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研究斯蒂芬·金《闪灵》的文学符码与当代审美接受

    张慧王晓姝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闪灵》是斯蒂芬?金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的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家庭努力摆脱生活困境.却最终被超现实力量打败的悲剧.本文从文学符码和当代审美接受两个角度分析《闪灵》.力图挖掘这部作品背后的文学内涵.探寻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文学符码审美接受闪灵斯蒂芬?金

    日本明治时代文学中的老庄之风

    于永妍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明治时期两位代表作家幸田露伴及夏目漱石为例.兼谈其他的明治作家.对他们身上和作品中所具备的老庄思想和老庄之风进行阐述.同时对这时期所体现的老庄之风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来印证老庄思想不仅对日本古代文学有深刻影响.对近代之后特别是明治时期的文学亦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日本文学明治老庄影响

    永恒的爱——《呼啸山庄》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之男主人公形象对比研究

    王立飞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米丽?勃朗特和菲茨杰拉德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不同.然而两位作家对爱的理解.对人性的诠释却是相同的.《呼啸山庄》中的希刺克厉夫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有着相似的情感经历.他们都因不被认可的社会身份而失去爱情.他们也都希望能够找回失去的爱情.虽然在找寻爱的过程中希刺克厉夫由爱生恨.经历了从人到"魔"的转变.然而在小说的结尾.希刺克厉夫最终放下了恨.回归了爱.盖茨比在找寻爱的过程中并没有因爱生恨.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心中的爱从未变过.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的希刺克厉夫和盖茨比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旨在深层解读两部作品对爱的主题的阐释.

    希刺克厉夫盖茨比对比研究

    "危险的侵略者"——评高尔斯华绥小说《有产业的人》

    期美曲珍
    5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小说《有产业的人》中两个关键人物波辛尼和伊琳为切入点.剖析他们是如何摆脱以福尔赛世家为代表的中上层资产阶级对"他者"的强烈的占有欲并分析以波辛尼和伊琳为代表的"他者"是如何对这种"抓着不放"的韧性给予了沉重的反击.

    自私自利资产阶级他者危险入侵

    基于淮安视角的曲艺表演美学基础研究

    吴延生
    5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曲艺是传统的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是曲艺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特征.研究以淮安视角为切入点.由曲艺表演美学的基础内容、价值意义等层面展开论述.力图从审美的高度扫描这类用口语说唱叙述的艺术所能呈现的美学意义与价值.

    曲艺表演美学内容阐述意义分析

    士风中的竹与黛玉形象

    李胜
    5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士风往往有时代的烙印.更有这个群体的特征.它常常外现为一些具有文化积淀的自然风物.更体现于一系列士人个性鲜明的活动中.曹雪芹不仅仅善于把士人的情趣以物活化.且巧妙的以人物形象鲜活呈现.其人物不仅具有物的特征.还富有个性.更具个性美.凡士皆爱"竹".曹雪芹便把竹的特征附与了林黛玉.而黛玉之美便有竹之美.二者合二为一.自然、真纯之美即其美之本质.孤傲、高洁为其品格.

    士风竹子黛玉真纯高洁

    从目的论看戏剧《理想丈夫》的三个译本

    陈文燕张凤鸣
    5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框架.从词汇、句法和修辞层面分析戏剧《理想丈夫》的翻译.分别选取余光中、张南峰和文心的中译本.旨在补充该作品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加全面客观地审视其翻译现象.目的论与三个译本相结合.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了中国王尔德的喜剧研究.也拓展了目的论的应用范围.

    《理想丈夫》戏剧翻译翻译目的论

    当代抗日影片中的日军形象

    胡泊
    60-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20世纪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以及战败后对历史问题含糊其辞、不肯正视的态度与立场.导致中日关系非常特殊和极其复杂.因此.在当代抗日影片中.日军人物形象普遍比较"模糊".个体具象不太明显.总体上可归纳分为脸谱化形象、平面化形象和立体化形象等三类.对建国以来此类影片中日军形象的梳理总结.不仅能对正反两方面人物塑造和当代抗日影片的艺术创新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能给今后的电影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抗日影片脸谱化平面化立体化

    美国个人主义与好莱坞20世纪30-50年代西部片研究

    尹馨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好莱坞20世纪30-50年代的西部片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体现了个人主义谱系的经典内涵.同时继承和发展了美国个人主义对个性、自立、个体神圣性和无限潜力的强调.最终展现出一种神话式个人主义.并在其叙事结构的不断演化中维护和加强了个人主义的传统.

    美国个人主义西部片

    "小时代"的意义——从电影《小时代》系列看中国电影市场态势

    李丹丹
    6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小时代》系列引起的轰动有力地折射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态势.电影观众的低龄化趋势明显.新生代演员开始具备票房号召力.青年导演迅速崛起.新的电影主体逐渐形成.《小时代》系列不仅带动了"小妞电影"的繁荣.而且反映出人们对都市文化的认同.中国电影通过探索类型片.逐渐挖掘出中国电影的本土经验.从而建立起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

    小时代主体青春类型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