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杨远婴

双月刊

1002-6142

xuebaobfa@bfa.edu.cn

010-82283412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为我国唯一的电影专业高等学院的学报,也是唯一的集电影高等教育与电影理论研究为一体的电影专业理论刊物,其办刊宗旨,注意反映学院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成果,注意追踪反映国内外影视最新创作动态及研究动态,把学报办成国内在知名度和学术水准方面最有影响、对业内人士最具参考价值的电影创作研究与理论刊物之一。力争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始终保持浓厚的时代气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经元—皮层—影像:基于"跨模态可塑性"对"隐形"数字视效的洞察

    谢周浦李尘邈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中"深度伪造"的数字影像具有"隐形"特性,其与摄影影像的差异无法被视觉"感知",但能被大脑"感觉".对此的研究分为两个渐进层次:首先,"联觉"从生理层面说明大脑皮层之间能够传递信息;其次,"跨模态可塑性"理论认为,不同皮层间神经元的相互连接与征用,会改变神经网络的形态.数字视觉效果之所以能"隐形",是因为它通过了视觉感知模式的审查;而其与摄影影像的差异之所以能被感觉,是因为两者激起了不同的跨皮层神经元的综合振动.

    数字视觉效果神经—影像联觉跨模态可塑性情动

    神经电影学视角下"库里肖夫效应"的重返与再验

    王娅姝曹正操王宜文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库里肖夫效应"是电影语言的基础性理论.作为电影史上最早进行实验探索的理论家之一,库里肖夫将蒙太奇视为电影媒介的本质,并事实上在实验中提示出一个技术和意识共在的时间结构.受限于时代环境及技术条件,库里肖夫的探索最终停留在非正式的访谈层面,未及充分展开.神经电影学的方法允许研究者在媒介化时代重返理论及其历史现场,借助科学设计、严格操作的神经电影学测试,库里肖夫实验的当代答案得到彰显.影像与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绵延百年的耦合式共振,同时又以意义阐释的缝隙为文化经验预留了位置;此种"稳定性"与"多样性"间暗含的人与技术之关系,可能正是在后电影时代认识电影的关键所在.

    蒙太奇理论神经电影学技术库里肖夫效应

    感同身受:触感电影的身体界面与触感批评

    范虹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触感电影是一种新的电影认知范式,却逐渐被窄化为一种"身体类型"的电影,而触感批评的主观化倾向又使该领域变得更加晦涩,再加之触感媒体使影像由"可感"变得"可触",身体实践方式则变得更加复杂,所以触感电影理论需要进行一次更新.身体界面由电影身体、角色身体与观众身体共同构成,它以一种后人类的具身观念,超越了人类肉身的界限,回应了人类身体在认识论上的转变.这种转变得益于精神分析、认知科学、现象学这三个领域的发展,而每个领域都为触感电影贡献了一种触感发生机制,身体界面理论不仅统合了不同学科中不同的触感方式,而且弥合了可感的电影与可触的触感媒体在认知范式上的鸿沟.身体界面是"主体间性"的另一种表述,可以作为触感批评脉络化的理论工具.

    触感电影身体界面触感批评触感视觉具身模拟

    从"不确定性中心"到情动式身体——体触影像的可能及其启示

    马豆豆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解决了身体在胡塞尔和萨特理论中的困境与矛盾,以含混的"现象身体"确立了身体作为主体的立场,并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以索布切克、劳拉·马科斯和詹妮弗·巴克为代表的电影现象学的兴起,进而生发出影像触感的话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21世纪"世界影像"的媒介环境中体触影像的两种可能性,分别是以马克·汉森为代表的强调身体介入和选择的"体感"影像,和以德勒兹为代表的强调身体流动、创造和生成的"形象"影像.马克·汉森沿袭梅洛-庞蒂的理论,在当下数字媒介环境中全面探讨了身体与触感的独特审美经验,而德勒兹却打开了另一条"激进"却又十分恰切的肉身感觉之路,使我们得以重新反思体触影像的可能及主体性的问题.

    身体现象学马克·汉森德勒兹情动

    "我身体嗅闻到的—切":论电影的嗅觉维度

    杨佳凝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史的气味和嗅觉书写经历了"有味—除味—重新有味"的过程,在"感官转向"中,气味和嗅觉以情节参与、物理介入和视听联觉三种方式参与电影."气味电影"以气味和嗅觉作为主要情节要素,将之作为情节贯连、欲望书写、自我建构的载体及喻体,扩展了电影的表意空间;"嗅觉电影"通过物理手段为电影增加真实气味,以技术和艺术奇观吸引观众,调用观众的感官和身体经验,并将影院再造为与文化约定对应的特定场域;"幻嗅电影"在影像内部,以图像、文字、声音等视听符号,唤醒内在的嗅觉经验和想象,将观众创造为联觉的主体.

