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园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园艺
北方园艺

毕洪文

半月刊

1001-0009

bfyybjb@163.com

0451-86674276

15008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省农科院

北方园艺/Journal Northern Horticultur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园艺学专业刊物。主要刊登果树、 蔬菜、 瓜类、 花卉 、食用菌类等栽培方面的科研成果,普及生产知识,解答疑难问题。读者对象为园艺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专业户。有英文目次。继承《黑龙江园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干旱地区不同颜色覆膜对土壤水热及茴香产量的影响

    王晓军刘华马斌李明...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民勤2号"茴香为试材,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方法,设置无覆盖(NM)、黑色地膜覆盖(BM)、透明地膜覆盖(TM)3个试验处理,测定了干旱区不同颜色覆膜下茴香农田土壤的含水量、温度、株高及产量,通过比较测定数据探究不同颜色覆膜对土壤水热及茴香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茴香覆膜栽培技术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覆膜可以提高茴香全生育期及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B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生育期茴香农田土壤温度及不同生育期0~10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均表现为覆膜处理高于无覆膜处理,且BM>TM>NM;茴香株高、产量试验均表现为覆膜处理高于无覆膜处理,且BM增加效果最为显著.综上,覆黑色地膜在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增加茴香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茴香地膜覆盖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产量

    高温条件下土壤持水率对辣椒秸秆还田腐解效果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仇美华朱乾范新会梁永红...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辣椒秸秆为试材,研究了2种土壤类型下不同土壤持水率对辣椒秸秆原位还田腐解的影响,以期揭示蔬菜秸秆田间分解过程并解析影响秸秆降解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2种土壤中辣椒秸秆腐解效果存在差异,砂土80%土壤持水率条件下降解速率最快,粘土也呈现出100%土壤持水率降解迅速的趋势,砂土中木质素半纤维素与纤维素在土壤持水率达到80%时分解最迅速,而粘土中土壤持水率在100%的条件下降解速率最高.在砂土中辣椒秸秆还田对土壤pH影响幅度和影响时间均低于粘土中辣椒秸秆还田;含水量越高土壤电导率变化幅度越小,辣椒秸秆腐解对砂土电导率的影响超过对粘土电导率的影响.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与随机森林分析结果均表明,含水率、腐降解时间与腐解程度的正相关性最高,是影响辣椒秸秆降解最重要的2个环境因子.

    辣椒秸秆秸秆还田腐解条件

    1-MCP处理对库尔勒香梨酚类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王婷婷魏骊霏高振正谢兵...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疆库尔勒香梨为试材,采用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结合低温贮藏的方法,研究了1-MCP处理对香梨贮藏过程中常规指标和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库尔勒香梨保鲜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库尔勒香梨在4℃和相对湿度90%~95%的条件下,采用1-MCP处理显著抑制了果实硬度、总酸、葡萄糖、蔗糖和山梨醇的下降,延缓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峰值到达时间,保持总酚、熊果苷、儿茶素、绿原酸和芦丁含量,抑制果实抗氧化能力的下降.综上可知,采用1-MCP处理能够有效保持香梨贮藏品质,延缓香梨酚类化合物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下降.

    库尔勒香梨1-MCP贮藏多酚抗氧化

    基于SRAP标记的三十三份白及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及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桂腾琴武忠亮李春艳韦燕...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白及(Bletilla striata Rchb.f.)为试材,基于UPGMA法通过13对SRAP引物组合对6个野生居群的33份白及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以期为白及品种鉴定和资源收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3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82条条带(其中有152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3.52%,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4846和0.3243.6个野生居群根据UPGMA聚类,可分为2个支系.我国华南地区广东茂名、广西百色和华中地区湖南张家界3个白及居群聚为一支;西南地区贵州安龙、云南蒙自和四川峨眉山另外3个白及居群聚为另一支.Mantel test检测表明,物种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246;P<0.001).4对SRAP核心引物组合构建了33份白及品种的DNA指纹图谱.

