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桉树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桉树科技
桉树科技

谢耀坚

季刊

1674-3172

anshukeji@163.com,cerc66@126.com

0759-2250345 2250346

524022

广东省湛江市人民大道中30号

桉树科技/Journal Eucalypt Science &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面向各省有条件发展按树的地区,交流桉树引种、繁育、生产、经营及加工利用等系列科研活动的经给与学术成果。译介国外先进技术资料,报导有关的科技活动动态与重要大事纪要。为广大从事桉树生产、科研或教学的林学会会员、职工、师生提供专业性学习参考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尾巨桉DH32-28组培再生过程中激素浓度筛选与转基因愈伤组织获得

    张吴滔白卫国苏国芬费晓云...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尾巨桉良种无性系DH32-28的组培再生体系,进而建立稳定的遗传转化系统,以期为进一步获得转基因桉树再生植株,以及开展桉树基因功能及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以DH32-28组培苗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通过筛选植物生长调节剂噻苯隆(TDZ)、6-苄氨基嘌呤(6-BA)、1-萘乙酸(NAA)以及吲哚丁酸(IBA)的合适浓度,进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生根诱导;通过测定愈伤组织诱导阶段以及生根诱导阶段组培材料对卡那霉素的耐受力,确定卡那霉素的临界筛选浓度,用于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实验.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0.025 mg·L-1 TDZ+0.15 mg·L-1 NAA、0.05 mg·L-1 TDZ+0.15 mg·L-1 NAA的激素配比分别最适于DH32-28叶片和茎段的愈伤诱导,愈伤诱导率均为98.3%.将诱导出的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转移到含有0.5 mg·L-16-BA+0.1 mg·L-1 NAA的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中,不定芽分化率分别为44.4%和96.7%.以1/2 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5 mg·L-1 IBA对DH32-28再生芽的不定根诱导率最高,不定根诱导率为72.8%.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阶段的卡那霉素最适筛选浓度为5 mg·L-1,生根阶段最适浓度为20 mg·L-1.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尾巨桉无性系DH32-28高效的再生体系,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红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DsRed2导入到DH32-28茎段受体材料,获得了表达DsRed2的转基因愈伤组织.

    尾巨桉DH32-28再生遗传转化DsRed2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桉树人工林单木生物量预估模型

    宋杰赵俊何普林成雅君...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木生物量模型是估测森林生物量的基础.通过标准木法实测雷州半岛地区90株桉树单株生物量数据,随机划分60个样本数据作为训练集,30个样本数据作为验证集.以林龄、树高和胸径为自变量,单木生物量为因变量,使用岭回归模型、异速生长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构建模型,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的R2、RMSE和MAE无论在训练集还是验证集均高于岭回归模型和异速生长模型.由随机森林模型的因子重要值可知,胸径是影响单木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引入林龄因子后的随机森林模型可以提高单木生物量的预测精度,为碳汇计量提供基础数据和模型支撑.

    桉树单木生物量岭回归模型异速生长模型随机森林算法

    雷州半岛不同林龄尾细桉生物量预测评价

    蔡华杰何普林赵俊宋杰...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不同林龄尾细桉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构建并筛选最优生长模型,为有效估算尾细桉各器官生物量提供参考.以广东湛江雷州半岛不同林龄(1、3、5、7、8年生)尾细桉为研究对象,测量树干、树皮、树枝、树叶、树根各器官生物量,并计算地上部分以及单株总生物量.将胸径(D)和树高(H)及其派生变量DH和D2H,作为预测变量构建生物量模型,进而预测不同林龄尾细桉各器官、地上部分以及单株总生物量,并对其预测效果进行比较,筛选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林龄显著影响尾细桉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格局,且随着林龄的增加,树干生物量占比不断增加,稳定在70%左右,树皮、树枝和树叶生物量占比不断减小,根生物量占比相对稳定.以D、H、DH和D2H作为预测变量构建的生物量方程大多能达到相对较高的预估精度,可在尾细桉生物量评估中应用,最优自变量则因器官不同有所差异.引入林龄因子重新建模,各器官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单株总生物量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有改善,降低了林龄对生物量的影响,提升模型拟合效果.

