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Ripley L函数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幼树的空间格局分析

    许芳泽孙海龙史景宁贺丹妮...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林下幼树的生长和分布通常决定着森林未来林分的结构组成和生长动态,探究优势树种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森林演替动态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 1 hm2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样地内的 5个优势树种(臭冷杉、鱼鳞云杉、红松、紫椴和五角槭)幼树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一元Ripley L和二元Ripley L函数对 5种幼树的种间空间关联性以及幼树与中树、成树间的种内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样地内共调查到幼树 471株,数量上表现为臭冷杉(357)>鱼鳞云杉(47)>紫椴(23)>五角槭(12)>红松(14),臭冷杉占据绝对优势。(2)臭冷杉、鱼鳞云杉和紫椴幼树的空间格局在 0~50 m范围内,随尺度增加表现为聚集-均匀-随机的分布模式;五角槭以聚集分布为主,仅在 23~28 m尺度上呈随机分布;红松在 14~21m、31~36 m及 39~50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其余尺度上均呈随机状态分布。(3)幼树种间关系在中小尺度(0~36 m)上以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为主,在大尺度(36~50 m)以不相关为主,仅臭冷杉幼树在 42~50 m上与其余树种呈显著空间负相关,表明 5 种幼树间保持着良好的共存的关系。(4)种内空间关联性在 0~50 m尺度上以正相关为主,仅臭冷杉幼树与成树在 42~50 m较大尺度上存在显著空间负相关,表明种内促进作用明显。[结论]在水平结构上,影响该林分幼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的主要因素是种子的扩散限制及环境异质性,幼树在小尺度上以聚集分布为主;在垂直结构上,主林层对幼树具有明显的"庇护效应",5种幼树种内、种间均存在着良好的互利共生的关系。因此,在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次生林的恢复中,建议根据林分经营需要,在 0~36 m的小尺度上进行以上幼树的聚集性补植补种,聚集程度为臭冷杉>云杉>红松,以提高幼树的存活率,促进其天然更新。

    混交林幼树RipleyL函数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关联性

    不同经营世代刺槐人工林多功能经营的密度管理图研建

    杨扬彭祚登刘伟韬王鑫喆...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刺槐人工林多功能林分密度管理图,以实现对不同培育目的刺槐林的科学合理经营,为森林经营过程中的产量预测和抚育管理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南省洛宁县国有吕村林场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经营世代的刺槐林,设置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对胸径 2cm以上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测量指标包括胸径、树高、株数等,并测定刺槐一代林和二代林固定样地的土壤最大持水量,同时计算刺槐林分的碳储量。[结果]研究拟合了刺槐的最优树高生长曲线,建立了由等树高线、等直径线、等疏密度线、最大密度线以及自然稀疏线组成的林分密度管理图,最终得到了林分生产力、固碳和水源涵养能力的密度管理图。[结论]结合刺槐树高生长曲线,阐述了刺槐林分密度管理图在产量预估、资源清查和疏伐作业设计方面的应用方法。根据可靠性验证结果,本研究得出的模型适用于豫西丘陵区的刺槐人工林。

    刺槐人工林豫西丘陵多功能森林经营密度管理图

    晋西黄土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和立地对细根特征的影响

    卫朝阳张建军赖宗锐胡亚伟...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林分密度、坡度和坡向条件下油松人工林细根(≤2 mm)生物量和细根形态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晋西黄土区植被管理和生态建设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林分密度M1(<2000株/hm2)、M2(2 000~3 000 株/hm2)、M3(3 000~4 000 株/hm2)、M4(4 000~5 000 株/hm2)、M5(>5 000 株/hm2),不同坡度(≤20°、20°~30°、30°~40°)和坡向(阴坡和阳坡)的样地,采用根钻法分层获取 0~100 cm土层中的细根,对细根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组织密度、比根长和比表面积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0~10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呈单峰变化趋势(M4密度条件下达到最大值 606。19 g/m3),不同坡度和坡向条件下细根生物量密度及其垂直分布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细根生物量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显著递减趋势(P<0。05),主要集中在 0~20 cm土层中,占比 38%以上。(2)随着林分密度增加,0~100 cm土层的细根根长密度呈单峰变化趋势(M4 密度下达到最高值 3 639。73 m/m2),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M4 密度下达到最低值:比根长 601 cm/g,比表面积 101。09 cm2/g)。坡度和坡向对细根形态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均不显著。垂直方向上,各林分密度 0~40 cm土层的细根根长密度占比均在 60%以上。在 0~20 cm土层,比根长和比表面积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林分密度和土层深度对细根生物量密度和细根形态有显著影响。细根生物量密度和根长密度与林分密度、土壤全碳、全氮以及有机碳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深度和C∶N显著负相关。比根长、比表面积与林分密度和土壤有机碳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深度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林分密度是油松人工林细根特征的关键调控因子,可通过林分管理措施来调整人工林林分密度以及细根生存策略,以此提高油松人工林应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为半干旱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持。

