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杨远婴

双月刊

1002-6142

xuebaobfa@bfa.edu.cn

010-82283412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为我国唯一的电影专业高等学院的学报,也是唯一的集电影高等教育与电影理论研究为一体的电影专业理论刊物,其办刊宗旨,注意反映学院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成果,注意追踪反映国内外影视最新创作动态及研究动态,把学报办成国内在知名度和学术水准方面最有影响、对业内人士最具参考价值的电影创作研究与理论刊物之一。力争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始终保持浓厚的时代气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视线中的风景

    格诺特·伯梅丁君君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现代社会交通技术带来的感知转型出发,尝试将"运动中的风景"纳入现代特有的风景美学框架,并将其区别于18世纪欧洲风景画传统影响下的静态观看.在古典哲学的美学探讨和风景艺术观念中,风景一直与人的视觉感知密切相关,被视为静态图像在审美者视觉运作中产生的审美效果,然而早在浪漫画家弗里德里希的绘画作品中,对视觉本身的反思已经成为艺术家关注的问题,这也意味着风景的实在内涵会随着感知模式的转换而发生改变.在现代社会的流动感知中,人的观景方式也会相应改变,以火车旅客和驾车者为例,现代路行者在高速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近距离的体感,从而将远方的风景视为一种新的整体图像.然而这种感知造成的错觉在于,人由于关注视觉的整体性,忽视了风景本身的运动特质.本文通过剖析运动中的视觉图像形成机制,深入理解现代性与景观体验之间的互动关系.

    风景美学交通技术运动中的风景流动感知

    新本体、新物论、新感性:"气氛美学"的理论突破及其对电影美学的启发

    杨震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德国哲学家伯梅提出了自称"新美学"的基于"气氛"概念的美学思想.其观点新在何处?首先,它基于一种新的哲学立场:回归经验、不做规定和假设的广义的现象学立场,更进一步,是基于"身体"概念的身体现象学立场,一种反对二元论,强调"置身性"的理论.其次,它是一种新的"物"论,突破传统对象化思路,重新看待"物"这个问题,强调其"从自身走出"的特点.第三,它也是一种新的"感性论",扬弃了鲍姆嘉通"感性学"的认识论色彩,基于"身体"概念重塑"感性"一词的意义,强调气氛感知的通感性、整体性.第四,它把美学视野从艺术理论拓展到生态美学与生活美学,从接受美学拓展到制造美学.最后,它的创新当然在于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以"气氛"为枢纽的更具解释力的美学工具.这种新美学可以为电影这门青春正盛的艺术提供更为新颖和基础性的美学支持,有助于阐明电影艺术本体的主客观间性,电影语言的气氛布置机能,电影的制造美学特性以及电影欣赏的新感性视野.

    气氛身体现象学感性学制造美学电影美学

    色彩、空间与光——气氛现象学和美学视角的考察

    杨光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氛美学要探求的是一种人与世界的原初关系,这种关系展现为具身性的在世存在被某一特定空间的调性所定调和感染.伯梅的气氛美学回溯到亚里士多德和歌德的关于光和颜色的理论,并以现象学的方式重新描述了气氛性的光亮与色彩.从色彩的气氛空间性、绽出和感通性出发,可以为理解艺术作品的气氛营造中光线和色彩的运用提供新的解读范式.

    色彩空间光气氛现象学

    "气氛性的建筑摄影"——伯梅摄影理论中的空间、时间与情感

    王凡柯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摄影艺术中,始终不乏有关时间与空间互构关系的讨论.时间能够在摄影中呈现为某种空间结构(延伸或凝缩),空间艺术也能为主体的时间体验和情感氛围构设不同的组织形式.时间与空间的互构关系与摄影的感知美学息息相关,它们以匿名的方式潜入伯梅在"气氛性的建筑摄影"中对感觉基础主义的批判以及传统绘画与现代摄影的对观讨论中.本文先以伯梅延续本雅明有关空间艺术的双重感知(视觉与触觉)理论着手,结合杉本博司与古尔斯基的现代摄影艺术作品,通过"时间的空间结构"与"空间的时间感知"两条线索,进一步理解伯梅在建筑摄影讨论中有关空间、时间与情感的新感性认知路径.

