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毅

双月刊

1009-5101

bhdxxb@sina.com

0432-64682622

132033

吉林市吉林大街15号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北华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它以反映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人才、推动科学发展为使命。所发表的学术成果力争带有创见性、前沿性和现实性。本刊由学校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组成编委会,对学报的办刊方向、宗旨与质量进行审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方世南
    1-4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自信文化安全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哲学意义

    王海稳徐福祥
    4-7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自信文化安全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宽容之维

    曹峰旗
    7-9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自信文化安全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文化安全的价值旨趣

    王志刚
    9-12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自信文化安全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明蕴含探析

    吴林龙
    13-16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自信文化安全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熵值计算及其科学意义

    冯志伟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字的熵值计算是确定计算机汉字编码形式的前提和基础.汉字熵值计算是交叉学科性质的研究.字符的熵值计算需要借助信息论理论、概率理论和香农推导出的计算英文字母熵的公式.汉字编码的依据是"信道编码定理".世界首次计算出汉字的熵值是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由中国学者冯志伟通过手工操作完成的.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后来的多八位双字节汉字编码提供了语言学理据,为中国的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信息论信道编码定理汉字的熵值汉字编码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汉语"N+N"组块网络研究

    杨泉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块"最初是认知理论中提出的概念,被看作语言记忆和存储、输出和使用的最小单位,符合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强化认知操作."网络"是由若干节点和边构成的图(Graph),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作为新兴热点科学,复杂网络是对存在的网络现象及其复杂性进行解释的学科.语言网络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网络.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及方法对汉语组块结构进行定量描述与定性分析,发现汉语"N+N"组块网络是小世界网络,其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是一种无标度网络.从生物性角度来看,组块网络受人类使用影响程度较大,属于社会网络.

    组块复杂网络计量语言学互信息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

    现代俄语构式理论及其应用

    易绵竹陈丽娜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语语言学的构式研究早于西方,其构式语法理论的形成也早于西方语言学,俄语构式理论与西方语言学界的构式观后来形成合流.考察俄语构式概念的形成及其理论发展,发掘俄罗斯学者独树一帜的构式理论观点,探讨俄语构式库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可为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俄语实践教学和计算语言学应用研究寻绎新路径.

    构式构式语法俄语构式库计算语言学

    《中国农村》研究多维透视

    杨宏雨郭子愉
    4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农村》是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受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进步刊物.《中国农村》是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受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进步刊物.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学界对《中国农村》本身与该刊涉及的主办机构、人物、论战等进行了诸多研究.从刊物本身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农村》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评价""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研究""对《中国农村》作者群、编辑理念、封面设计等的探讨"三个方面.从主编《中国农村》的机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研会"成立的原因""主要成员""会务问题""主要活动和贡献"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农村派"的研究,从群像看,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中国农村派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性质""贫困原因"的认知,以及"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等;从具体成员看,对陈翰笙、薛暮桥、钱俊瑞、孙冶方、千家驹等与《中国农村》的关系及其在农研会的活动有较多的研究.学界对《中国农村》所积极参与的中国农村社会改造问题论战研究最早、成果最多.相关研究的主题有"关于农村经济研究方法的争论""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对梁漱溟乡村改良主义的批判"等.近年来,学者们在充分肯定《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村派"理论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的一面,如"对生产力的技术因素重视不够""无条件地反对改良主义"等.《中国农村》杂志及其背后的机构、群体、思想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但目前学界对《中国农村》及其相关主题的研究大多从单一维度展开,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在继续聚焦单个主题基础上,高度重视对该刊的整体性研究.

    《中国农村》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农村派论战

    朝鲜王朝后期户籍所见"职役"论析

    朱玫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役是传统王朝国家征兵调役的依据,与赋役制度有密切联系.朝鲜王朝赋役制度下,职役又称"国役",包括官职、军役、乡役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役种.户籍大帐通过登记个人职役,设定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职役体系体现了王朝国家对人丁的控制方法,不管是"良人"还是"贱民",原则上都要载入官修户籍.随着职役征调运作的体系化,朝鲜王朝的人丁管理逐渐出现中央集权化倾向.呈现在官修户籍大帐上的户籍数字反映了国家财政、劳役需求与地方社会内部秩序之间逐渐出现的平衡关系.

    职役户籍大帐身份朝鲜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