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程郁缀

双月刊

1000-5919

010-62751216

100871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大学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反映北大最新的学术不平和学术动态,是全国高校近千家社科学报中唯一一家蝉联第一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学意蕴

    张梧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深刻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成效由谁评价等重大问题,具有深刻的人学意蕴.新时代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呈现出双向互动、同向奔赴的格局: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二者统一于"以文化人"的系统工程中.新时代的"以文化人",必须立足人的生活世界.而立足人的生活世界,新时代文化发展应当将"大众文化"提升到"人民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扬弃资本逻辑支配文化生产的弊端.新的"人民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学意蕴的深刻体现,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人的创新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人学意蕴生活世界大众文化人民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向度

    徐艳玲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世界视域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产物与行动指南,以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互动为核心主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面解密了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历史生成与逻辑证成,揭示出近代因资本统摄呈现出世界性对民族性唤醒与侵蚀"悖论"的特殊样态,这也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世界向度的重要理据来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坚守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动态平衡,形成捍卫自身文化、尊重他者文化、反对霸权文化以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整体图式;指明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容的战略目标,提出不仅要以"两个结合"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巩固主体性立场、保持民族文化特色,还要以"全球文明倡议"的原则与思维树立世界性眼光、创设理想文化生态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世界性民族性文化安全文化主体性

    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和道义力量

    冯刚徐先艳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回答了涉及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文化向度的世界之问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来源于其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科学性,这一思想遵循历史逻辑,坚持辩证思维、实践导向和有机体理论,从而揭示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义力量源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担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真理和道义制高点

    "体爱"发微:墨家、儒家、杨朱对话视野之下的研究

    王博
    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墨子·经上》"仁,体爱也"之说,在学术史上曾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兼爱说的背景之上,结合墨辩相关文献,力图分析"体爱"所包含的人类之爱、视人如己和损己三方面的意义,并在墨家与儒家、杨朱之学对话的背景中揭示体爱之说的独特性.大体说来,先秦时期围绕着对于仁爱的理解,形成了儒家的亲亲爱人、墨家的相爱相利、杨朱的贵己兼利三种不同的思路,共同塑造了早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画面.

    体爱兼爱推己及人视人如己贵己名辩

    熊十力的新宋学思想发微

    朱汉民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人文学术界,熊十力之学被称为"新心学".其实从"新宋学"的视角,更能够把握熊十力之学的学术旨趣与现代意义.熊十力将"宋学"理解为宋以后致力于复兴孔子的"内圣外王之学",并将宋学历史演变分成北宋、南宋、明中叶、晚明、清乾嘉等五期.熊十力心目中的"宋学"典范,其实是由王船山为代表的晚明诸子推动完成的.在西学的冲击后他致力于复兴儒学,也是沿着晚明诸子的天人之学精神、科学精神、民族精神、民主精神而接着讲的"新内圣外王之学".如果说他的新内圣之学主要源于宋学,并因受到西学的影响而发展出现代哲学本体论的话;他的新外王之学则是受到西学的挑战,希望从传统儒学中挖掘、阐发现代性的科学、民主思想.熊十力坚信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深入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

    熊十力新宋学新内圣外王之学儒学现代化

    唐君毅与胡适的交集及其对胡适的评价

    彭国翔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儒家与胡适之间的历史关涉和思想纠葛,晚近已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的考察.但作为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唐君毅和胡适之间有无交集?唐君毅对胡适有过怎样的评价?学界似尚未见有专门和全面的研究.根据唐君毅的各种第一手材料以及学界以往未尝利用的胡适原始档案,辅之以其他相关的文献,可以对唐君毅和胡适在历史上的交集以及唐君毅对胡适的评价,既包括唐君毅对胡适的批评,也包括唐君毅对胡适在为学与为人方面的肯定,做出尽可能全面的考察.

    唐君毅胡适历史交集批评与肯定

    文章太守:宋代郡守与文学

    马自力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太守"是指以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文辞典雅得体等为特征的长于诗文创作的郡守.它是宋人比较普遍的观念,最早由欧阳修提出,与宋代文官制度密切相关,既是对宋代以文章称道郡守风气的经典概括,也是宋代文学、政事合流倾向的必然结果.宋代郡守普遍擅长诗文,这是"文章太守"观念最好的注脚."文章太守"充分显示了宋代郡守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观念上为研究宋代郡守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学理依据.

    宋代郡守文章太守文学政事合流

    "乐水行舟":苏轼的性命观及其在中国艺术中的回响

    王一楠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乐水行舟"意象是苏轼性命观念的重要载体,苏轼通过这一主题探求同际遇变化及生命流逝的和解之方.舟和水分别触及苏轼关于生存困境和君子本性的思考,"乐水行舟"内含"尽性至命""性命一如"并获终极安顿的完整语境.苏轼对"乐水行舟"的书写影响有二:舟与水的视觉情境因凝集苏轼个人命运而具有典范意义,其象征意味为后世众多东坡乐水图像共享;有关性命的哲思赋予中国古代艺术中常见的渔隐和舟游主题以丰富内涵,在后者对"乐水行舟"的表现中,水与舟的组合亦具有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的意义关联.探究苏轼在这些常见的古代艺术现象中扮演的角色,有助于深化今人对中国文艺思想和艺术哲学的认知.

    性命赤壁海上苏文人画图式

    十八世纪欧洲市民悲剧中的情感机制

    李茜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启蒙作为根本诉求的18世纪市民悲剧中,个人与家庭生活却是其内容的核心.市民悲剧的启蒙诉求为何主要以私人生活的方式呈现,这关系到市民悲剧的核心情节构成,并与家庭这一私人生活场景在市民悲剧中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市民悲剧中的私人生活场景塑造了感伤性的情感机制,而这关涉着18世纪欧洲的历史现状,即市民阶层在公共生活中的无力状态.另外,市民悲剧当中的情感机制改变了悲剧的构成,将私人生活变为公共事件,从家庭场景中发展出了普遍性的自我塑造和同情文化.

    18世纪市民悲剧情感机制私人生活启蒙感伤

    何谓"历史语言研究"?——重读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沈卫荣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8年,傅斯年倡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迄今为止,人们似乎并不十分理解傅先生当年何以会将历史学和语文学这二个不同的学科合二而一,建立一个对中国现代人文学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与伦比之重大意义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过对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的仔细研读,可知傅斯年的初心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以历史学和语文学为核心的现代人文科学学术机构.所谓"历史语言研究"即是以"史学即史料学"的科学史观为基础,以"语学即史学"的学术方法为准绳,充分扩展新资料,利用"比较语文学"等新工具,来处理和研究新发现的历史的和语言的一手资料.傅斯年设计的"历史语言研究"遵循的是现代西方人文学术的主流学术思想,即现代人文科学必须是"历史的和语文学的研究",而不应该是传统的"哲学的和神学的研究".

    历史语言研究傅斯年语文学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