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镜像"中找到自我——论影片《玛丽露》中主人公的自我寻找之路

    王红丽吕颖
    153-154,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片《玛丽露》是以色列的音乐电视电影, 该影片融合了多种电影拍摄手法, 就主题而言, 又充满了同性恋情节与变装因素, 打破了单主题电影的传统模式, 本文从多种主题出发, 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 就主人公的自我寻找之路, 进行了分析。

    《玛丽露》镜像理论自我寻找

    "微笑"符号的美学解读——从印刷时代、图像时代到互动时代

    王晨晨
    15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表情符号的产生时间并不长, 但已经有很多人关注其解读、影响。解读也并非从单一角度, 而是可以从符号学、艺术学、图像学、美术学多种角度进行解读。

    微笑符号审美

    《战狼Ⅱ》的英雄故事模型与英雄形象特征分析

    任和
    157-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狼Ⅱ》是一部以退伍老兵当英雄为主题的电影, 导演吴京从艺术创作的本质出发, 塑造出了扎根于生活、真实可信、生动立体的英雄冷锋形象, 为影片的整体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经上映就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 同时深受观众喜爱和认可, 票房突破50亿大关, 跻身世界影史百强。作者以坎贝尔的英雄故事模型分析影片《战狼Ⅱ》的英雄故事模型结构、从影片的人物行为、动作、语言以及英雄形象特征, 分析影片《战狼Ⅱ》的人物塑造特点。从中看出英雄类型电影是如何激发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凝聚民族感情的内生力和国家意志的。

    《战狼Ⅱ》英雄故事模型英雄形象特征人物塑造

    愿有良药,治愈贫穷——电影《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张丹丹
    160-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我不是药神》是由导演文牧野制作的, 它反映的是如今大众所关心的医疗保障问题。下面就这部影片的一些方面做一个简单的抒发:首先是对影片的回顾, 其次是对影片中悲剧发生原因的分析与解答, 最后是对影片所带来的社会启示和如何改进提一些建议。

    我不是药神影片悲剧原因措施

    近20年重庆方言研究综述

    文洋
    16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主要从重庆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三个方面, 对重庆市直辖 (1997-2017) 以来重庆方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总结其成就与不足, 以期对今后重庆方言的研究有所裨益。

    重庆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研究综述

    日源外来词的中国大学生群体容受分析

    曲佰玲谢程坤
    16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南京地区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六所高校为试点, 通过日源外来词词汇策略调查和词汇测试, 对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意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日源外来词的特点、发展趋势, 解析中国大学生群体日源外来词的容受情况。

    日源外来词大学生容受度分析

    味觉词"酸、甜、辣"通感隐喻式的词义引申路径研究

    任怡菲
    167-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语言的发展, 味觉域形容词"酸、甜、辣"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非典型情境中, 可以指向复杂感官域甚至情感域。本文以隐喻理论为指导, 试图从通感式隐喻角度探究其词义引申发展的路径, 分析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来解释词义派生的原因, 揭示通感隐喻在词义引申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中式英语探究

    杨喜刚
    169-171,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关系, 发现中式英语在一定条件下可向中国英语转化。然而, 中式英语在英语的语言生态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和重视。然后, 我们从生态语言学整体性、多样性、互动性和适应性等特征和生态的视角分析若干中式英语实例, 探析其衍生、发展与消亡。推动语言生态的和谐发展, 需要正确看待和使用中式英语。

    生态语言学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发展消亡

    外语听解策略研究的认知维度

    王延香
    17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语作为外语使用 (EFL) 的环境中, 学习者因受目的语文化熏陶不足、低频使用、功利动机及听解过程不可逆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应该在其心智空间凸显对认知方式的选择。针对这一假设, 研究者通过听力测试及问卷调查, 对大学生外语听解中的认知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听解过程中大学生对策略的选择度并不如假设的那样高 (相关度仅为0。245, 修正后的R^2仅为0。052) , 文章从认知视角对这一结果进行了阐释。

    外语听解认知方式

    对江苏泗洪城镇方言词汇的考察

    刘牧雪
    176-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江苏泗洪城镇方言词汇, 通过问卷调查法, 用数据较为直观地呈现了其继承情况, 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讨原因。我们认为, 方言词汇承载着当地最为传统的文化和最为原始的地域特征, 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与保护。

    城镇方言词汇继承情况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