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边疆经济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边疆经济与文化
边疆经济与文化

孙松滨

月刊

1672-5409

bjjjywh@vip.sina.com

0451-86373434 88067468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

边疆经济与文化/Journal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适应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繁荣边疆经济,激活边疆文化的需要,荟萃百家睿智,让世人了解中国边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态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黑龙江省数字金融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刘降斌祃玉帅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是有效应对当前外部冲击频发、内部风险不断积累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关键所在。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对数字金融与经济韧性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构建了经济韧性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进行实证评价,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面解析了数字金融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水平,并提出了提升数字金融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数字金融经济韧性熵值法耦合协调度

    黑龙江省对俄沿边文旅走廊建设研究

    王欢颜真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龙江省既是中国最北的省份,也是中俄边境最长的省份。在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加快"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黑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俄罗斯作为文化旅游事业的重要合作伙伴,积极推动中国与俄罗斯沿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建设跨境文旅走廊。本文将从黑龙江省对俄沿边文旅走廊概念解析、建设实践、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并辅以相关的背景与情况分析,以期为黑龙江省对俄沿边文旅走廊建设提供新思路。

    对俄沿边文旅走廊黑龙江省建设路径

    数字经济赋能数字政府建设高质量发展研究

    姜家磊魏洁云王业享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信息时代,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数字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战略实施。文章选取 2015-2020 年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检验模型等模型,对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数字政府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且由于我国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数字经济赋能各地区的数字政府建设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我国数字经济赋能数字政府建设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拔高数字产业发展水平、提高数字普及率等措施来实现。

    数字经济数字政府高质量发展

    网络文化教育对智能社会治理的影响

    杨清虎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文化教育问题的提出,是在网络发展突飞猛进、教育技术不断革新和年轻人生活习惯发生变革背景下发生的。网络文化和智能社会相得益彰,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智能社会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网络文化促进智能社会走向成熟,又对智能社会出现的问题提出挑战。网络文化教育对智能社会治理的影响主要在于引导意识形态、宣传主流价值以及相互作用等路径上。

    网络文化教育智能社会治理现代化

    党建引领社区协商治理路径优化研究——基于X市Y社区治理的实践经验

    毛春合杜凯钰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贯彻协商于民、协商为民,重点在于基层治理中开展协商。社区协商治理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必要环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成分。因此,探究民族地区党建引领社区协商治理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与时代价值。民族地区社区协商治理遵循党建核心引领、政-社-民多维互嵌、民族团结进步与多元协商共治的内在逻辑,探索出发挥社区党组织内核作用、畅通政-社-民信息共享渠道、需求与供给精准匹配、多元协商共治等有益经验。社区应当从持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引领能力、健全政-社-民之间的信任体系、全面激发社区创新服务活力与效力、积极构建多元协商共治机制等四维向度着手,共同推动协商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党建引领社区协商治理路径优化

    "十强"产业发展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崔俊富刘洋武慧兰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实现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就在于推动产业发展。山东确定了重点发展"十强"产业,在做大、做强、做优"十强"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借助投入产出技术研究发现,"十强"产业在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对山东经济增长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未来应采取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对外开放等措施推动"十强"产业发展。

    "十强"产业山东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模型

    国家级老工业基地振兴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对策

    李敦祥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级老工业基地振兴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不仅是振兴老工业基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而且还有诸多有利因素。为此,必须设法推动国家级老工业基地振兴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老工业基地要以建设完整、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为目标和引领,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分类推进和施策,加快技术突破,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园区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打造出一批高水平、配套性、循环性、区域性的产业。

    国家级老工业基地振兴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对策

    个体、组织与社会:乡村振兴主体可行能力的提升与激发

    李华徐榕阳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存在农民个体、乡村组织和城乡社会等三个层面的主体,如何有效激发与提升三个层面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行能力与主动性,需要制度创新来推动和实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制度创新推动农民个体的解放与发展,培养"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深化乡村基层党的建设制度创新来培育增强乡村各类组织建设,以深化驻村帮扶干部制度创新推动乡村振兴的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开创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之路的三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必须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个体组织社会乡村振兴可行能力

    社会偏好对欠发达地区人才集聚的影响研究

    张祥俊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欠发达地区在集聚人才方面主要采取经济刺激手段,这存在一定局限。从行为学角度讲,理论上影响迁移的因素还包括个体一些非理性的社会偏好,比如对社会规范的遵从与个体的社会性需要,但单个个体的社会偏好能否演变成宏观层面的社会现象在现实中还需要实证检验。基于广东 5 所大学的三个实验证据表明,无论社会规范,还是社会性需要,抑或二者的融合,在当前中国情境下均未能在经济刺激手段之外有效地显著地推动潜在人才在就业方面对欠发达地区的肯定与接纳。这说明在人才吸引方面,在当前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情境下,欠发达地区应继续将重心放在经济激励上,同时,择机基于个体的社会偏好进行助推。

    人才政策社会规范社会需求社会偏好

    红色旅游资源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探析

    顾振华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帮助了参与红色旅游的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以 2003-2019 年我国 244 个城市 3017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不仅检验了红色旅游资源的生产溢出效应,还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和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两大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红色旅游资源所在城市中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该效应在非国有和中西部地区企业中更突出;在红色旅游资源的影响过程中,商业模式创新和高铁站点的开通发挥了媒介作用;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一个可行的思路。

    红色旅游资源企业价值观商业模式创新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