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苏轼散文中的政治思想及其变法态度

    舒乙王欢
    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早年曾有匡扶社稷的宏愿,提出过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变革方略.但是在王安石变法中,他被认为是反对新法的保守派,后来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他又对保守派提出了批评.苏轼的政治思想和变法态度十分复杂,他的政治主张和为政理念在其散文中多有流露.本文将对苏轼散文中的政治思想进行梳理与剖析,总结其为政理念、政治理想和治国方略.

    苏轼散文政治思想

    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探析——以雪莱的《西风颂》为例

    朱玉梅
    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既是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尤其擅长诗歌翻译.他结合自己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风韵译"这一翻译理论,认为诗歌翻译重在重现诗歌的内在韵味,而非外在形式.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研究最多的作家就是雪莱,而《西风颂》又是雪莱的代表作之一.对《西风颂》的探析有助于分析郭沫若的译诗思想,希望以此能对外国诗歌"走进来"和中国诗歌"走出去"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郭沫若诗歌翻译风韵译《西风颂》

    施蛰存小说《石秀》的精神分析

    潘一静
    6-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蛰存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形象"石秀"进行了解构,并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塑造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从冲突、调和、爆发三个相互连结的阶段分析石秀变态心理的形成过程.

    施蛰存石秀精神分析

    阮大铖与李渔喜剧艺术之比较——以《春灯谜》和《风筝误》为例

    王彦琳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春灯谜》和《风筝误》两部作品为例,从喜剧情节的设置、喜剧性与悲剧性的调和关系、喜剧大众化的程度和两人喜剧差异性的成因等方面,试探究喜剧创作大家阮大铖和李渔在喜剧艺术方面的异同点.

    戏曲喜剧阮大铖李渔春灯谜风筝误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探究

    李亚飞
    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庄子看来,万物齐一、是非齐一,要想成为大圣,必须黜聪明,即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宇宙万物,世界人文,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展现形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准则,那么,万物的差异该如何去区分,每个人的是非又该如何去判断呢?庄子明确地给出了答案:齐万物、泯别异.事物无差异,是非无标准,即庄子看待人世的态度.最终,庄子要提出的就是"天人合一"这一观念,即天道不可违,人要遵循天道做事,天与人合而为一.

    齐万物泯别异天人合一

    反概念化手法的运用——论王安忆《花园的小红》

    黄晶罗敏慧
    13-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小说家王安忆来说,好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形式,"好的形式"是好的故事的第一定义.实现"好的形式"的过程中,将人物看成和塑造成感性的、非概念化个体,是王安忆的核心手法.她恪守这样的定式:塑造一般人的一般状况,消解典型,使人物的个性平凡得妙不可言,合情合理地启动个性内蕴的既定轨道.本文以其小说《花园的小红》为例,阐明王安忆如何运用反概念化的手法,通过深入挖掘平凡人物的独特的平凡性,通过消解惯常的概念化的阅读期待,对小说进行布局谋篇,获得了一定的成熟度和艺术效果.

    王安忆花园的小红反概念化手法

    后伤痕时代的伤痕写作——卢新华《伤魂》中的记忆叙述

    李忠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新华在后伤痕时代的伤痕写作,本文以《伤魂》为个案,结合其创作历程,在叙事层面上采用嵌套叙事,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两个时间的叙述者展开对话;在受述者上以个人命运变迁为主体线索而展开;在个体生命的显叙事之下还有个人疯癫的狂人式叙事来揭示其复杂性与丰富性.

    伤魂叙事分层个体生命疯癫叙事

    明代士人对科举制度影响探析——以明代名士孙楼为例

    李蕾
    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是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时代,但是与此同时,伴随科举制度的发展,士人的命运也因之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是成熟的制度对贫士追求更高人生的保证;另一方面,士人的人生也被局限在科举制度之中,甚至为之终其一生.本文以明代名士孙楼为例,就明代士人对科举制度的思考进行探析.

    科举八股制义政教人生观

    论《和赠远》与《题都城南庄》的异同

    李凌
    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独孤及的《和赠远》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题材大致相同,抒发的情感也相差无几,但它们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尝试在分析这两首诗歌的同时,比较它们的异同,并浅析其原因.本文意在通过这样的比较,使读者更好地体会到崔护《题都城南庄》言简情深、品之不尽的意蕴.

    《和赠远》《题都城南庄》异同比较原因探究

    "怨而不怒"的豪放与悲壮——辛弃疾词心探微

    陶西坤
    2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辛弃疾被誉为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词气魄阔大,意境高远,却难掩悲壮、苍凉和词人当政者的怨怼.但作者的怨怼之心在其作品中的表现非常柔婉,是"怨而不怒".表现在写作上的特色就是以典为词.这种"怨而不怒"之情源于作者自幼饱读诗书,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不能怒.而不管现实如何,处境怎样,作者都力图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不想怒.作者虽在朝堂之上未能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却从朝廷获得了优裕的生活资本.晚年的辛弃疾过着优游生活,所以也不愿怒.

    豪放怨怼悲壮怨而不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