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夏目漱石文学中知识分子阶层在婚恋伦理观上的近代嬗变

    李娇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国民大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日本明治时代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想,将笔触伸向明治时代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灵魂深处,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充满理想和追求又与残酷现实格格不入、迷茫矛盾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笔下的知识分子阶层,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追求爱情"的近代婚恋伦理观,反对"遵从忠孝"、"父母包办"、"追求利益、门当户对"的封建婚恋伦理观,是明治时代日本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近代嬗变的一个缩影.

    夏目漱石知识分子婚恋伦理观近代性

    "乡村病毒"与"城市梦魇"——刘易斯《大街》与果戈里《涅瓦大街》比较

    吕健
    5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易斯是20世纪初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美国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果戈里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二人虽时代不同,但是都在现实主义文学领域有诸多建树.二人都曾以"大街"为主题创作出了经典的作品,然而虽是相同的主题,但是所观照的内涵以及传达的思想动态却大为不同.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来分析比较以"乡村"为切入点的《大街》与以"城市"为切入点的《涅瓦大街》之间的差异.

    大街乡村城市差异

    论简·斯迈利《一些幸运》中的个体关怀

    沈芸
    55-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作家简?斯迈利的小说《一些幸运》通过美国爱荷华州一个农场家庭1920年至1953年间的人物成长故事,展现二战前后美国中西部农民的真实生存状况,揭示了变革时期农场人物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不同个体在困境中通过不同途径探索自由,建构自身主体性,体现了简?斯迈利对个体的人文主义关怀.

    简?斯迈利《一些幸运》个体关怀自由价值建构

    侦探小说中女性角色分析——以《白夜行》为例

    丁一丹
    5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故事早已席卷全球,但是在一些世界文学家词典和文学资料中,对侦探小说家和侦探小说的评述和讨论都寥寥无几.本文通过评述分析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代表作《白夜行》中的几位女性角色,希望为大家提供全新的视角去体会这本侦探小说的魅力.

    《白夜行》女性雪穗东野圭吾

    浅析《从此以后》中"以后"的不同临界点——兼与夏目漱石的心境转变相对照

    沈芳芳范静遐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目漱石在日本享有盛名,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继处女作短篇小说《我是猫》发表之后,其创作锋芒锐不可当.纵观夏目漱石短暂的12年创作生涯可以发现他经历了多次文学思想上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其前期三部曲中的《从此以后》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挖掘夏目漱石在题目背后隐藏的对"以后"的诠释,并结合其创作背景进一步明确其心境的转变.

    以后临界点夏目漱石心境转变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中奔跑的象征意义

    刘珏孔祥立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甘正传》是根据温斯顿?格鲁姆的小说改编的一部经典的励志电影,通过讲述智商低下者阿甘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回顾了美国1950年到1980年间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电影中的阿甘以其奔跑者的形象被众人所熟知.阿甘的奔跑已经成为阿甘血液中一种很重要的精神,展现了他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本文介绍了电影的背景信息并从自由的权力、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角度分析了阿甘奔跑的象征意义,并讨论了《阿甘正传》电影中其他的奔跑的象征意义.通过对《阿甘正传》中奔跑的象征意义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阿甘奔跑过程中体现的美国社会的价值观与美国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人们面对困难应该坚持不懈、奋勇向前.

    象征意义美国精神价值观奔跑

    目的论视角下的美国大片片名翻译

    赵亚珉王尚婕
    65-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近年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英语国家交往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涌入中国市场.然而,鉴于各国观众在文化教育以及语言交流等方面存在差异,电影片名作为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又是博得大众眼球的重要途径,如何将其翻译得通俗易懂又不失韵味则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通过运用翻译的目的论,分析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策略及功能,并举例说明影响片名翻译的因素以及翻译技巧和方法,从而实现电影大片的跨文化传播功能.

    电影片名翻译目的论美国大片功能

    英格博格·巴赫曼对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扬弃

    任昱璞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格博格?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 1926-1973)是20世纪著名的德语诗人.在她的诗歌中所体现出的现代德语抒情诗所特有的存在感与思辨性,都与她早年的哲学研究背景密切相关.本文针对女诗人早期与20世纪哲学的思想关系作以简要评述,包括她对于海德格尔哲学的批判与认同,以及她对维特根斯坦"不可言说"的思考,并得出如下结论:巴赫曼将艺术言说、尤其诗性言说视为言说存在的唯一合理方式.它如同一条移动的界限,在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的冲突之中显示自身.

    英格博格?巴赫曼存在不可言说界限诗性言说

    论导演巴里·杰金斯的电影审美风格

    何六一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里?杰金斯作为一名美籍非裔导演,他凭借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影像特点在美国新锐导演中独树一帜,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关于黑人的故事,因此他的电影风格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他的电影多围绕黑人小人物的情感展开叙述,通过描绘他们细腻的情感来展现他们的孤独、恐惧与不安的心理状态以及对自我认知的摇摆不定和迷茫.在电影镜头语言方面,巴里?杰金斯擅长运用镜头思维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人物内心活动,同时也奠定了他细腻、忧伤的艺术风格.在主题方面,巴里?杰金斯以客观的眼光看待黑人群体,展现黑人群体身份认同的问题.在黑人电影类型方面,导演重新审视黑人电影,改变观众黑人电影的刻板印象,赋予黑人电影一种共通的美感.

    巴里?杰金斯电影语言孤独恐惧身份认同黑人电影

    叶光荣与中国当代新英雄——评曹保平电影《光荣的愤怒》

    梁慧琦
    7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传统/经典革命文本中对于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形象塑造,《光荣的愤怒》中作为英雄的叶光荣在斗争中展现出来的是动机的模糊不清、行动的犹疑怯懦并且电影展现出了一个反讽的结局.这种不同于传统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对于英雄的塑造方式,是对于新时期文学人物复杂化书写的继承,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加深了影片的批判力度.

    《光荣的愤怒》英雄传奇小说人性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