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程郁缀

双月刊

1000-5919

010-62751216

100871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大学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反映北大最新的学术不平和学术动态,是全国高校近千家社科学报中唯一一家蝉联第一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语音的美学:刘勰的声律论

    张健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心雕龙·声律》篇论述语音美的原理及法则问题,可称之语音的美学.刘勰论述语音美学的观念及架构是传统的音律理论.刘勰认为一切声音现象具有共同的规律,基于此一观念,乐声与语音作为声音现象就有共同的原理,语音的美感与音乐的美感具有共同的原理,因而可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由于中国乐论早已确立,故刘勰基于声音普遍原理的观念,以音乐的原理论述语音的原理,以音乐美学建立语音的美学,并将语音美学作为其整体文章美学的一个层次.语音美涉及语音的构成元素及其组合方式,刘勰基于"和"与"应"的音乐美学观念提出了语音元素的组合法则.刘勰视作品为带音乐美的有声文本,传载作者表情达意的吟咏讽诵之声,知音的读者能够通过文本理解并重建作者的声音,在吟咏讽诵中赏音知心.在刘勰的理论体系中,"声文"是"文"的一个基本类别,在文章中,声音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元素,也是文章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刘勰声律音律语音美学

    通古开新:吴兴华诗学初论

    陈国球
    109-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兴华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早慧诗人.可惜身逢乱世,抗战时期身在沦陷的北平,以后又经历国共内战;50年代因应时代转变,作品产出变少,60年代中期英年早逝;然而他却留下非常有份量的作品,后人初步整理成五卷,其创作、翻译以及评论,都非常值得研究.吴兴华早年在《新诗》与《文学年报》发表有关现代诗选本与《唐诗别裁》的评论,显示出开阔的视野与深刻独到的眼光.1941年提交大学毕业论文《现代西方批评方法在中国诗学研究中的运用》,借用英国剑桥批评学派蒂尔雅德《诗之直与曲》的理论,并作出调整修正,以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成绩亮眼;更是下一阶段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发展的基础.

    吴兴华中西诗学诗选实际批评诗之直与曲

    从古文到有用文字:《古文关键》之"关键"与经典重塑

    慈波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吕祖谦在突破《精骑》片段选文的困境后,于淳熙元年完成选录古文经典的《古文关键》,成为评点类选本的开山之作.《丽泽文说》与《总论》互有出入,都是吕祖谦与弟子谈文之际见解的笔录,但与《古文关键》没有直接附属关系.《古文关键》之前所附的《要法》,则是《总论》的精简整理本,反映了弟子笔录的条目与《古文关键》相配合的过程.《古文关键》创造性地将标抹符号与文章剖析相结合,开创了要法、总评、尾评、夹评相结合的评注形式,提揭大量时文结构术语,引领了文章评点风气.其立柱一说,是"段子"文字在文章结构上的形式呈现,构成八股文"四比"体式的滥觞.吕祖谦根据科举应试需要,标举"关键",强调格法,以评点的形式,将古文经典重塑为"有用文字".狭义的"关键"为章句组织方面的紧要之处与其间奥妙之法,广义的"关键"即"文诀".吕祖谦文章学思想的新锐性与系统性,使他成为文章学成立时期的中心人物.

    《古文关键》《总论》《要法》《丽泽文说》吕祖谦

    三个埃勒克特拉:古希腊悲剧中的竞赛与神话演绎

    颜荻
    128-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希腊悲剧繁盛于具有高度竞争精神的民主雅典城邦,竞赛(agōn)可以说是希腊戏剧的基本底色.传统研究对古希腊悲剧竞赛的关注主要集中于竞赛机制以及同年度的戏剧比较,然而古希腊悲剧舞台所呈现的竞赛远不止如此.通过比较三大悲剧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三部作品《奠酒人》(埃斯库罗斯)、《埃勒克特拉》(索福克勒斯)与《埃勒克特拉》(欧里庇得斯),可见悲剧作家的竞赛不仅存在于同年度的舞台上,而且也发生在跨时空的对话之中.三位作家通过对埃勒克特拉这一核心人物的不同塑造,呈现出其对"奥瑞斯提亚"神话中"弑母"困境的竞争性解释,并更进一步,显现出其对悲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不同理解.在跨时空的竞赛中,悲剧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延展性的表述机制,其力量不仅限于雅典城邦的当时当地,而是拥有了一个超越性场域,以承载更加宏观意义上的思想的流变乃至时代的迁延.

    埃勒克特拉奠酒人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施效果与顶层设计——基于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观察与思考

    高圣平
    139-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宅基地使用权的法权结构体现着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思想,仅能用于住宅建设.宅基地有限市场化所带来的用途改变,偏离了宅基地使用权的设立目的,试点中系借由宅基地的有偿利用制度加以解决,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宅基地所有权人参与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土地的性质应从宅基地使用权转换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政策工具是宅基地"三权分置",宅基地使用权也就维系着其身份属性,仅有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才能取得和保有.非本集体成员的继承人仅得继承房屋所有权,不能继承宅基地使用权,但可以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过,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最高70年的期间限制,且继承人尚须支付相关费用.

    宅基地制度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土地用途管制宅基地使用权的继承

    私法定位及其规范体系的二元构造——"新利益说"的提出与展开

    谢潇
    15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私法定位而言,在后民法典时代,出于维护民众合法权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优化优越营商环境之考虑,应当将私法认定为以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为限,一切具有私法自治因素或者直接关涉私人利益,并且应当为国家权力所保障之法.而以此为据,就私法规范体系的构造而言,在我国民法典颁行之后,应当将民法(或曰一般私法)视为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基本法,而将民法典外之商法、经济私法以及寄居于公法渊源中的附属私法认定为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之特别法,最终形成以民法典所汇纂的民法(包括法典化的商事通则)为"核心区域",而以民法典外之商事单行法、经济私法以及附属私法等为"边缘区域"的私法规范体系.

    民法典私法私法自治私法体系公法

    从当代"土琵琶"重审中国抱弹乐器的丝路传统

    徐欣
    1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西亚—南亚经西域—中原继而进入日本,琵琶作为一件典型的丝绸之路乐器,提供给我们两个基本视野,首先是丝路两端横向流布之间的关联或是差异;其次,在每一个地理空间与民族/文化形态的流动节点上,都留下了其历史纵深与社会分层意义上可供个案讨论的空间.以丝路流布关系为背景探讨汉地琵琶的华化过程,无论是从静态器物的角度,还是从活态表演的角度,当代中国通用琵琶与丝路其他地区与文明当中的同类乐器均有着较大差异,似乎意味着一种相对彻底的本土化再建构与实践.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民间抱弹乐器对于丝路琵琶传统的延续,这令我们重审礼失求诸野的民间对于历史上文明交互与流变研究的意义.

    琵琶抱弹乐器丝绸之路用弦法

    建构以"艺术与健康管理"为关键词的新学说

    金曼靳子玄
    168-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音乐艺术,尤其是声乐艺术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愈发自觉地意识到关于"人"的认知,需要从"生命科学"和"生命美学"两方面全面地建立.若将两者看作是河的两岸,那么连接两岸的桥梁,或者说是人的认知在两个领域来回摆渡的介质,便是"艺术与健康管理".从理论建构的角度,将艺术与健康管理的这一新学说进行结构化、系统化的呈现,并从事件哲学的角度,将这一词项占位的发生,赋予基础性的内涵,是对健康中国行动在理念上的有益补充.

    艺术与健康管理健康中国生命美学人本主义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概览

    175-176页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稿约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