    气味电影嗅觉电影幻嗅电影联觉幻觉

    联觉—扩展电影中视觉音乐多元感官配置的动态生成

    周晓杉
    5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联觉—扩展电影涉及空间维度与多元感官体验的意识深度,而视觉音乐是将听觉和视觉置于同一平面的艺术形式.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身体也可以参与到作品塑造的跨感官空间之中.以联觉—扩展电影为本体,将其中的身体—空间—视觉音乐的分化层级转化为统一的多元感官配置,不仅可以消除跨感官语境分析的割裂障碍,还能更好地探讨空间与意识的扩展可能性.德勒兹的哲学体系构建于他对电影、音乐等视听艺术的全面了解.他所强调的通过异质艺术元素形成根茎并连接生成多元感官配置为分析跨感官的动态联觉—扩展流变体系提供了合适的方法论.因此,将联觉—扩展电影置于德勒兹的哲学理念之中,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从而促进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联觉—扩展视觉音乐多元感官配置差异化统一动态生成

    "看不见的人声":分裂主体与声音情动

    张春晓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有声片诞生以来,电影人声的存在不只是为画面里的人物配上对白,更是通过声音与影像的差异化关系实现各种表意效果,以不同于日常的视听体验激发关于声音的理论反思.电影技术令声音和银幕上的可见形象以各种形式分离和重组,充分暴露出声音与身体的不稳定结合."看不见的人声"的叙事功能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追溯至精神分析有关主体性建构的真理,即主体总是异化和分裂的,包含着他所不是的、陌生外来的东西.这种声音代表父性或母性的超我,另一方面声音的物质性又联系着逃逸象征秩序的剩余快感,能够唤起我们肉身性和整体性的知觉,构成一种前主体和非主题的情动.

    电影人声无声源无形音角色分裂主体情动

    成龙电影"顿进追逐"动作风格的计量考察

    陆丹琦任瑞琪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电影计量工具与图像绘制软件(Cinemetrics和Premiere)对打斗场面的镜头时长、景深镜头、运镜类型等参数进行分析,本文将1983年视为成龙电影打斗风格转型的关键节点,开掘"成龙式打斗风格"的变革缘由和文化基因.1983年以后,成龙借鉴时下都市喜剧的快速剪辑与好莱坞棍棒喜剧的场面调度,以紧锣密鼓的短镜头展示英雄且战且逃、"停/打/停"的动作节奏,构建出"顿进追逐"的动作影像风格.随着镜头对逃逸英雄闪转腾挪动作的持续追踪,英雄移步换景的空间景观渐次呈现.此种时间化的空间,源于中国文化中"时空裹合"的宇宙观;而英雄身体对道具元素的紧急调用,亦取消了"身—物"间的判隔,暗合道家哲学的"物我感通"之理.

    数字人文计量电影学成龙电影打斗风格中国哲学

    俄罗斯战争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建构

    许乐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可以说既独具特色,又处于些许分裂状态.一方面,由俄罗斯拍摄的大量"二战"题材的战争片,显示出苏联文化遗产的强大影响;另一方面,《无畏上将高尔察克》《救国同盟》等沙俄历史背景的影片,显示出当下俄罗斯意识形态领域一定程度的混乱;与此同时,以当代战争为背景的《穿越火线》《巴尔干边界》《天空》等影片,又在努力而艰难地塑造着俄罗斯的国家意识,以及俄罗斯军事行动背后强硬的国家意志.

    俄罗斯电影战争电影国家形象意识形态国家意志

    哈萨克斯坦身份认同的视听再现——对哈国新世纪(2005-2022)历史爱国影片的考察

    王晓宇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在哈萨克斯坦现代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承担着独特的文化使命和不可替代的政治功能.从21世纪初仅在《文化法》中设置电影相关条目到2019年颁布《哈萨克斯坦电影法》专门为电影立法,该国历史爱国影片在国家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下,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此类影片以视听的形式唤起现代哈萨克人对本民族昔日荣光的重拾,彰显了哈国电影人重构现代哈萨克人集体记忆的努力,可谓新哈萨克斯坦人的认同宣言.本文同时以大获成功的《托米莉斯女王》为案例来分析历史叙述、国族想象与性别话语的建构功能和市场效果.

    哈萨克斯坦新世纪身份认同历史爱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