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安徽医科大学

张学军

月刊

1000-1492

aydxb@vip.163.com;aydxbsg@163.com

0551-5161192、5161103

230032

合肥市梅山路安徽医科大学校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Anhu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安徽医科大学主办的医学综合类学术期刊,2011年改为月刊。为中文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种数据库收录。主要刊登医学科研、医疗成果和进展的学术性期刊, 本刊以本校原始研究论文和学位论文为主,兼用外单位具有省级以上基金课题论文。国内外公开发行。主办单位为安徽医科大学,主管单位为安徽省教育厅。现任主编是著名皮肤性病学专家张学军教授。 学报编辑部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医科大学校内老图书馆三楼,230032;电话:0551-5161103、5161192; ;ahykdxxb.periodicals.net.cn;yike.chinajournal.net.cn. CN 34-1065/R,ISSN1000-1492,邮发代号 26-36。 投稿信箱:aydxbtg@163.com;审稿信箱aydxbsg@163.com;修回稿信箱 aydxbxhg@163.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ATL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徐泽宇莱智勇任益凡武锋...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PAT家族蛋白1(PATL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PATL1在泛癌、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实验评估40例人胃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PATL1的表达水平;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PATL1对胃癌患者预后情况;在胃癌细胞株AGS中转染PATL1干扰载体,RT-qPCR实验评估干扰效果,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Tran-swell实验及划痕愈合实验检测PATL1对AG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干扰PATL1后对胃癌细胞中细胞-髓细胞瘤病病毒致癌基因(c-Myc),自噬相关蛋白7(ATG7)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RT-qPCR实验显示,PATL1在人胃癌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01),并且PATL1与肠型胃癌患者预后有相关性(P<0。0001)。敲低PATL1后,增殖、迁移的胃癌细胞数目减少(P<0。05)。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结果显示敲低PATL1后c-Myc、ATG7蛋白表达水平也随之下降(P<0。05)。结论 PATL1可能通过与c-Myc、ATG7相互串扰抑制了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胃癌增殖迁移PATL1自噬相关蛋白

    m6A"阅读器"YTHDF1在OSCC中的预后价值

    杨松何佳苇吕娜高芸...
    139-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YTHDF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潜在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IHC)检测132例OSCC组织及66例癌旁组织中YTHDF1的表达,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OSCC细胞系中YTHDF1蛋白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分析YTHDF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Kaplan-Meier和Cox因素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因素并绘制YTHDF1基因的生存曲线,评价其潜在的临床意义。结果 YTHDF1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01),YTHDF1蛋白在OSCC细胞系中的表达较正常口腔上皮角质细胞增高(P<0。001)。YTHDF1的表达与OSCC患者的TNM分期和T分期相关(P<0。05),并且YTHDF1高表达患者较低表达患者生存时间更短(P<0。001)。结论 YTHDF1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YTHDF1可能是OSCC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口腔鳞状细胞癌m6AYTHDF1免疫印迹预后

    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尿碘水平的分析

    李晓蝶徐永霞王芬郭文露...
    14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尿碘水平的差异,探讨不同碘营养状况下尿碘水平与HT可能存在的关系,为HT患者合理摄碘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入院就诊的HT患者101例为HT组,依据甲状腺功能分为3组:HT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组41例;HT合并甲状腺功能正常组25例;HT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组35例。另外,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水平;超声诊断仪检查甲状腺器官的大小及形态结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检测尿碘水平。根据尿碘水平将人群碘营养状况分为碘缺乏(<100μg/L)、碘适宜(100~199μg/L)、碘足量(200~299μg/L)、碘过量(≥300μg/L)。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HT组与对照组尿碘水平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比较HT分组与对照组尿碘水平差异及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碘营养状况下尿碘水平与T3、T4、TSH、ATG、TPOAb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T组ATG、TPOAb水平升高(P<0。001),尿碘水平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HT分组与对照组尿碘水平比较,仅HT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组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总纳入对象中碘过量状况下尿碘水平与ATG、TPOAb水平呈正相关(P<0。05),HT患者中碘足量、碘过量状况下尿碘水平与TSH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HT患者尿碘水平较正常人偏高。居民尿碘水平≥300μg/L时,摄碘易发生HT;HT患者尿碘水平≥200μg/L时,摄碘易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需限制碘摄入。

    尿碘碘营养碘过量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性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发生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白雪刘晓艳杜文军张忠法...
    14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患者发生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309名EGV患者,根据其住院期间是否发生EGV破裂出血,分为出血组(n=62)和非出血组(n=247),收集患者的一般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t检验,分类变量应用x2分析探究组间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EGV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将上述患者按照7∶3分为建模组及验证组,应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应用ROC曲线对两组模型效能予以检验。结果 高密度脂蛋白(HDL)(P<0。001,OR=0。131,95%CI=0。049~0。350)、C-反应蛋白(CRP)(P=0。010,OR=2。657,95%CI=1。269~5。563)、门静脉宽度(PVW)(P=0。050,OR=1。156,95%CI=1。000~1。336)、脾脏厚度(P=0。035,OR=1。492,95%CI=1。028~2。165)、Child-Pugh B级(P=0。003,OR=11。320,95%CI=2。232~57。407)及Child-Pugh C级(P=0。002,OR=3。888,95%CI=1。659~9。114)与EGV破裂出血相关,ROC曲线示建模组集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802,验证组为0。836。结论 CRP升高、Child-Pugh B级和C级、HDL降低、门静脉增宽和脾脏增厚是EGV患者发生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Child-Pugh分级危险因素

