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文学(下半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文学(下半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潘小平

月刊

1671-0703

ahwxzzs@163.com ahwxbjb@163.com

0551-2655245

230022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6号国轩大厦1918

安徽文学(下半月)/Journal Anhui Literature
查看更多>>安徽文学为半月刊,26-177为下半月(文教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花月痕》叙事学探析

    李忠
    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本作者独具匠心,运用锁闭式结构铺叙文章整体框架,以叙事者评论开始,中间主体为人物悲欢离合的过程,最后以议论和梦境为结尾,结构循环往复;在正文部分的人物序列上,从开始叙述每一个人物出场,连锁式地引出各个人物,由此展开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在叙事层次所构成的网络中,受述者叙事作为叙事的主体,构成作品情节发展的线索,而叙事者评论则起到补充说明和进一步引申文意的作用,隐含作者的叙事包含着作者整体的叙事情感态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锁闭式结构百川归海叙事

    《红楼梦》俄译本中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的顺应性考察

    刘艳瑛
    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称指示语作为指示语组成部分之一,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本文集中篇幅,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结合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俄译本中的语料,探究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顺应的语境因素,以期对言语交际中语用意图的实现以及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人称指示语映射语境顺应

    浅析余华作品《在细雨中呼喊》

    宋柯
    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1991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被多方面认为是他早期最好的作品.作为早期的先锋派代表,余华一向以他独特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来表现生活的苦难与人孤立无援的绝境.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讲述视角,力图用纯真的童年记忆来暴露人性的丑陋低劣,小说以女人哭泣般的呼喊无人应答为开头,既渲染了气氛,也暗示了"我"成长里母爱的缺失和艰难无助的生存境遇.整篇作品将60-80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作代为背景,淡化了政治的大事件,将目光转向一个孤立无援的少年人的生活,转向平凡但极度不幸的家庭琐事,将客观的描写与隐含的叙述结合起来,表现了那个年代的沉重创伤,有着残酷冷漠而又细致微妙的意味.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孤独父权叙事弃绝

    伤痛与人性——解读小说《三盏灯》

    刘琴琴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盏灯》是苏童关于战争题材的中篇小说.在《三盏灯》中,苏童以一种不同于以往战争题材的书写方式,塑造了扁金和小碗这两个人物,打破了以往战争题材只注重英雄人物塑造的禁锢.通过扁金和小碗,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也从各个层次和侧面彰显了在历史进程中,庸常生命中人性的无私与自私,刚强与懦弱.小说以棺材、船、三盏灯为意象,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了生命的脆弱和战争的残酷,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人文主义情怀,同时也是一种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性真善美的寻找.

    苏童《三盏灯》战争人性

    从《孽债》看知青小说新发展

    张潇丹
    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辛是典型的知青文学作家,其写于90年代的《孽债》呈现出与以前的知青小说截然不同的面貌.立足于文本和历史,从知青小说的发展转变上来谈论《孽债》的特色与新意,主要反映在了英雄主义与平俗凡人、对以往的知青小说的继承与超越上,对于人性的反思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知青文学新时期《孽债》人性

    多重叙事策略与"中国性"的回归——论严歌苓小说《舞男》

    袁家祺
    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美作家严歌苓在近几年的小说创作中,逐渐将重心由移民题材转移到有关中国历史与当下的书写.其于2016年公开出版的长篇小说《舞男》,以20世纪的上海为故事背景,运用多重叙事策略,暗合传统价值观念,表现出动荡历史进程中亘古不变的人性力量.

    叙事策略中国性严歌苓人性

    "苍老"的儿童与"无知"的成人——细读《儿子的假想敌》

    余玲
    1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器晚成的雷平阳以其沉稳务实的态度、质朴有力的诗风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成为较为有影响力的当代青年诗人.目前学术界针对雷平阳诗歌相关研究著作和文献较少,涉及此诗篇的研究为零.笔者将采取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方法和回溯性阅读方式,对《儿子的假想敌》进行详细解读和深入分析,发掘诗歌文本中的三组对立,并深入分析其审美意义,探寻着复杂世界背后的共同精神指向,进而弥补学术研究缺位,以期对理解与探索雷平阳诗歌的深意提供一种新思路.

    雷平阳新批评儿童父权殖民人性

    孙过庭《书谱》中对使转用笔的认识

    郭岩
    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过庭的《书谱》是书法史上难得的文、艺俱佳的作品,所以孙过庭对与用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草书的用笔,孙过庭称为"使转",这个词既是孙过熟知历代书论后归纳出的规范用语,也是孙过庭草书实践中对于草书笔法的体会.从书论和书法实践角度,本文对孙过庭提出的使转用笔进行分析,找到孙过庭认识中的草书书写的核心用笔之道.

    孙过庭书谱草书使转

    宦游日记中的南宋时空纪行——以《吴船录》为中心

    刘斌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船录》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和旅游家范成大的宦游日记,如实记录了南宋长江沿线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及交通状况,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宋代日记体游记代表作,以往学术界未从旅游视角予以关注.仔细梳理其中的旅游要素,对今天沿江各地的旅游发展开拓具有极大文献参考与实际应用价值.

    范成大《吴船录》旅游

    顺应理论视域下的《论语》英译探析

    邢颖慧
    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顺应理论对典籍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典籍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是译者基于语境,选择合适的译语对原语的语言结构进行顺应的动态交际过程.本文以《论语》为分析文本,从语境关系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顺应两个方面来探析《论语》英译.

    顺应理论《论语》语境关系语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