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层次土壤CO2浓度及温湿度响应

    曹丽花刘合满杨红连玉珍...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土壤CO2浓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呼吸CO2排放变异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东南部典型森林生态区色季拉山(鲁朗段)为研究区,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原位监测不同层次(5、10、20、40和60 cm)土壤CO2浓度,分析不同层次土壤CO2浓度分布特征及对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结果](1)各层次土壤CO2浓度日均值表现为40 cm>60 cm>20 cm>10 cm>5 cm,平均值分别为5094、4965、4613、4119和3925μmol/mol,且各层次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2)在日变化尺度上,5和10 cm层次土壤CO2浓度具有相反的变化特征,分别呈现"V"字型和"单峰型"特征,5 cm土壤CO2浓度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2:00-23:00和12:00-13:00之间,10 cm层次分别出现在16:00-17:00和00:00-01:00之间,其他各层CO2浓度日变化特征不明显.(3)不同层次土壤CO2浓度对温度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而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曲线,其中表层5和10 cm呈现近似"椭圆"的响应曲线;(4)表层(5和10 cm)土壤CO2浓度主要受含水量的显著影响,而下层(40和60 cm)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结论]温度和含水量对不同层次土壤CO2浓度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并最终影响土体CO2的传输和动态.

    色季拉山森林土壤土壤CO2浓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

    几种林场总体森林蓄积量密度均值估计方法的比较评价

    丁相元陈尔学赵磊刘清旺...
    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林场或县森林资源总体为调查对象,及时、准确地调查监测总体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对上级(如市、省)部门开展森林资源宏观管理、生态保护价值评价、森林碳储量计量、领导干部任期绩效考核等工作都有重要支撑作用.将卫星、无人机等多源遥感数据作为辅助数据,采用较少抽样调查样地数据,实现总体参数有效估测的新方法,已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目前,国内尚无多种现有估计方法的比较评价研究.为了促进新一代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业务中的应用,提高我国森林资源天空地一体化调查监测技术水平,亟需对现有林场或县总体参数估测方法进行比较评价研究.[方法]以内蒙古旺业甸实验林场主要人工林树种为总体,基于2019年在林场获取的无人机激光雷达(LiDAR)抽样数据、Sentinel-2A多光谱数据(全覆盖)和少量样地数据,针对样地(p)、样地—卫星(ps)、样地—抽样无人机LiDAR(pl)以及样地—抽样无人机LiDAR-卫星(pls)4种模式,利用适合这4种模式的概率抽样法(DB)、模型辅助法(MA)、模型法(MD)和混合法(HY)4类共5种估测方法(DBp、MDps、MAps、HYpl以及MDpls)对总体森林蓄积量密度均值(MSVD)进行估计与对比分析.[结果](1)DBp、MDps、MAps、HYpl、MDpls 5种方法估测的MSVD分别为212.54、202.09、202.38、210.07以及208.96 m3/hm2,精度分别为90.44%、91.54%、91.69%、96.35%和96.45%,方差依次减小.(2)其他4种方法相对于MDpls方法的估计效率(RE)均大于1(REDBp,MDpls=5.39,REMDps,MDpls=3.82,REMAps,MDpls=3.69,REHYpl,MDpls=1.07);HYpl相对于MDpls的RE略大于1,但几倍于其他3种方法(REDBp,HYpl=5.02,REMAps,HYpl=3.43,REMDps,HYpl=3.56).(3)包含LiDAR数据的HYpl与MDpls方法相对于包含Sentinel-2A数据的MDps与MAps方法均为正效率(REMAps,HYpl=3.43,REMDps,HYpl=3.56,REMDps,MDpls=3.82,REMAps,MDpls=3.69);MDps与MAps方法之间的RE接近1,但MAps的效率微高于MDps(REMDps,MAps=1.04).[结论]和只利用样地数据的估计方法相比,将遥感数据作为辅助变量建立估测模型,无论是采用对蓄积量不够敏感的林场全覆盖Sentinel-2A多光谱遥感数据,还是采用对蓄积量很敏感的抽样式获取的LiDAR数据,都可有效提高林场总体MSVD的估测精度.涉及遥感数据应用的4种方法,估计精度最高的为MDpls,其次为HYpl,这2种方法都包含了LiDAR遥感抽样观测数据的应用,都是适应于林场总体MSVD估计的年度监测方法.可实现天空地3种观测数据协同应用的MDpls估测精度和相对效率最高,可作为林场森林蓄积量年度监测的首选方法.

    森林资源调查林场/县多源数据总体蓄积量密度均值

    不同波长极化SAR数据水云模型森林生物量反演对比分析

    姬永杰徐昆鹏张王菲史建敏...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水云模型(WCM)是一种采用SAR数据反演森林地上生物量(AGB)应用较为广泛的半经验模型,探索将不同波长、极化方式、极化信息等引入WCM,以期为提高森林AGB反演精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X、C、L、P波段多频极化SAR数据为数据源,首先将各波长各极化后向散射系数用于WCM进行森林AGB反演,对比其反演精度;接着采用极化分解分量构建地体散射比参数,并将其引入WCM发展为极化水云模型(PolWCM),同时对比分析其在X、C、L、P波段森林AGB的反演结果.[结果](1)在X、C、L、P 4个波段中,除X波段外,将HV极化后向散射系数代入WCM进行森林AGB反演,精度均高于基于其他极化通道后向散射系数的反演结果;且长波长(L和P)的反演精度高于短波长(X和C)的反演精度.在L波段,将HV极化后向散射系数代入WCM进行森林AGB反演,R2和RMSE分别为0.46和18.00 t/hm2;P波段HV极化反演结果的R2和RMSE分别为0.43和21.18 t/hm2.(2)将极化信息以地体散射比的形式引入WCM,PolWCM模型在X、C、L、P各个波段均可提高反演精度,反演结果的RMSE值分别为24.90、24.71、17.70和18.08 t/hm2.[结论]采用WCM进行森林AGB反演具有极化、波长依赖性,其中将L波段HV极化后向散射系数代入WCM进行森林AGB反演时精度最优;将极化信息以地体散射比的方式引入WCM,发展PolWCM,可以明显提高森林AGB的反演精度.