    基于多参数磁共振瘤周区域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脑胶质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侯秋阳叶成坤刘畅邢江浩...
    15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基于脑胶质瘤瘤周区域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脑胶质瘤患者,运用医学影像工具包(MITK)软件获取距离肿瘤边缘5、10、20 mm瘤周区域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并提取其纹理特征、进行特征筛选、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及Rad-score与临床危险因素相结合的联合预测模型;将联合预测模型以列线图展示,并评估模型对脑胶质瘤患者生存率预测效能。结果 在验证集中,基于T2加权像(T2WI)序列距肿瘤边缘10 mm瘤周区域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663(95%CI=0。53~0。80),预测效能最佳。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联合预测模型的C-index分别为0。770和0。730。模型对脑胶质瘤患者3年生存率的预测效能最高[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0。93,95%CI=0。83~0。98;验证集AUC=0。88,95%CI=0。76~0。99],校准曲线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联合预测列线图具有较好的校准效能。结论 基于术前MRI T2WI序列距肿瘤边缘10 mm的瘤周区域建立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与临床病理危险因素建立的联合预测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脑胶质瘤的预后情况,其中对脑胶质瘤3年生存率预测效果最好。

    影像组学胶质瘤瘤周区域生存期列线图

    腹膜透析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杨相杰周润哲孟雨晴张定欣...
    1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欧洲五维健康评定量表(EQ-5D-5L)调查腹膜透析(PD)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建议。方法 纳入医院肾脏内科住院治疗并规律随访的PD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6分钟步行实验(6-MWT)评估患者运动耐力,抑郁筛查评价量表(PHQ-9)评价患者抑郁状态,EQ-5D-5L量表进行HRQOL评分,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EQ-5D-5L健康效用值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纳入90例PD患者,年龄18~70(49。44±11。41)岁,EQ-5D-5L的健康效用值最高为1。00分,最低为-0。01分,平均(0。92±0。15)分。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胆红素升高(β=-0。009,P=0。018)、C-反应蛋白升高(β=-0。005,P<0。001)、PHQ-9评分升高(β=-0。008,P=0。014)与PD患者EQ-5D-5L健康效用值呈负向关联,6分钟步行距离升高(β=0。005,P=0。018)与PD患者EQ-5D-5L健康效用值呈正向关联。结论 胆红素和CRP水平、抑郁状态、运动耐量是影响PD患者HRQOL的主要影响因素。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EQ-5D-5L运动耐量腹膜透析

    LIFR、eNOS、sEng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朵朵谢莹莺
    168-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痫前期(PE)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是导致妊娠期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宫内窘迫和产妇死亡的常见原因。PE是一种多因素、多机制及多通路致病的疾病,至今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认为PE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胎盘浅着床、母体全身炎症反应、免疫耐受等有关。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探讨预测PE发生的生物标志物,希望可以找到预测PE发生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从而对PE高危孕妇提前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母婴死亡率。该文综述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内皮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可溶性内皮素(sEng)在PE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LIFR、eNOS、sEng对PE的预诊断价值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子痫前期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内皮性一氧化氮合酶可溶性内皮素

    铁死亡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分子机制

    黄艺高雪琴徐婉杨绍锡...
    172-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死亡主要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积累所驱动,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凋亡、自噬、焦亡的细胞死亡方式,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RA当前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RA的发病机制中,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的过度增殖是RA发病过程中重要的病理改变,软骨破坏是RA患者关节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该综述探讨铁死亡对RA FLS及软骨细胞的影响,对于RA的发病机制研究及新的潜在治疗靶点的发现有重要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铁死亡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软骨破坏

    儿童强迫症数字化认知行为治疗的应用进展

    郝明茹夏磊申晴晴刘寰忠...
    17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迫症(OCD)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认为是儿童、青少年OCD患者的首选心理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智慧医疗的发展,将计算机、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等数字化技术运用到OCD的治疗中,衍生出数字化认知行为疗法(dCBT),有效提高治疗的可及性。该文将对dCBT在儿童OCD(POCD)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将来深入探索开发个性化、专业化的治疗计划和相关应用程序,为POCD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诊疗。

    儿童强迫障碍数字化技术认知行为疗法

    硬脑膜对颅脑发育及损伤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

    王雷邢剑鸣马玉博张晓璐...
    18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硬脑膜是贴覆在颅骨内面且包绕大脑的一层质韧的结缔组织膜。近年来对硬脑膜的生理功能,以及其在颅脑生长发育以及损伤修复的过程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明确硬脑膜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会对许多尚不明确具体病因的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但目前对于硬脑膜的研究甚浅,许多分子机制和对目前硬脑膜在颅脑发育和损伤修复中发挥的作用还缺乏深入地探究。该文对硬脑膜发育过程及硬脑膜在颅脑发育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硬脑膜颅骨大脑生长发育损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