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隐形的权力——论《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的男权意识

    田晓晴
    7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致他的娇羞的女友》是英国玄学派诗人安德鲁·马维尔最负盛名的爱情诗, 因其结构严谨、气势磅礴且充满奇思妙喻而备受赞誉, 但其辉煌的艺术成就掩饰不了诗中浓厚的男权意识。文章从诗歌的叙事视角、结构形式和语言三个层面, 结合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 审视诗歌的细节, 试图挖掘诗歌中隐藏的强烈的男权意识。

    马维尔男权意识话语权女性沉默

    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在中国的接受元素简析

    郭楚凡赵亚珉
    8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以及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均在中国得到了广泛而稳定的接受, 受到中国民众的欢迎。小说中佃农的"土地情结", 劳动人民团结互助的品质以及牧师凯西和乔德"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升华等方面, 激起了中国读者的强烈共鸣;小说中社会变革的背景也引发了中国读者对当前中国转型时期的思考。

    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转型

    从《所罗门之歌》看莫里森对非裔美国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卢旭晨赵亚珉闫丽芳
    8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 随着女权思潮的崛起和种族意识的觉醒, 性别和种族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罗门之歌》作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经典之作, 不仅继承了非裔美国文学性别和种族两大传统主题, 而且将其推向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新层次, 反映了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

    所罗门之歌非裔美国文学莫里森继承与超越

    文化"小传统"与通俗小说——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为例

    于敏
    84-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英主义批评家贬斥的通俗小说是大众文化的产品, 属于李伯庚所说的文化"小传统", 反映的是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作为目前最成功的长篇通俗小说的代表作品,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以吸引大众读者、符合大众阅读能力的方式戏仿式地展现了现代生活与社会文化中最重要的特征, 反映了当下的时代精神。

    文化"小传统"通俗小说大众文化

    身体、都市与文本空间下的女性解放——《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空间女权主义解读

    李梦韵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美国现代化转型期间女性解放受到关注, 该时期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则反映了女性在身体、都市和文本空间三个层面的生存状况。此时尽管女性解放取得一定的成果, 女性仍未得到真正的身体和都市空间解放, 其受到的阻力包括男性作家试图逆转女性解放成果的文本建构。而从男性作品切入女性空间, 对于解读女性空间解放有着深远的意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空间女权主义

    现代科技发展下的伦理困境——论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

    夏倩
    90-9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是一部关于克隆人生存困境及其作为人类器官捐献者的科幻小说。本文站在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并结合科技伦理, 分析科技发展下克隆人的伦理环境, 伦理身份以及伦理选择。以凯西为代表的克隆人生活和受教育于黑尔舍姆这样的环境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伦理环境的变化, 他们的情感意识和道德观念逐渐形成, 其重点在于他们是"人"或"非人"的伦理身份的混淆。通过对克隆人伦理身份和伦理选择的揭示, 石黑一雄向我们展示了以克隆技术为主的科技滥用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和人类的异化, 从而寄寓现代人类加强对科技发展下伦理的思考和反思。

    伦理困境伦理身份论理选择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倪铭英
    9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 的《沙乡年鉴》把土地伦理的概念初次带进了我们的视野。土地伦理的道德对象超越越了人类, 包含了由人类生命和非人类生命共同构成的整个生命体。他提出的土地金字塔概念将一切人类生命和非人类生命整合在一起, 是组成生物共同体的循环线路, 人类只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 而不是独裁者。利奥波德对人类的绝对权威性提出质疑, 赋予了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以价值。土地伦理观提醒我们需要跳出土地征服者的思维彻底思考土地带给生命的意义, 致力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美丽和稳定。

    土地伦理生命共同体整体主义

    论《坠落的人》的创伤叙事与创伤治疗

    曲雯雯
    9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里罗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其作品《坠落的人》自2007年出版以来, 受到了广大评论家、学者及读者的研究和探讨。德里罗在这部以创伤为主题的小说中用第三叙事视角、非线性时间描述等大量的叙述策略生动的呈现了"9·11"之后饱受精神创伤的基斯一家以及经受社会创伤和文化创伤的恐怖分子的故事。在德里罗看来, 无论是书写、诉说、移情、不道德发泄, 还是爱的依靠都能使精神得以抚慰, 都可以使创伤得到释放和治疗。

    "9·11"创伤叙事创伤治疗

    从《滕大尹鬼断家私》中看明代妾的家庭地位

    张倩湄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妾作为中国古代家庭中一种特殊的家庭成员长期存在, 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提及, 对于妾真实的家庭地位, 一直以来也存在一些争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从明代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中的一则故事《滕大尹鬼断家私》中出发, 结合相关史料, 从研究概况、妾的来源、纳妾制度和妾的财产权这四个方面对明代妾的家庭地位进行分析和研究。

    喻世明言妻妾明代家庭纳妾制度继承权

    发掘战争岁月的精神宝藏 凝炼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王愿坚短篇小说《党费》的审美价值解读

    吴延生
    10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和苏维埃区域的雄伟壮烈的斗争生活, 作为重大题材, 在作家笔下被艺术再现的不多。当代王愿坚善于和表现一些极可珍贵在当代文坛创作领域涉及不多的重大题材, 问世了系列短篇小说, 表现了20世纪20-30年代普通党员与普通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的漫长而艰辛的道路。重温那个时期的历史是必须的;对反映那个时期历史的文学创作的研究是必要的。籍此借助其《党费》为切入视点, 通过探求革命前辈的精神内涵、追求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的研究, 挖掘那时代人身上蕴含的精神财富。这样的精神财富是薪火相传的源泉。

    当代小说王愿坚《党费》审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