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边疆经济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边疆经济与文化
边疆经济与文化

孙松滨

月刊

1672-5409

bjjjywh@vip.sina.com

0451-86373434 88067468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

边疆经济与文化/Journal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适应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繁荣边疆经济,激活边疆文化的需要,荟萃百家睿智,让世人了解中国边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态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藏族牧区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旦智多杰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藏族牧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牧民定居点建设就是推动牧区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村落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牧区治理水平的提升遇到了瓶颈,传统的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很难满足乡村整体发展的迫切需求。据此,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对牧民定居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在综合考虑牧民自身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特点以及牧区社会演进的独特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牧区治理水平的具体对策及建议。

    乡村治理藏族牧区对策

    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路径研究——以西藏为例

    倪芷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高度重视。西藏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提出通过增强农牧民意识、完善制度、提高技术、污染处理、各部门合作等路径来促进西藏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以期为其他地区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甘南州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冯景王晶晶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旨在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来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农业、农村服务、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甘南州地理位置独特,进行数字乡村建设,对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面临着数字乡村建设的重大挑战和机遇。在分析数字乡村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甘南州进行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性,从基础网络设施、资金、人才、文化和语言、技术接受度等方面分析了甘南州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甘南州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数字乡村困境对策甘南州

    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韧性耦合协调研究

    梁福兴高培翔田越豪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经济韧性是衡量旅游业面对外部事件冲击和内部因素扰动时保持自身平稳运行的重要指标,基础设施对增强旅游经济韧性中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起保障作用。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探讨基础设施系统与旅游经济韧性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诊断模型探究国内10个民族地区2012—2021年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和障碍因子。结果表明:一是10年间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省际差距逐渐缩小;旅游经济韧性稳步提高,省际差距逐渐增大;二是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由濒临失调转变为低度协调,省际差距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三是旅游经济韧性系统抵御能力不足,旅游外汇收入较低是阻碍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

    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旅游经济韧性耦合协调时空分异

    大运河德州段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党月异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大运河德州段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高标准进行项目规划、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初步整理、逐步改造运河沿线主要历史文化景点,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文旅融合情况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下一步开发:对大运河德州段的文献资源和历史遗迹进一步充分挖掘和保护、发展运河沿岸专题旅游、因地制宜地发展运河文化产业建设、创新多种旅游模式等。对大运河德州段文旅融合进行深度探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当前大运河德州段文化建设,使运河文化遗产成为当代德州的精神内核。

    大运河德州段文旅融合

    西藏自治区民族干部工作的发展历程及成就启示

    高大洪毛景琦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西藏自治区民族干部工作成就斐然,民族干部政治素养极大提升,民族干部数量迅速提高,民族干部结构层次日臻科学,注重妇女干部与后备干部培养,民族干部能力逐步增强;西藏自治区民族干部工作务必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自治区民族干部工作的全面领导,务必建立科学合理的西藏自治区民族干部人事制度,务必与时俱进推动西藏自治区民族干部队伍工作,务必重视教育提高西藏自治区民族干部的文化素养。

    西藏自治区民族干部政治素养文化素养

    "文化润疆"视域下的喀什民歌研究

    卢兆旭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喀什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歌资源,人们喜欢用歌声抒发对新中国的赞美和新时代生活的无限热爱,他们借助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传唱新时代的赞歌。新时代的"文化润疆"策略要求我们追寻喀什民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喀什民歌所展示的独特诗歌、音乐与舞蹈的合奏特征,阐释喀什民歌的表演功能,从而传承与创新喀什民歌优秀文化因子为"文化润疆"服务,借助现代化传媒平台将喀什民歌表演推向世界,创新建设喀什民歌文化品牌,助力喀什文化产业的发展。

    喀什民歌文化润疆十二木卡姆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民族治理的三维向度与历史特征

    王辉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治理工作中持续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耕其中,在民族治理工作中不断夯实发展创新提升中华文明的当代话语精髓与灵魂,从而以全方位多角度扩展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内容。在当代民族治理工作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向度是唤起中华各民族的民族自觉,核心向度是达成中华各民族的民族认同,实践向度是实现中华各民族的民族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崭新的结合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高民族治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鲜明的制度性,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民族治理的有序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强烈的前瞻性,以绿色与和平的话语体系保证民族治理的长远发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民族治理三维向度历史特征

    论东晋文人的玄学新声与审美雅化

    张烨韩嘉南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晋的玄佛合流使审美实践超逸化,表现为自然美、辞藻美和音韵美、创作主体的神韵美。集会宴饮自然浪漫,审美取向清雅化。审美习惯自然化,追求永恒无限的清净之境,向往生命自由的真挚情感,营造隐逸无尘的栖心之所。玄佛融合形成空灵湛然的审美思维,主要体现为空灵不俗之美、清寂悠远之美、湛然常寂之态。

    东晋玄学审美清谈

    开埠设关对近代黑龙江社会的双重影响

    魏爽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哈尔滨和瑷珲等商埠开放并设关榷税后,黑龙江地区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开埠设关对近代黑龙江地区社会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变革的因素通过商埠和海关的窗口作用于社会各层面,完成了近代化由沿海向内陆的演进;另一方面,俄、日等列强通过控制和劫夺黑龙江地区海关进行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并进一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商埠海关黑龙江近代化经济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