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论丛
北方论丛

傅道彬

双月刊

1000-3541

bflc@vip.163.com

0451-88060078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北方论丛/Journal The Northern Foru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重视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重视黑龙江省历史和现状的理论研究,以文学、历史、教育研究为重点。主要内容有《红楼梦》研究、古典文学研究、东北现代文学研究、黑龙江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教育理论研究等。本刊是首届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黑龙江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四重维度

    柳兰芳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启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理论的认知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历史新高度。从民族维度、国家维度、人民维度和国际维度出发,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进行研究。从民族维度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新时代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国家维度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回应新时代文化建设相关问题,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人民维度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主体论,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从国际维度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四重维度

    以史为鉴:毛泽东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

    陈昌丰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开创奠基来考察,可以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党的理论创新,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离不开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毛泽东以史为鉴推进理论创新的开创性历史贡献。毛泽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重历史、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使之不仅是一种史学传统,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方法论,形成以史为鉴推进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实现推进理论创新科学方法的"两个结合",形成推进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牢牢掌握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主动。正是在坚持以史为鉴中,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新民主主义理论,促进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以史为鉴推进理论创新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宝贵经验。

    毛泽东理论创新以史为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的三重维度

    孙全胜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空间生态系统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失衡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对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分析了空间生态正义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探讨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达到平衡的问题,其空间生态正义观呈现了空间权利、全球生态正义和环境保护三重维度。空间生态正义的实现要体现环境保护,还需要考虑社会的公平发展和民众的参与,不仅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强化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还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观念,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民众得到更好的发展与福利。

    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空间权利环境公平三重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方法、产业体系及路径选择

    逄锦华
    3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会议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以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共性和中国特色差异,需要践行工业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新质生产力建设战略新兴产业。中国式现代化立足自身、合乎规律、造福人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新的方案和伟大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柏拉图《理想国》三种政治模式的争论

    李永刚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雅典传统的民主政治的衰败,民主政治陷入了意见的统治。苏格拉底以哲学对话来改善公民意见,使之提升为真理,试图回复民主政治的本真状态,但哲学与政治的深渊造成了苏格拉底之死。以哲学与政治的二元对立为前提,柏拉图完全倒向了哲学,以医学隐喻为范型,将"哲人王"看作为灵魂的医生,其对民众的统治是以城邦整体利益为旨归的真理的统治;忒拉绪马霍斯则完全倒向了政治,以现实政治为参照,引入了以强力为基础的牧羊人式统治,是为了统治者自身利益而实施的专制统治。后起的亚里士多德以实践智慧来重建民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哲学与政治。因而,自我统治、真理的统治与强力的统治,是《理想国》相互争论的三种政治模式,也奠定了后世政治模式的基础。

    真理的统治强力的统治自我统治医学隐喻牧羊人隐喻

    尽性至诚:儒学"礼"文化童蒙养正之"公"道探析

    卢红博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原始儒学到古代儒学、现代儒学,万变不离儒家礼仁爱思想渊源。礼运大同,天下为公,文明中国数千年的礼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回归人性的人生哲学和文化积淀,是为人类共同命运祈福的深沉文化之思与长远生存之虑,本文在儒学礼变迁的正名中更觉察到其于当代童蒙教育的适切价值。人与物并生天地间,人群之则安,独处则忧。故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育人之道不可绕道于此。儒家礼,为养性之学,其关键在于通过口、目、鼻、耳等不会思考的生理通道,而渐入求真、尚善的心理之境。万盛之巅,起于小礼,长胜之君,始于童蒙。童心未泯,存礼、弘礼、践礼,童蒙养正以尽性至诚,是回答当今世界和平之问的长远筹划。

    儒学礼童蒙养正天下大公

    《大武》卒章论——以宋版《春秋经传集解》及王家嘴楚简为线索

    宋亚飞陈民镇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武》乐章的篇数、篇目、篇序等问题,历来聚讼纷纭。如关于《武》在《大武》中的次序,大抵有首章说、次章说、卒章说三种观点。部分持首章说和次章说的学者认为今本《左传》所记楚子语"其卒章"有误,今本与宋版存在出入。然验之现存宋版《春秋经传集解》,朱熹刊定《诗集传》时,当时所流传的宋版《左传》所记楚子语确作"其卒章"。新出土的王家嘴楚简《诗经》亦进一步证明,《武》当是《大武》卒章。

    《大武》乐章宋版《春秋经传集解》王家嘴楚简《诗经》

    自沉汨罗与忍辱著书——屈原与司马迁的困境抉择

    刘剑于静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困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但面对困境,每个人的抉择却有所不同。屈原和司马迁是世界文化名人,他们深刻体现了古代志士仁人"穷达以时,德行一也"的文化传统,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虽然最终做出了自沉汨罗与忍辱著书两种不同的选择,但坚持个人理想抱负、不为现实磨难所屈服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文化上的精神传承亘古不朽,正是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原因所在。

    屈原司马迁困境自沉抉择精神传承

    法律人工智能:检察改革的"阿里阿德涅线团"?

    马国强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轮司法改革旨在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为此,改革在公诉证据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制度重构,以期衡平证据形式价值与实质价值、贯彻证据裁判原则。制度改造路径意期建立证据的外部监控机制以保障证据质量,然则这亦导致证据"事实确证"实质价值与形式价值难以衡平。法律人工智能由于具备高度形式理性,与改革目标具有同构性,被决策者寄予了作为"阿里阿德涅线团"、架设建立在司法主体上的内在辅助机制、重构证据制度结构、衡平证据的形式价值与实质价值的功能预期。但是,法律人工智能作为主体外的辅助机制,终究不能作为改革的治本之策,不然可能导致"伊卡洛斯之翼"式的悲剧。唯有从根本上提升司法人员的素质与意识,结合技术路径,才能造就改革真正的"阿里阿德涅线团"。

    人工智能检察改革证据裁判原则

    "听声类形":"声"的象喻及其文本运用

    郝潇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觉和听觉相通,以看得见的形状描摹看不见的声音,涉及到中国古典语境中极其重要的"象"思维。"声"/"形"/"嗅"/"味"/"触"—"意"—"象"—"言"和"声"/"形"/"嗅"/"味"/"触"—"言"—"象"—"意"是"象"思维的呈现方式。从感官的角度出发,"象"又分为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之"象"。"声"或直接用"言"来表达,或统筹于使用"听声类形"等"通感"类表现手法的"言",即"声"—"意"—"视觉之象"—"言"。"听声类形"是"象"思维运行的结果。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绝大多数来源于眼睛,大脑中存储的视觉景象最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象"思维和"听声类形"等"通感"类表现手法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通感"听声类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