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安徽中医学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安徽中医学院

马宗华

双月刊

2095-7246

ahxbbjb@163.com

0551-65169048

230038

合肥市梅山路安徽中医学院内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81年创刊。以提高为主,注重实用,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主要反映最新的中医药科研、临床、教学成果与经验。辟有理论研究、中医基本概念论析、安徽近代名老中医学术精华、新安医学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针灸经络、方药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教学研究、综述等栏目。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等。可供广大中医药人员、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及自学深造中医者参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火郁发之"理论探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病因病机及治疗对策

    陈琛王玉玲沈子焕焦林珂...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属中医学"心悸"范畴.基于《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心房颤动复发因素的认识,将其病机分为肝木不疏、风火上盛,脾土不运、阴火上炎,痰瘀伏邪、酿生火热,阴血不足、虚火妄动4个方面.根据"火郁"不同成因,分别治以疏肝泄火、健脾散火、清热消火、滋阴降火,使气机通畅,火郁外达,减少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

    火郁发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诠释学视域下的中医"水毒"概念流变研究

    陈一凡杨东方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水毒"概念的不同诠释伴随医学实践与认知的不断发展而产生.《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等医籍记载了"水毒"表示水中虫毒及其所致疾病的概念;宋代以来,水毒内伤用于阐释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感染水中虫毒以外之毒而致病也为医家所关注;日本江户时代,崇尚张仲景学说的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基于"万病一毒"的病因观,提出以"水毒"诠释《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方证、药证,其门人弟子及折衷派医家又进一步扩大了"水毒"的诠释范畴;晚清民国时期以来,中 日医学交流使"水毒"用于诠释张仲景医籍相关诊疗机制逐渐为中国医家所接受;中西汇通语境下,外感水毒与多种传染性疾病、内伤水毒与泌尿系统疾病等产生了密切联系.诠释学效果历史与视域融合的理念有助于理解、解释"水毒"概念之演变,并在医学实践智慧指导下更好地将这一概念应用于临床诊疗与学术研究中,推动"水毒"概念的传承与创新诠释.

    诠释学水毒概念史汉方医学中西医结合

    基于肿瘤微环境探讨癌性疼痛络病病机的生物学基础

    王玉如李慧杰刘寨东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络病理论,癌性疼痛的核心病机是络虚邪瘀,具体病机变化分为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痰湿阻络、热毒滞络、络虚不荣.在癌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中,肿瘤微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络脉及其中气血津液的具体变化引起癌性疼痛的过程与肿瘤微环境及其中发生物质转换、信息传递并产生疼痛的过程相类似.络气郁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络脉瘀阻与低氧微环境、痰湿阻络与酸性微环境、热毒滞络与炎症微环境、络虚不荣与免疫微环境分别具有相关性,肿瘤微环境可能是癌性疼痛络病病机的生物学基础.

    络病理论肿瘤微环境癌性疼痛生物学基础

    新安医家杨以阶儿科临证经验拾萃

    姚祥储全根张可敬董妍妍...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安医家杨以阶是杨氏儿科第14代传人,从事儿科临床50余年,经验丰富.其重视脾胃为本,反对用药过于寒凉;认为小儿并非肾常不足,不宜轻施补益;小儿实证居多,邪气为致病的重要因素,邪去方能正安;临证把握疾病发展进程,分清主次,有序施治.其辨治小儿急性肝炎、结核病、先天性幽门梗阻、无名热等医案见解独到,对临床颇有启发.

    新安医家儿科杨以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

    1601例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

    罗艺苹李茂雅魏绍斌王霞...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方法 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牵头单位,通过横断面调查,对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家医院的1 601例PID和SPID患者(其中PID患者874例,SPID患者727例)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PID以湿热蕴结证(占40.96%)、湿热瘀结证(占30.32%)、瘀热内结证(占10.64%)、热毒炽盛证(占7.89%)为常见证型;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急性期以湿热瘀结证(占22.39%)、气滞血瘀夹湿热证(占22.39%)为常见证型;SPID非急性加重期以湿热瘀结证(占38.52%)为常见证型;其中慢性盆腔疼痛、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不孕症以湿热瘀结证为常见证型.PID患者湿热蕴结证、湿热瘀结证在所有地区的分布频率均较高,瘀热内结证、热毒炽盛证在西南地区分布较多;SPID患者的证型中,西南、华中、华南地区以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较多见,气虚血瘀证在华中、西北地区分布频率较高,肾虚血瘀证在华东、华北地区分布频率较高,寒湿凝滞证在西北、东北地区分布较多;中医证型与地区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D和SPID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地区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可为临床因地制宜地辨证治疗PID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横断面调查