    油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细根形态特征垂直分布影响因素

    林分密度对北京石质山地侧柏人工林碳氮磷化学计量和养分再吸收的影响

    姜俊陈长启陈贝贝王浩...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北京石质山地不同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养分再吸收与林分密度的关系,旨在揭示林分密度变化下侧柏人工林主要养分相互作用与制约规律,为侧柏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鲜叶、凋落叶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再吸收规律。[结果](1)林分密度对土壤-鲜叶-凋落叶C、N、P化学计量影响不同,鲜叶N、P和N:P以及凋落叶P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鲜叶C∶N和C∶P总体呈升高趋势。凋落叶C∶N和C∶P随着密度的增大呈升高。(2)土壤的N和P含量随密度先升后降;林分密度和土壤因素的交互作用仅对鲜叶N和凋落叶P有显著影响;(3)不同林分密度的侧柏林N再吸收率明显低于P再吸收率,N再吸收率为 18。03%~32。15%,P再吸收率为 58。87%~60。13%。[结论]合理的林分密度能缓解侧柏人工林养分限制以及提高N、P重吸收能力。未来应注重林分密度调整、增加阔叶树种比例、实施抚育剩余物处理等措施以改善侧柏人工林养分限制状况。

    林分密度养分再吸收率化学计量比侧柏

    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的积累和转化

    崔宇鸿叶绍明卢志锋燕羽...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土壤中有机碳组分的积累与转化特征,以期揭示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和转化过程的影响,进而为提高桉树生产力和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博白县博白林场第 1、2、3 代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将收集的 0~40 cm土壤分为>2 mm、1~2 mm、0。25~1 mm和<0。25 mm粒径的团聚体以评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并测量不同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包括活性有机碳、缓性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利用冗余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和转化的关键因素。[结果](1)连栽显著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各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和储量。(2)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含量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加而下降,而储量的分布规律则相反。(3)冗余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证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因素,连栽抑制了惰性有机碳向活性有机碳的转化,导致土壤有机碳总体有效性下降。[结论]连栽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稳定性,进而调控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和转化。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转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调控机制。

    桉树连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碳组分转化

    基于BLUP-GGE双标图的白桦子代多地点速生性及稳定性分析

    文浩雨张杰李慧玉高彩球...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白桦子代多地点试验,分析其速生性和稳定性,筛选出优良家系,为种子园的改建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 3个试验点的 8年生白桦半同胞家系子代试验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树高、胸径、材积、通直度、保存率性状,采用R语言中的ASReml-R4。0软件包,拟合具有异质方差的混合线性模型,通过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获得不同试验点各家系的综合育种值,并结合GGE双标图对各参试点和家系进行综合评价及选择。[结果](1)以地点为固定效应的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中,白桦半同胞家系子代的 5 个性状在地点间、家系间、以及地点×家系的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Z ratio>1。5)。(2)基于各家系综合育种值的GGE双标图显示,尚志试验点的区分度和代表性均最优,庆安和尚志试验点的相关性最强,永吉与尚志试验点几乎不相关、与庆安试验点负相关。(3)16 号和 15 号白桦家系的速生性最优,4号和 32号白桦家系的稳定性最强。基于各家系速生性和稳定性的综合性状排序,按 20%的入选率共选出 16号、40号、15号和 38号 4个优良家系。[结论]白桦半同胞家系在不同试验地点的生长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同一试验地点内不同家系之间的生长表现也存在差异。基因型(家系)与环境(地点)的交互作用对白桦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依据各家系速生性及稳定性综合性状,选出16号、40 号、15 号和38 号为白桦半同胞优良家系。

    白桦线性混合模型育种值GGE双标图优良家系选择

    利用系统作图解析藏川杨邻株互作遗传调控机理

    丁孟东危学达王玉祝绪礼...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植株之间的互作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邻株互作这一最小的种内互作单元水平上,研究植物间相互作用的遗传调控机制。[方法]以不同系号的藏川杨自然群体作为研究材料,两两随机配对扦插于花盆中,调查其生长季的株高动态表型;结合本群体SNP标记数据,基于系统作图进行藏川杨的全基因组基因定位工作,定位显著QTL;利用GO富集分析和构建常微分互作网络,分析候选基因的功能。[结果](1)共定位到 92 个显著位点,可注释到31个候选基因。(2)GO富集分析中,生物学过程包括生长素信号通路和脱落酸信号通路等,分子功能包括内肽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等,细胞组分包括呼吸链和细胞色素等。(3)在 31 个候选基因中,第 5、8、10、12、21 号基因是直接效应网络的枢纽基因,第 5、8、10、13号基因是间接效应网络的枢纽基因,第 5、8、13 号基因是上位互作网络的枢纽基因,其中 5、10、13基因参与植物免疫反应和响应环境胁迫。[结论]对于藏川杨间的种内邻株互作,系统作图可筛选互作相关的遗传位点,构建遗传调控网络并挖掘枢纽基因,可为解析木本植物互作的遗传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系统作图邻株互作调控网络QTL藏川杨

