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朱光

季刊

1004-6011

editor@bucea.edu.cn

010-88378011

100044

北京西城区展览路一号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本刊是在北京市科委领导下,由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主办的,主要刊登有关建筑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学术性刊物,以发表本院教师的科技论文为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发扬学术民主,促进科学研究,推动本院教学与科研工作,扩大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京昌平区白羊城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春青陈睿姜宇涵刘山石...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形态是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聚落形成与演变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军事防御和皇家园寝聚落,北京昌平区流村镇白羊城村具有独特的聚落空间形态,但学界还没有相关的专题研究,这不利于科学认知以该村为代表的北京传统聚落的价值与特色.因此,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运用历史学、人文地理学、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对该村的历史沿革和空间形态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在历史发展中聚落空间形态受到深层的地形环境、防御需求、堪舆选址、园寝营建等多样因素持续影响,呈现出动态演变的特征.基于此还对该村进行了价值评估,提出了未来保护发展建议,希望对同类聚落的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有所助益.

    防御聚落空间形态王爷园寝白羊城村传统聚落

    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多方参与激励路径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

    荣玥芳王祎贾梦圆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方式是当前首都文物腾退与利用工作的重点,但实践表明,社会参与效果仍不佳,文物也难以发挥其公共属性.以先行开展试点项目的北京市西城区为例,梳理了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政策与实践特点,分析了当前难点并以国内外成熟经验为借鉴;最后提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多方参与激励路径,包括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营模式、资金管理制度、财政激励和弹性保障政策,以期为首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多方参与激励路径

    明长城青砖强度及超声回弹测强曲线回归分析

    杜红凯杨富雄于佳鑫汤羽扬...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著名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明长城占中国长城总长度的41%.青砖作为明长城重要建筑材料,其强度直接关系到长城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也是修缮过程中重复利用的重要依据.由于长城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不宜采用破损的测试方法,应以无损检测方法为主.在北京延庆大庄科段倒塌的长城中,随机选取27块青砖,对其进行回弹、超声及抗压测试.通过回弹值和抗压强度回归拟合了线性、幂和指数函数3种形式的测强曲线,对比分析了决定系数、平均相对误差以及均方相对误差,结果表明指数函数的测强曲线最优.通过回弹值、超声值和抗压强度回归拟合了幂函数形式的综合测强曲线,对比分析表明该曲线优于回弹测强曲线.

    明长城青砖回弹超声测强曲线

    共生理念下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首钢高线公园为例

    李勤彭绍民都晗王锦烨...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空间转型的重要资源,具有历史、社会、经济、科技和审美等多元价值.通过保护和更新工业遗产,可以提高城市更新的效能,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实现"双碳"目标.通过研究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公共空间中的现状问题,以共生理念为指导,从功能、文化、美学3个维度,提出了协调新旧功能要素、衔接新旧文化要素和融合新旧美学要素的工业遗产型文创园的公共空间设计新思路.最后,结合首钢高线公园的设计手法,为当下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公共空间的设计提出新的路径指引与方法支持.

    共生理念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公共空间高线公园

    基于多源数据的街道空间品质测度研究——以芜湖市中心城区为例

    宣蔚汪婷婷郑杰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与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城市结构发生剧变,由街道构成的传统城镇空间形态被打破.而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品质的研究对城市在打造魅力街道、传统特色保留以及时代新元素的融入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发现:芜湖市中心城区街道综合空间品质整体上,呈现出中心放射状的整体结构,城市空间品质测度结构及城市建设强度的重心数值也呈现出南高北低、内高外低的指状分布特征;芜湖市中心城区5种类型的街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为分散的特征,不同类型的街道聚类伴随区位的迁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交通导向型街道趋向于城市干道及快速路,但由于城市的各类服务型业态难以覆盖而导致街道服务性不足,生活导向型街道多数位于城市核心建设区,需要加强街道绿化和空间开敞度方面的建设.

    街道空间品质多源数据空间分布特征语义分割模型

    北京城中轴线保护区胡同有机更新探索——以国旺胡同适老化改造为例

    赵英龙王睿琳杨琳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风貌,现在仍然存在着如公共空间较少、道路出行不便、基础设施老旧等问题,成为制约人们出行和高品质生活的因素.以国旺胡同适老化改造为例,从改善胡同交通、提高公共空间品质、恢复街巷记忆点等措施入手进行公共空间与住宅的更新改造.尝试探索该地区胡同改造与绿色建筑升级相结合的更新策略,以期对未来的改造模式提供借鉴与支持.

    北京中轴线胡同适老化有机更新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研学中心的设计策略研究——以灵水村文化研学中心为例

    胡冬俐熊俊杰王韬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及研学旅游政策的推动,促使乡村研学旅游迅速崛起.乡村研学旅游不仅有助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还对城乡经济互动和文化交流产生积极影响,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文化研学中心应运而生.以北京灵水村文化研学中心为案例,立足于分析灵水村的文化资源,从风貌协调、功能更新、新材料融入3个方面出发,探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研学中心的设计方法.

    文旅融合传统村落文化研学中心灵水村

    非预应力索在筒壳网架加固设计中的应用

    李宇彪王孟鸿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项目中的筒壳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网架结构辅助设计软件STADS对其使用索构件进行加固设计应用研究.首先,考虑该结构已经建成,主要体现在承载力不足,故采用直接分析法对结构进行垮塌性能分析,得到超应力杆件数、强度不足数、受拉/受压长细比不足数和稳定不足数等.研究表明,对于该种结构,加固需要在不停产、对原结构影响最小的前提下进行,并且不允许内部焊接;考虑施加非预应力索较为经济,而非预应力索构件在某一荷载组合状态下会松弛,因此,非预应力索则必须考虑多种荷载组合状态下的松弛失效问题.通过施加非预应力索可以有效降低超应力杆件数,可以为该类结构在加固设计方面提供参考.

    筒壳结构直接垮塌分析松弛失效加固设计

    基于姿态引导注意力机制的跨域行人重识别

    张德樊昊铭杨伟平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监督学习的行人重识别需要大量有标注数据的支持,模型可扩展性差.在实际应用中,更关注如何提高无标注数据的目标域行人重识别准确度的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姿态引导注意力机制的跨域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使用源域的标注数据训练一个行人姿态引导的注意力模块,作为遮挡预测器区分图像中的行人有效区域和被遮挡区域.然后,在无标注的目标域数据集训练过程中融入该预测器,屏蔽因遮挡产生的干扰信息,并计算行人特征亲和度矩阵,为无标注数据生成软标记,更新和优化目标域的训练网络.在3个大规模公共数据集Market-1501、DukeMTMC-reID和MSMT17上分别进行了跨域试验,结果表明,在首位命中率(Rank-1)和平均精确度2个评价指标上,所提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均有明显提升.

    行人重识别姿态引导注意力机制无监督学习

    不同桥墩布置形式下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桥地震响应研究

    王泓煜焦驰宇阮良奉乔宏...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适应现代交通的发展需要,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桥得到广泛应用.而由于曲线桥的几何非规则性,其地震响应相较其余桥型更为强烈和复杂,如何在设计时尽可能减小曲线桥震害值得深入研究.以某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分别建立不同桥墩墩高布置形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探究了等高型、渐变型、凹岛型以及凸岛型等布置形式下各个桥墩的内力响应与位移响应,并为曲线桥的抗震设计提出建议.通过对比与分析表明: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桥在抗震设计中应优选等高型布置形式,尽量避开渐变型,且在实际工程中需注意对固定墩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

    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梁桥桥墩布置形式地震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