湿地(0.530、0、1.819、0.300).人工湿地的林鸟种类(69种)和Shannon-Weiner Index指数(3.030)高于自然湿地(50种、2.347),自然湿地的水鸟种类(33种)和Shannon-Weiner指数(2.429)高于人工湿地(21种、1.911).自然湿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类(7种)和Shannon-Weiner指数(1.482)均高于人工湿地(2种、0.562).负二项回归分析显示,硬质地面积与鸟类种类和数量均显著负相关,乔木种类与鸟类种类、水面积与鸟类数量均显著正相关.建议减少硬质地面积,提高自然湿地乔木和灌木面积,控制人工湿地芦苇扩张.

    自然湿地人工湿地鸟类群落结构生境关键因子

    典型黄壤烟田莠去津残留降解及烟草致害阈值研究

    赵旭影彭梁睿李彩斌陈建国...
    85-8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贵州典型黄壤烟田莠去津的残留和消解动态,阐明烟草的药害发生及烟草的致害阈值与安全间隔期,并分析土壤环境因素对莠去津半衰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莠去津对烟草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显示为叶片瘦小、严重者畸形,老叶叶尖脉黄化.烟草株高抑制率、叶面积抑制率与莠去津施药剂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随莠去津施用剂量的增加,株高和叶面积的抑制率增加.莠去津在典型黄壤中降解半衰期为8.45~11.95 d,田间安全隔离期应长于48.6 d,莠去津降解半衰期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和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与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对黄壤高粱/玉米-烟草轮作系统除草剂合理施用及烟叶安全性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黄壤烟田莠去津残留降解致害阈值安全间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