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广西外向型蔬菜质量溯源系统开发与应用

    曾志康李敏韦健郭元元...
    225-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广西外向型蔬菜产业质量安全溯源和监管需求,集成RFIP技术、Web、BDS和传感器技术等,详细设计了蔬菜质量溯源系统总体架构和农业投入品管理、模型管理、生产管理、生产环境信息监测、仓储管理、加工流通、质量安全保障、溯源查询等系统功能模块,研发了广西外向型蔬菜质量溯源系统,并在相关蔬菜种植企业进行推广应用,为广西外向型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溯源解决方案.

    外向型蔬菜溯源系统架构设计系统研发RFID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可视化分析

    于美佳叶彦辉段少荣韩艳英...
    230-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解国内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研究的方向和热点.[方法]选取2005-2019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硕博论文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收录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样本,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可视化分析,以知识图谱为研究载体,通过Excel、CiteSpace等分析软件为工具,对所选数据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同时绘制各类相关数据分析以及图谱.[结果]从发表年份来看,我国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研究较晚,始于2005年,一直到2015年左右才达到峰值状态,核心期刊近些年保持平稳状态,硕博论文从2016年发文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回落.SCI论文除2009、2012、2016年有轻微下降外,从总体上看保持上升趋势.从关键词来看,在核心期刊和硕博论文中,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呼吸有紧密联系."碳"(carbon)、"多样性"(diversity)和"生物"(bioma)一直是SCI论文中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热点.从研究作者来看,我国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形成了以卢明珠、方华军、曹子铖和徐梦等人、商帅帅、王春梅和李俊青等人、向元彬、周世兴和黄从德等人为联系的作者合作关系图谱.发表SCI论文最多的作者是Donald R Zak,Stefan Scheu和Stefan Scheu发文量紧随其后.从研究机构来看,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领域研究发文量最多,从硕博论文来看,东北师范大学最多.SCI论文发文量排前2位的主要是Chinese Acad SCI和Chinese Acad SCI University,说明中国的科研机构就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研究较广泛.[结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有可能是生物多样性、荒漠草原、常绿阔叶林和磷脂脂肪酸等研究.SCI论文中显示出的未来研究热点可能是细菌群落和有机碳的研究.

    氮沉降土壤微生物文献计量学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株洲烟区密集烤房建设现状与发展方向思考

    邓浏平张珺陈怡璇张阳...
    237-239,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2006年以来株洲烟区密集烤房建设现状,总结当前密集烤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主要工作思路,指出密集烤房建设要因地制宜,注重节能,综合配套,加大创新,为株洲烟区"十四五"期间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密集烤房建设现状发展方向株洲烟区

    山东农村"合村并居"社区治理研究:典型特征·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为例

    孔凡振陈莉莉
    240-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村并居"社区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城乡社区治理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稳定社会长治久安的一项关键内容.农村"合村并居"社区作为城乡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区治理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基于农村社区治理相关理论,通过归纳农村"合村并居"社区的典型特征,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农村社区为例,对其社区治理中存在的资金不足、人才缺乏、信任降低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建立多元化治理体系、引导居民主体社区参与、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等,从而提高"合村并居"社区治理能力,以期为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考.

    合村并居农村社区治理典型特征治理困境对策建议

    中国农村扶贫历程与2020年后反贫困趋势及对策

    王恒朱玉春
    24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和精准扶贫阶段,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2020年后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基本消除,将由绝对收入贫困转向农民工贫困、城市贫困、多维贫困和特殊群体贫困等相对贫困问题.回顾和梳理中国贫困特点、扶贫历程和政策演变,分析中国新时期扶贫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有助于为2020年后新时期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农村反贫困扶贫政策

    深度贫困地区治理挑战与路径选择——基于张家口地区的调查

    崔元培魏子鲲王建忠薛庆林...
    248-251,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短缺、环境恶劣、公共物品与服务供给的短缺,是直接构成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的因素,导致推行的扶贫方式无法持续有效发挥脱贫作用,进而造成长期积累的深度贫困在短期内难以通过常规的扶贫手段予已清除.从持续发展角度看,应始终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思路.按照"五个一批"基本要求,结合河北省深度贫困地区实际,创新发展适合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机制,完善扶贫工作推进机制,提升扶贫工作质量和效果,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和持续发展.

    深度贫困精准扶贫生态治理反贫困

    "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模式的绩效、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帮扶合阳县的考察

    朱玉杨乙丹
    252-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不仅担负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其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也承担着定点扶贫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在定点扶贫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以及智力等独特优势.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已有许多高校探索出定点扶贫的经典模式.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模式在帮扶合阳县所取得的成效以及"三团一队"保障机制不健全、扶贫工作主要发力点不突出、多主体共同参与程度不够以及社会力量吸引不足的困境,探索优化路径,以此来完善"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模式.

    三团一队定点扶贫路径优化

    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基础课课程组建设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李纪华
    256-257,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问卷调研了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科基础课课程组的建设现状,结果显示:该课程的课程组开设具有普遍性,教学开展具有统一性,师资队伍结构具备合理性.同时也发现存在学校层面的经费投入不足、领导重视不够,院(系)层面的管理不规范、落实不到位、运行机制不清,教师个人层面的对管理制度理解程度不深、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科基础课课程组的建设路径.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基础课课程组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生态人格培育——基于心理资本认知框架

    梁杰
    258-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塑造与以往时代农民不同的生态人格不仅是解决农村危机的关键,也是生态文明时代对人格范式转型的内在呼唤.从心理学视角确定生态人格的内涵和新型职业农民生态人格的具体特征即生态认知与信念、生态情感与态度、生态意志与行为、生态信念与价值观.基于心理资本认知框架提出心理资本的提升和开发是新型职业农民生态人格养成的内在机制与原发动力,在教育中要注重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提升希望、增强韧性、培养乐观.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态人格作为教育的目标和追求.

    新型职业农民生态人格心理资本

    高本贯通农林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潍坊职业学院为例

    王承香刘振龙张瑞华王思萍...
    263-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本贯通培养的学生是本科教育中的一群特殊群体,其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高本贯通农林专业学生为例,重点分析了其高职阶段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导师制度、校企合作横向项目等多培养路径的开展,使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高本贯通农林专业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