    尾细桉生物量分配林龄生物量模型预测模型评估

    不同更新方式对雷州半岛尾细桉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特征的影响

    赵俊宋杰何普林曹昊阳...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认识更新方式对桉树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进而为不同培育目标桉树更新方式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文章以相同林龄梯度的尾细桉植苗林和萌芽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更新方式对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萌芽林前期胸径和树高显著大于植苗林,但增长速率的下降幅度大于植苗林,胸径在5年生时以及树高在7年生时两种更新方式之间已无显著差异.两种更新方式之间尾细桉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随林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树干和树根上.两种更新方式下的尾细桉各器官生物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大呈极显著的线性增加,但增长速率表现为萌芽林小于植苗林.萌芽林各器官的生物量显著大于植苗林的优势平均可维持到5年生,之后两种更新方式之间各器官生物量基本无差异,但从增长速率的趋势来看,植苗更新在生长后期的生长潜力要高于萌芽更新.因此,在桉树栽培实践中,可根据不同的培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更新方式以获得最大的效益,以培育短轮伐期为主的尾细桉人工林利用萌芽更新的方式造林;而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的尾细桉人工林可利用植苗更新的方式造林.

    尾细桉更新方式生长特征生物量

    桉树人工林土壤呼吸昼夜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竹万宽王志超黄润霞许宇星...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雷州半岛地区尾叶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815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连续测定其土壤呼吸速率及相关环境因子的昼夜变化规律,分析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旨在为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估算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尾叶桉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为双峰趋势,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在4:00和16:00取得,分别为3.95μmol·m-2·s-1和3.29μmol·m-2·s-1,日均值为3.61μmol·m-2·s-1.从昼夜变化来看,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热通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从月变化来看,土壤呼吸与土壤温、湿度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日碳排放量为2.59~4.56 g·m-2.可见,对人工林土壤碳排放进行估算时应考虑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影响的方向和强度.

    桉树人工林土壤呼吸昼夜变化环境因子

    2013-2022年南亚热带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及障碍因子演变特征

    郑明朝符忆华卢娇华银彬吾...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2013—2022年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土壤pH值、有机质、大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等13个化学性质指标,采用秩和比综合评价法、优劣解距离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综合评价土壤质量;采用分层聚类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引入土壤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评价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及障碍因子演变特性.结果表明:10年来桉树人工林整体呈现出酸度高、磷素严重缺乏、中微量元素部分缺乏的特征,土壤肥力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5种综合评价结果一致,2022年不同土壤深度肥力质量均高于2013年相同深度的土壤肥力质量,上层土壤肥力质量均优于下层土壤肥力质量.2013年和2022年桉树人工林13个化学性质指标中,共提取障碍因子18个,其中轻、重度障碍因子分别占比56.0%和44.0%;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交换性钙和镁含量在两个年度均为障碍因子,其中交换性钙和镁均为重度障碍因子.2013年的土壤障碍因子和重度障碍因子均高于2022年,2013桉树人工林土壤中重度障碍因子依次分别为全磷、速效磷、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全氮,而2022年的依次为交换性钙、pH值和交换性镁.桉树大面积、长时期经营后在一定程度上易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等级降低等问题,需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经营策略,减少土壤障碍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桉树土壤质量评价土壤障碍因子障碍度

