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蚌埠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蚌埠学院学报
蚌埠学院学报

周之虎

双月刊

2095-297X

bbxyxbbjb@163.com

0552-3177321、3169127

233030

安徽省蚌埠市曹山路1866号

蚌埠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ngbu Colleg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夏淼蒋佳漪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智慧结晶和实践成果,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当代表达,也是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崭新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具有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平方式发展四个基本特征.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特质.

    历史唯物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精神

    思政委员:群众路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内涵与创新路径

    赵晓芳贾先果
    7-1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事关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重要先导,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把群众路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是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的突破口.研究发现,通过在班级中创新设置"思政委员",形成立体化、生活化和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政委员作为思政课教师教学小助手、辅导员思政小帮手、班级日常思政教育小能手的综合功能,有效践行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切为了学生"的群众路线根本宗旨,契合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发展规律,遵循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设置班级思政委员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动作用,创新思政教育的育人场景,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

    高校思政教育群众路线思政委员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探赜

    钮广健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基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以西方现代化理论为镜鉴,是东西方文明交融对话的成果.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对于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他者再现":"网红城市"形象传播的悖论及其反思

    毕立群沈敏善张晓东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应用,打卡网红城市成为一种流行生活方式.打卡城市无形中大规模传播宣传了城市形象,同时造成城市形象传播非官方的"他者再现"现象.以后殖民传播"他者再现"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抖音、快手、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为研究文本,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平民叙事模式与官方主流书写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剖析"网红城市"的形象生产、传播逻辑.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主流媒体与平民社交媒体的书写逻辑差异造成了网红城市形象传播的悖论:"他者再现"(网红社交打卡传播)一方面造就了一个个网红城市,同时也碎片化、扭曲化与遮蔽化了城市形象.因此实践中要警惕"他者再现"叙事对城市形象的刻板抽象,在保持主流叙事主体地位前提下,打造城市形象传播叙事的多元化格局.

    后殖民传播理论"他者再现"城市形象网红城市短视频

    黄仲则诗中的灾害书写

    王慧文郑虹霓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诗人黄仲则的26首以灾害为题材的诗歌,内容涉及雨涝、寒冻灾、旱热蝗灾、瘴气以及火灾,集中反映了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诗作通过一与多的对比、赋笔的使用以及独特的声音描摹丰富了灾害诗的表现方式,集中展现了对杜甫、韩愈、王令等诗人的承继,对灾害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黄仲则诗歌灾害书写灾害文学艺术特色

    论文学史上"一人永占"之说的形成过程

    冯蒴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末清初,萃锦堂本《一笠庵新编传奇四种》虽已刊行于世,但此时的案头读者对李玉《人兽关》与《永团圆》多有批评,尚无人将此二剧与《一捧雪》《占花魁》并称.与此同时,昆剧艺人对此二剧之折子戏的不断琢磨,使得二剧盛行于舞台.乾隆五十九年,宝研斋本《一笠庵四种曲》刊行,该本将李玉原作《人兽关》《永团圆》二剧替换为冯梦龙改本,逐渐取代了李作的案头读本地位.在冯梦龙、昆剧艺人和书商的共同作用下,《人兽关》《永团圆》才能与《一》《占》比肩,"一人永占"的说法遂流传开来,并为后世文学史家所转述.

    李玉《一笠庵四种曲》"一人永占"

    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意象研究

    许明益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以姚鼐《登泰山记》中典型意象"苍山负雪"为对象,探讨了"苍山负雪"意象色彩生成的泰山独特地貌与气候条件,并结合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精神信仰以及姚鼐的人生境遇,挖掘出"苍山负雪"蕴含的内在情感指向,进一步拓展了游记散文意象研究与解读的思路.

    文学地理学《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意象研究

    朱子理学视域下中韩九曲文化景观营造之异同

    彭鸿绪吴单程吴昊姜泰昊...
    36-4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子理学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武夷九曲园林与韩国玉山九曲园林的营造中起到关键作用,二者在人文内涵和文化景观方面存在差异与联系.人文内涵方面,韩国士林将朱熹推为精神偶像,将武夷九曲作为梦寐以求的理想乡,效仿形成韩国独有的九曲文化.文化景观方面,基于景观意象、书院和石刻等要素,分析武夷九曲与玉山九曲的异同,展示二者的传承关系和各自的发展状况.

    朱子理学武夷九曲玉山九曲文化景观异同点

    当代新民谣音乐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研究

    马进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新民谣音乐是流行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以往的民谣音乐相比较而言,其艺术特征表现为音乐表演形式质朴自然、表现内容丰富多样、表现关系多元化;当代新民谣音乐的文化价值更加丰富,表现在鲜明坚定的文化立场、质朴自由的文化属性、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和去中心化的文化再生成等方面,从文化价值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可以获得更加深刻与全面的认识.

    中国当代新民谣音乐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新媒体环境下清代安徽方志地图数字活化策略

    陆俊昊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古地图的研究现状,选取解读典型清代安徽方志地图案例,挖掘其媒介转化需求,从视觉表征的新媒体转化、场景空间的新媒体转向和交互行为的多维度转型三个方面,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清代安徽方志地图的数字活化思路,旨在通过对清代安徽方志地图数字化创新设计路径的探索,为相关古地图类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利用提供启迪和思考.

    新媒体清代安徽方志地图数字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