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转型研究进展与启示

    刘洋李锋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社区生计发展问题,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国家公园社区生计转型研究的概况.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生计转型的概念、社区生计转型意愿、生计困境、生计风险、社区替代生计、生计转型的影响效应等.基于现有研究,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社区生计转型综合性研究、生计转型阶段性规律及驱动力、文化的影响机制等主题.

    国家公园生计转型可持续生计

    混药浓度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杨亚飞申志铮蒋周良林彤...
    6-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药是施药的基本操作环节,混合药液品质直接决定施药效果,发展浓度检测技术可以监控混合药液的品质.目前混药浓度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先采集喷雾样品溶液再利用仪器测量浓度,简称取样检测浓度法;第二类,在混合后喷雾前即在线混药时直接测量浓度,简称在线检测浓度法.重点阐述了这两大类国内外主流的混药浓度检测技术,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

    植保机械混药浓度在线检测在线混药

    水环境中PPCPs的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综述

    任丙南
    10-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物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作为一类新兴的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迁移已引起特别关注,成为环境领域热点研究方向.综述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两类分析检测技术的选择、应用和发展,风险评价重难点和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活性污泥法、膜处理工艺、碳吸附法等常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水环境中PPCPs污染物识别的标准体系不完善、方法不统一,风险评价无法全面、客观与准确地反映PPCPs的生态影响,控制技术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PPCPs污染物识别风险评价控制技术

    宁夏扬黄灌区谷子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相关分析

    罗世武李凯来幸樑程炳文...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宁夏扬黄灌区(中部干旱带移民搬迁点),引进不同谷子品种开展生态适应性研究.从不同谷子品种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等方面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该地区最适宜推广种植的谷子优良品种,为宁夏扬黄灌区谷子新品种推广、养殖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适应性最优的谷子品种为晋谷21号、草谷2号(饲草型),适宜性较强品种为豫谷18号、张青谷2号(饲草型),张杂谷16号和张杂谷18号在该地区无法成熟,不适宜在该地区种植.

    谷子品种农艺性状产量

    水密调控对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吴儒刚苏誉刘文海朱元刚...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抗旱小麦新品种阳光1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水次数和密度组合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丰富小麦新品种阳光18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麦产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从群体动态来看,基本苗多的处理产量较高,但270万/hm2基本苗的处理略高于360万株/hm2基本苗的处理,表现最佳.从产量结果来看,W2T2组合(灌拔节水和灌浆水+270万株/hm2)产量最高,达到8811.60 kg/hm2.从经济效益来看,W1T2组合(只灌拔节水+270万株/hm2)经济效益最高,达到6661.13元/hm2.因此,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建议采用春季灌拔节水和灌浆水,播种量以基本苗270万株/hm2为宜;从农业收入的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建议采用春季灌1次拔节水、基本苗播种量270万株/hm2.

    水密调控抗旱型小麦籽粒产量经济效益

    烤烟新品种(系)在洛南烟区的适应性研究

    王瑛丽张诗林姜亚历王婧萱...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洛南烟区种植的烤烟新品种(系),于2021年采用小区对比试验,以洛南主栽品种YN99为主对照,K326为副对照,从生育期、植物学性状、主要农艺性状、抗病性、原烟外观质量、主要经济性状方面,对HB1709、湘烟7号、2329、GZ37、1914、1915、1907、Y2001共8个品种(系)进行了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Y2001和2329综合表现较好,可进一步开展示范验证.

    烤烟新品种(系)适应性洛南烟区

    新陆早74号棉花器官同伸关系及棉铃空间分布的初步研究

    王刚马晓梅
    26-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新陆早74号棉花各器官发生规律及蕾铃空间分布情况,探明该品种的生育特点及规律.[方法]设2个试验点,试验品种出苗后,每点各选10株棉花,调查整个生育期.[结果]新陆早74号第一果节蕾与同位主茎叶的同伸关系为n-1.97~n+1.60(n为主茎叶龄),第一果节花与同位主茎叶的同伸关系为n-7.9~n-5.7(n为主茎叶龄);该品种总体结铃表现为中、下部成铃率稍高,下、中、上部结铃分别占整株收获铃数的34.29%、33.17%、32.54%;棉株第一果节成铃率88.94%,结铃稳定,第二果节结铃率为11.06%.[结论]该研究可为新陆早74号大面积推广种植及合理化配套栽培技术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新陆早74号品种器官同伸关系棉铃空间分布

    陕北地区耐密玉米新品种抗旱性评价及筛选

    张圆张雄
    29-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对8个适宜密植玉米新品种和3个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和评价,以期为陕北干旱地区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各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生育期平均延迟了2.82 d,散粉期和吐丝期间隔(ASI)延长了1.82 d;干旱胁迫导致各品种株高平均降低了10.05%,穗位高降低了18.50%;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出籽率、产量分别降低了12.25%、2.80%、12.75%、5.67%、23.96%;抗旱指数和隶属函数2种方法因指标不同导致评价结果有所差异.综合来看,科河699和郑单958抗旱性均表现较好,适宜在陕北干旱地区种植.

    玉米新品种抗旱性陕北

    不同地区小麦穗部性状和产量对播期的响应

    朱金英魏龙雪李华伟裴艳婷...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寻不同地区济麦44小麦穗部性状和产量对播期的响应以及济麦44"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播种方式,为山东乃至黄淮海主产区济麦44稳产高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以济麦44为试验材料,2019—2021年小麦生长季在德州(S1)、莱州(S2)和淄博(S3)3个生态点通过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播期对济麦44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点、播期二者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2019—2021年不同生态点和播期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总平均值为7322.85 kg/hm2;S2生态点的济麦44籽粒产量(7406.60 kg/hm2)略高于S1生态点(7341.82 kg/hm2)和S3生态点(7220.14 kg/hm2);S1T2、S2T1和S3T1处理的小麦穗部性状和产量较高,但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S1(德州)济麦44适宜播期10月10日,S2(莱州)济麦44适宜播期10月5日,S3(淄博)济麦44适宜播期10月5日.因此,时(播期)空(生态点)差异对小麦产量有一定重要作用.

    地区播期穗部性状产量

    不同套袋时间对金兰柚果实品质的影响

    汤雨晴朱方红胡钟东闫承璞...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金兰柚最佳套袋时间,为金兰柚套袋技术生产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以金兰柚果实为研究材料,比较了套袋前后袋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的变化及对金兰柚果实内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后袋内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光照强度减弱;套袋处理可以改善果面色泽,增加果皮厚度,降低果实总糖含量及可滴定酸含量;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4个不同套袋时间和不套袋的果实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7月6日套袋处理果实综合品质最佳,其次为7月26日套袋和6月16日套袋处理.该研究结果为金兰柚套袋时间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金兰柚套袋时间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