    '京枣39'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构建

    冯雪晶马灵杨爽薄文浩...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京枣 39'愈伤组织为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建立枣树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优化阳性植株鉴定方法。[方法]本研究以'京枣 39'愈伤组织为转化材料,利用含有报告基因eYGFPuv的改造载体,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方法转化,探究预培养时间、农杆菌菌液浓度、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浓度、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建立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并优化阳性植株鉴定方法。[结果](1)卡那霉素对愈伤组织的最小致死质量浓度为 30 mg/L。(2)遗传转化最佳处理条件为预培养时间为 4d,菌液OD600 为 0。6,侵染时间 20 min,乙酰丁香酮浓度 100 μmol/L,共培养时间为 4d;(3)阳性愈伤组织在 365 nm紫外光下呈现明亮的荧光绿色,平均转化率达 21。2%。[结论]经对比试验,成功建立了'京枣39'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为加速枣遗传转化提供了新的方法。

    '京枣39'愈伤组织遗传转化eYGFPuv

    沙盖黄土坡面产流产沙对坡长和覆沙厚度的响应

    王庆妮曹晓娟刘颖张风宝...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沙盖黄土坡面是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多动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特殊地貌单元,存在特殊侵蚀方式。研究该类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对坡长和覆沙厚度的响应,可为该区内水土流失预防预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室内模拟降雨试验,以未覆沙黄土坡面为对照,定量分析坡长(1 和 3m)和覆沙厚度(2、5 和 10 cm)对坡面产流产沙变化的影响。[结果](1)覆沙较未覆沙黄土坡面初始产流时间延长 3~30。72 倍,平均产流速率降低 25%~84%,平均产沙速率增大3。03~15。91倍,含沙量增加 3。38~18。07倍,且都随覆沙厚度增加而加强。(2)1 m坡长 10 cm覆沙对产流速率减少作用强烈,3 m坡长平均产流速率在不同覆沙厚度下变化较小;不管是否覆沙,3 m坡长平均产沙速率和含沙量明显高于1m坡长。(3)降雨过程中,坡长和覆沙厚度的增加能够协同增强产流产沙过程的变异性,1 m坡长未覆沙坡面瞬时产流速率高于覆沙,3 m坡长较厚覆沙坡面产流产沙陡增陡降,有明显峰值,瞬时径流系数出现大于 1 的现象。(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坡长对产流速率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 0。65),覆沙厚度对产沙速率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 0。71),坡长通过产流以间接正效应(路径系数为 0。40)影响产沙。[结论]坡长增加了坡面产流产沙率,覆沙厚度减少了产流率,增加了产沙率。坡长和覆沙厚度协同增强了产流产沙过程的变异性,使得降雨过程中产流产沙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产流产沙坡长覆沙厚度含沙量

    美国白蛾RyR对氯虫苯甲酰胺胁迫响应及分子对接分析

    张承志范程程孙丽丽曹传旺...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美国白蛾鱼尼丁受体(RyR)如何参与氯虫苯甲酰胺对美国白蛾的毒杀作用,并探究RyR与氯虫苯甲酰胺的分子对接模式,以期揭示美国白蛾RyR基因响应氯虫苯甲酰胺胁迫的分子机制。[方法]克隆获得美国白蛾RyR基因的完整cDNA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RyR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以及在亚致死质量浓度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下美国白蛾RyR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RNAi技术沉默美国白蛾RyR基因,进而测定沉默体在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下的存活率,探讨美国白蛾RyR基因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调控作用。利用Discovery Studio 2019 Client软件对氯虫苯甲酰胺与RyR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并通过结合能和可视化分析对接情况。[结果](1)氯虫苯甲酰胺对美国白蛾 3 龄幼虫 72h的致死中质量浓度(LC50)和亚致死质量浓度(LC30)分别为 21。40、11。13 μg/L,显示出较高的生物活性。(2)在氯虫苯甲酰胺LC30 质量浓度(11。13 μg/L)处理下,美国白蛾 3 龄幼虫Ry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处理48和72h分别为对照组的2。6倍和1。5 倍。(3)HcRyR基因沉默体在氯虫苯甲酰胺LC30 胁迫下72h时存活率为 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46。66%,表明沉默RyR基因显著降低了美国白蛾 3 龄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4)分子对接结果表明RyR与氯虫苯甲酰胺的结合能为-31。35 kJ/mol,两者间存在氢键与范德华力使其稳定结合。[结论]明确美国白蛾RyR基因对氯虫苯甲酰胺胁迫响应分子机制,为进一步认识美国白蛾RyR结构,并为靶向杀虫剂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美国白蛾鱼尼丁受体氯虫苯甲酰胺基因表达RNAi分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