    本雅明伯梅空间摄影情感

    伯梅"新美学"对审美经济学批判的理论重构

    代敏宛小平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美经济学概念由格诺特·伯梅提出并做系统性阐释.面向世界审美化潮流的审美经济学,由审美劳动、欲望、舞台价值等要素构成,是资本主义巩固自身的经济形式.商品与材料是现实性审美领域(审美经济学)的典范代表,作为具有美学与经济结合的重要载体,亦是展现新美学批判的现实途径.处在资本主义伪造需求(假象)中的人,看似审美自由,实际已经陷入了审美操控与审美异化,由此,"新美学"即气氛美学的批判任务便是将审美实在性变得透明与可表达,即将商品与材料下的真正审美价值(场景化价值)显现,从而使人与世界走向场景化(气氛)显现,实现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伯梅"新美学"审美经济学人的解放

    进程、判断与观众之维:再构电影修辞叙事学

    郭钟安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后经典叙事学三大流派之一的修辞叙事学将叙事视为一种交流的行为而非一种结构,交流发生于文本之内及作者、文本与观众之间.本文将以对电影接收端观众之维的论述为切入点,将话题延伸至电影叙事交流中的叙事进程、叙事判断等电影修辞叙事学的核心话题之中.对电影文本内外的观众做出多维度阐释,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观众在叙事进程中的审美、情感及伦理参与程度.相比于情节是一个个由作者主导的客体来说,叙事进程同时注重文本建构和观众的动态参与过程,故事层中的不稳定性与话语层中的叙述张力共同推动了叙事进程的前进.观众会伴随着叙事进程的推进而做出动态反应,这一反应本身构成叙事进程的一部分,并引导观众对电影文本做出阐释、伦理和审美三种类型的叙事判断.电影修辞叙事学理论平衡了作者、文本和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理论方法对电影叙事研究和电影创作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电影修辞叙事学叙事进程叙事判断观众之维

    数字背景下电影空间与叙事关系的反思——一种界面建构的可能

    杨歆迪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学界对于讨论电影叙事与空间问题的自觉意识,侧面传递出中国电影的叙事惯例与空间特征在数字语境下所面临的挑战.从电影理论内部而言,与电影"空间"相关的讨论首先来自对银幕和画面的分析.作为社会行动的空间经由"游荡者"的视角开展,并通过被叙述者记录下来的、实时生成的表征性空间进行表达.空间展开的方式即是叙事性的,而叙事则作为空间生成的由来.查特曼关于"话语一空间"的命名方式间接承认了叙述者的存在,而界面则承担了叙述者话语的功能.界面空间在短时间内被广泛利用的背后,是新媒体的语言进入电影之后的媒介融合.电影的界面空间可以经由叙述者身份的媒介化而游弋至银幕之外.通过在界面空间中穿梭,电影观众对于媒介经验的结构情感外化背后是一种对于"可玩/可互动"的影像的主体性追求.

    界面空间叙事

    三宅唱:"镜头"的伦理

    应雄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近年备受关注的新锐导演,三宅唱(Sho Miyake)的电影的最大魅力在哪里?三宅唱不是一个"讲故事"的导演,而是一个以"镜头"决胜负的电影作者.像乔纳斯·麦卡斯(Jonas Mekas)一样,三宅常年保持以影像"写"日记的习惯.在这个过程里,他似乎养成了能够准确抓取被摄体的艺术修养.这一点在他的公映剧情片里也留下了深远印记.我们在三宅的影片里总能感觉到其"镜头"的独特魅力,这里也包含着他捕捉人物、事物、世界时的艺术伦理."镜头"是什么?"镜头"的伦理又是什么?本文从他的作品中提取具体实例,分析其重要特征和构成原理,并探究他的"镜头"的伦理是否内在包含了对这个世界毅然决然的爱和肯定……

    运动量"普通"暧昧/清晰

    语言的运动、镜头的单纯性——今泉力哉论

    坚田谅朱依拉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论文讨论的,是在当代日本电影界中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电影创作的今泉力哉的电影作品.回顾电影批评与评论的历史,有些评论家认为电影的本质在于影像与动作,而这些评论家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台词与语言不如影像与动作.尽管今泉力哉的电影有时被描述为"心理性"的,但本文将揭示今泉力哉电影中的台词(语言)包含着不局限于心理性的方面这一事实.此外,在今天这个数字电影制作的时代,过去那种比起台词与语言,更倾向于将影像与动作视作电影本质的观点已经不再适用,本文将阐明今泉力哉作为一位探究影像与语言的新关系的电影创作者的存在.

    今泉力哉台词语言镜头数字电影制作

    论西川美和电影——在"关系"中学会如何"正确地"摇摆

    王飞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初,跟随是枝裕和及其电影团队学习片场经验,约有十年之久的女性创作者西川美和凭借一部自编自导的处女作《蛇草莓》顺利出道.此后,一直身兼导演、编剧、小说家等多重身份的她,似乎从来没有将自身的社会性别身份作为其创作电影或小说的先在条件.本文在简略地参照是枝裕和相关作品的基础上,指出西川电影一边承袭着她恩师是枝裕和一以贯之的创作方式,关注家庭或社会的个人日常生活;另一边又将这种个人放置在家庭或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呈现出一种寻找"正确地"摇摆的不确定性姿态.在今日社会,这种姿态恰似召唤着我们如何重新理解一个"人",以及在各种"关系"或"之间"中安置一个身处现代社会的个人.

    西川美和是枝裕和正确地关系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