    复方守宫散辅助治疗晚期结直肠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马佳孙叶晗陈友谋祝永福...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复方守宫散辅助治疗晚期结直肠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将匹配成功的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化学治疗)和观察组(复方守宫散联合化学治疗),每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瘤体客观疗效[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生活质量评分、免疫功能指标、安全性指标,并对生存期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O RR、DCR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功能维度(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症状领域(疲劳、疼痛、恶心呕吐)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D4+T细胞、CD8+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水平,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位总生存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化学治疗,复方守宫散与化学治疗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疗效,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化学治疗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复方守宫散倾向评分匹配晚期结直肠癌欧洲癌症研究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梁颖陈朝晖林永艳张文娣...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名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联合运动锻炼;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手持式压痛仪检测患者颈部疼痛部位压痛阈值,关节角度尺测量颈椎关节活动度,采集颈部肌肉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ntegral electromyogram,iEMG),计算颈椎前屈、后伸、侧屈的肌肉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CR),采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功能改善程度,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减轻,颈椎活动度增加,颈部肌肉CCR下降,NDI降低(P<0.05);治疗组疼痛、颈椎关节活动度、颈部肌肉CCR、NDI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可有效减轻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颈部肌肉协调性,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其疗效优于牵引疗法结合运动锻炼.

    理筋正骨颈型颈椎病运动锻炼牵引

    赖新生运用通元疗法治疗干眼经验

    雷林波王继红黄艳玲陈建基...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赖新生将干眼病机分为气血不充、清阳不升、湿浊上犯、阴火袭窍4个方面,针刺治疗以"通元"为根,取任脉、手足及眼周等处穴位以引气归元,养精明 目;中药内服以"脾胃"立法,谨守病机,辨证处方,外治内服结合,针药并用,效果显著.

    干眼脾胃通元疗法针药并用临床经验赖新生

    超声引导下针刺八髎穴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临床观察

    尚祥丁双卢梦雅刘存斌...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刺八髎穴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超声引导下针刺八髎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传统方法针刺八髎穴治疗,每 日1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4周.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the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short form,ICI-Q-SF)评价漏尿情况和排尿次数,采用排尿 日记观察日间和夜间的尿失禁次数和排尿次数,基于治疗后ICI-Q-SF评分下降率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ICI-Q-SF评分,日间、夜间排尿次数和尿失禁次数均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上述指标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基于ICI-Q-SF评分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有助于八髎穴定位,提高八髎穴针刺联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

    超声引导下针刺八醪穴骶后孔通督调神针法脑卒中后尿失禁

    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CRHR2、NLRP6表达的影响

    乐薇姚函伶范建超徐派的...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十二指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2(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2,CRHR2)及 NOD 样受体家族 pyrin 结构域蛋白 6(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6,NLRP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选用多因素干预法复制FD大鼠模型,空白组进行常规饲养.模型复制结束后,电针组大鼠电针"印堂""内关""足三里",每次30 min,每 日1次,连续14 d.观察各组大鼠干预前后的一般状态及体质量变化;干预结束后,采用半固体糊灌胃法检测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胃窦组织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CRHR2、NLRP6蛋白表达水平;阿利新蓝染色法观察大鼠十二指肠形态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精神欠佳,体质量、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活泼好动,体质量、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胃窦黏膜排列疏松,有轻度水肿,存在少量淋巴细胞,十二指肠绒毛上皮细胞间隙增宽,肠绒毛结构破碎,可见散在分布的上皮细胞;电针组大鼠胃窦组织结构完整,固有层排列紧密,无明显炎症反应及病理改变,十二指肠绒毛上皮细胞间隙清晰,排列紧密,组织结构完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CRHR2、NLRP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RHR2、NLRP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电针可改善FD大鼠消化不良症状,提高FD大鼠胃肠动力,降低FD大鼠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减轻大鼠胃肠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提升十二指肠CRHR2、NLRP6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电针CRHR2NLR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