    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障碍因子分析

    林丽珍付军刘奇林黄彩枝...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及其障碍因子,为桉树人工林种植方式和经营方式改良提供数据支撑.文章以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不同连栽代次(1~4代)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土壤pH值、有机质、大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等15个化学指标,采用分层聚类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引入土壤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桉树人工林不同连栽代次土壤肥力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障碍度在桉树连栽4代时最高,土壤肥力障碍度越高土壤肥力越低,障碍度合计值表现为连栽4代>连栽1代>连栽2代>连栽3代.从60个土壤化学性质指标中,提取出28个土壤障碍因子,其中轻度障碍因子17个,重度障碍因子11个.全氮和全钾含量在所有连栽代次中均为障碍因子,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在1代、2代和4代中均为障碍因子,pH值在连栽1代、3代和4代中均属重度障碍因子.桉树连栽1~4代的重度障碍因子分别为:1代为有效铁和pH值;2代为全磷、速效氮和速效钾;3代为pH值;4代为有效铁、速效氮、全磷、pH值和速效磷.因此,桉树不同连栽代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肥力退化,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等级降低.

    桉树连栽土壤养分土壤障碍因子障碍度模型

    杉木人工林套种不同树种对林分生长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王家妍陈亮莫冰萍易弘韬...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杉木林间伐后,于林下套种香梓楠、华盖木、红豆杉、缅茄4种树种,对比未套种杉木纯林,分析套种后林分的生长状况和植物多样性,为杉木人工林近自然改造与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香梓楠、华盖木、红豆杉与杉木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香梓楠胸径、树高生长量及保存率最高,分别达到10.5 cm、9.8 m、82.22%,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缅茄胸径、树高生长量及保存率最低,分别为2.4 cm、1.7 m、15.66%.套种缅茄、香梓楠、华盖木对杉木胸径有促进作用,套种缅茄后杉木树高显著提高.5种杉木林分林下植被中共出现33科52属60种植物,草本层出现植物15科25属27种,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灌木层出现植物18科27属33种,以大戟科、茜草科和桑科植物为主;4种杉木混交林林下出现植物比杉木纯林增加24种.杉木×香梓楠、杉木×华盖木林下植物多样性比杉木×缅茄和杉木纯林显著提高.综合杉木间伐后套种不同树种表现,套种香梓楠对林分生长和植物多样性更具优势,可作为今后杉木近自然改造的参考模式.

    近自然改造异龄混交林杉木植物多样性林分生长

    免炼山免挖穴简力定植对桉树人工林根系和生长的影响

    邓善宝梁天合梁雪雨王政烨...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炼山、大穴造林方式易引桉树人工林起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免炼山、免挖穴、简力定植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尾巨桉为研究对象,布置了桉树免炼山、免挖穴、简力定植方式并以大穴造林为对照,探讨两种方式对桉树人工林根系与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5年后两种造林方式桉树人工林的根系主要分布范围在土层0~70 cm且根系数量多分布于土层20~50 cm,两种造林方式间差异不显著.造林后前2年,简力定植区的桉树胸径、树高与蓄积量略低于对照区但差异不显著;造林3年后逐渐反超,至第五年简力定植区桉树胸径、树高、蓄积量相较于对照区分别增长4.90%、5.13%、15.00%.简力定植造林未对林木蓄积量产生不良影响,反而提高了林木的生长量,对解决桉树人工林地力下降等问题具有较好的效果.

    桉树人工林免炼山简力定植根系分布蓄积量

    广西桉树尾梢纤维材出材率表的研制

    陆艳武范小虎罗创福岑巨延...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40株尾叶桉、383株巨尾桉样木数据作为分径阶建模数据,拟合得到带皮削度方程,利用带皮削度方程求算样木全树干材积以及尾梢纤维材材积,编制尾叶桉、巨尾桉尾梢纤维材出材率表,并研发了桉树尾梢纤维材材积计算器,以期为准确测算桉树尾梢纤维材的出材量提供理论依据和计量数表.经检验,两个树种尾梢纤维材出材率表总相对误差和平均系统误差均小于5.0%,平均百分标准误差小于9.0%,预估精度达96.0%以上,各项精度指标达到了编制林业数表模型精度要求,可适用于广西桉树伐区调查、森林资产评估等生产实践.

    尾梢纤维材削度方程出材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