    SRAP标记聚类分析DNA指纹图谱白及种质资源

    基于AHP-TOPSIS法评价初加工对不同大小白及综合品质的影响

    黎晓星杨莹周鑫伟张家春...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中、小3种大小白及块茎为试材,采用AHP-TOPSIS方法,研究了110℃杀青30 min后70℃烘干(HG)和100℃煮5 min后自然阴干(YG)对不同大小白及块茎中重金属、微量元素、有效成分和综合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白及块茎合理选择初加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HG处理下的镉、砷、铜、锰和微量元素总量在不同大小白及块茎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相同大小块茎中镉、砷、铜、锰、锌和微量元素总量在YG和HG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初加工方法、不同大小对白及块茎中总酚含量有影响.综合品质优劣排序为HG小>HG大>YG大>HG中>YG中>YG小.综上,小块茎只能采用HG处理;中块茎、大块茎HG和YG均适合,建议以HG节约加工时间.

    白及加工方法重金属靶标危害系数综合评价

    斑玉蕈生物学特性及子实体农艺性状分析

    王红岑宇晴刘俊杰刘岩岩...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4株斑玉蕈菌株为试材,采用子实体农艺性状测定、营养成分检测,并通过热图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斑玉蕈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子实体农艺性状,以期为斑玉蕈工厂化生产中的菌种筛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斑玉蕈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为0.67 mm·d-1,其中12株成功出菇.斑玉蕈菌株生育期为113~126 d,第一潮菇产量为11.24~88.44 g,生物转化率为11.55%~90.56%.斑玉蕈子实体为簇生型,菌盖颜色分为白色、浅褐色、褐色和暗褐色4种颜色,单个子实体质量为0.70~2.73 g,单株个数为15.67~47.00个,菌盖直径为9.67~17.29 mm,菌盖厚度为3.71~7.76 mm,菌柄长度为40.72~80.29 mm,菌柄直径为5.39~13.69 mm.斑玉蕈子实体含水量为80.46%~93.72%,灰分含量为3.59%~8.69%,总糖含量为156.29~295.11 mg·g-1,纤维素含量为96.29~167.32 mg·g-1,粗蛋白含量为21.98~40.36 g·kg-1,粗脂肪含量为1.07%~2.21%,氨基酸总量为3630.72~10364.06μg·g-1.热图聚类分析表明,褐色品系的Z3、Z14和白色品系的Z4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产量和子实体状态相对较好,具有更好的开发和推广前景.

    斑玉蕈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热图聚类分析

    基于质地多面分析法对平菇质构特性的分析

    邹明徐鹏亮鲁欣欣朱坤...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平菇108-2、108-3及108-93个供试菌株为试材,采用感官评价和质构仪质地多面(TPA)分析法,研究发酵料及发酵熟料2种栽培模式对平菇子实体不同部位质地参数的影响,以期为平菇子实体质构分析和平菇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子实体质地特性差异主要是由品种决定;TPA质地参数可以代替感官品质评价,菌柄的质地参数大多高于菌盖;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能够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9.54%,其中硬度、咀嚼性及内聚性3个参数可用来反映平菇子实体质地特性.

    平菇质地多面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质地特性

    果树种质资源保存研究进展

    王逸涵王烁凯董美响崔立立...
    12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存多样性的果树种质资源对育种、生产十分重要.我国作为世界果树起源中心之一,果树资源丰富,产业发展迅速,利用现有条件,加强果树种质资源的保存力度,为后期育种打好基础.该研究主要阐述了种质资源作为果树育种的基础和原始材料,可以直接作为栽培品种用于生产或在育种过程中作为亲本使用.同时具体介绍了目前果树种质资源保存的3种主要方式(原生境保存、迁地保存和离体保存),进而分析了我国种质资源保存过程中存在的种质资源流失严重、缺乏系统的保存体系、种质资源库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关发展方向和建议.

    果树种质资源保存

    我国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王婕佳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的花卉产业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推进实现"生态共富、美丽中国"的新征程.该研究基于国际视角,采用了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3个指标量化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并通过熵值法取其权重构建综合评价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体系.结果表明:我国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有很大发展潜力,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道阻且长,并从提升花卉产品质量、促进跨境电商出口、加强冷链物流运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提升我国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

    花卉产业发展现状熵值法国际竞争力

    我国农业数字化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

    胡艳英靳梦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不含西藏)的面板数据,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和东北4个地区,采用DEA-BCC模型对不同地区的农业数字化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莫兰指数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农业数字化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探索农业数字化生产效率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我国整体农业数字化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但只有少数省市处于"最优状态",地区之间差异性明显;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集聚"与"分异"并存特征;农业数字化全要素生产率在技术进步指数的影响下处于增长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技术进步指数最高.

    农业数字化生产效率区域差异莫兰指数Malmquist指数收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