    X、C、L、P波段SAR数据森林地上生物量极化地体散射比

    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对昼夜不对称增温及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

    张峰源苏远航刘滨辉
    3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东北地区森林面积广袤,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本文旨在研究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以期为东北地区林业建设与保护提供科学数据与指导.[方法]基于2000-2019年SPOT Vegetation NDVI数据、植被类型空间分布数据以及逐月降水、气温数据,应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的时空演变规律,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1)近20年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0.035,其中混交林增加趋势最大,每10年增加0.037,阔叶林最小.东北森林以改善为主,占总面积55.59%,另有43.84%的森林保持基本不变,仅有0.57%的区域森林属于退化状态.(2)从整个生长季来看,NDVI受最低气温和降水影响显著,与最高气温关系不密切,同时生长季最低气温和降水呈明显增加趋势,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增加;不同林型对气候响应不完全相同:3种森林类型中,针叶林生长主要受最低气温影响,阔叶林生长由降水和最低气温共同控制,混交林生长对降水最为敏感.(3)从逐月特征来看,生长季前期(4-5月)NDVI主要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共同影响,旺盛生长期(6-8月)对降水敏感性较高,生长季末期(9-10月)受最低气温和降水共同控制;NDVI对降水、温度敏感性均呈现明显的时滞性特征.(4)利用Hurst指数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显示东北森林将由改善转为退化,有71.94%的森林将面临退化风险,尤其是中部和北部气候变化剧烈区域.[结论]白天和夜晚升温的不对称性和NDVI对最高、最低气温差异性响应特征,导致白天和夜晚温度对东北森林NDVI近20年变化具有不对称影响;2000-2019年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呈增加趋势,但未来面临退化风险.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NDVI气候变化东北森林

    欧美杨107幼树叶片和细根的功能性状对臭氧剂量的响应

    李品侯霄帆殷荣宾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杨树的叶和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如氮、磷等)循环中起核心作用,但目前细根对臭氧(O3)胁迫响应的研究还较缺乏,尚不清楚叶和细根对O3胁迫的响应差异.本研究旨在阐明叶片和细根这2个快速分解器官对O3剂量的响应差异,为从植物地上-地下反馈角度理解杨树对O3污染的响应机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开顶室气室装置设置5个O3浓度水平,研究杨树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指标对O3剂量的响应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叶片单宁和细根磷含量表现出显著的兴奋效应,即毒性阈值之前为应激正效应,毒性阈值之后为抑制负效应.叶片饱和光合速率、细根生物量以及叶片和细根可溶性糖含量出现毒性阈值,但未观察到显著兴奋效应.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叶、茎、粗根和总根生物量对O3剂量呈现线性胁迫下降响应.碳、氮、可溶性糖、木质素含量以及木质素:氮内稳性较强,沿O3浓度梯度在叶片和细根中的分配未发生变化.磷、淀粉和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随O3浓度升高分配到细根的比例增加;单宁表现为分配到叶片的比例先增加,当O3剂量达到37.25μmol/mol·h时,分配到细根的比例增加.[结论]杨树叶片和细根的功能性状对O3剂量存在响应差异.O3胁迫增加了杨树细根中P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储存比例,这可能是植物抵御O3胁迫的一种应对策略.

    臭氧胁迫杨树107细根叶片功能性状剂量响应

    毛白杨微核心种质构建方法的探讨

    毛秀红闫少波葛磊王丽...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构建微核心种质的方法,旨在为精准选择毛白杨杂交亲本或研究材料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物种构建微核心种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对272份毛白杨样本进行分子基因型检测,计算每个样本对总体遗传多样性的贡献值,从大到小全部排序,计算新排序的前25%、20%、15%、10%、5%、2.5%、2%和1.5%共8个取样比例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平均多态信息指数(PIC)值等,分析微核心种质的代表性,通过与前面的取样比例以及原始种质的相应参数进行比较,确定合适的微核心种质取样比例.利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验证.根据所有引物的峰值,构建每份微核心种质的指纹图谱.基于指纹图谱的差异,分析挖掘特异等位基因.[结果](1)当取样比例由25%逐渐降为2%时,Ne、He和PIC这3个重要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逐渐达到最大值,而I在取样比例为10%时达到最大值.(2)当取样比例为2%时,Ne、I、He和PIC值分别是3.513、1.254、0.643和0.597,均大于272份原始种质的相应值2.075、0.825、0.432和0.364,表明构建的微核心种质有效去除了遗传冗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t检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微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无显著差异,具有可靠的代表性,可以作为微核心种质.(4)不论10%、5%还是2%取样比例,杂交种质所占比例均大于50%.(5)218号样品在11号位点拥有特异等位基因,261号样品在16号位点拥有特异等位基因,263号样品在7号位点拥有特异等位基因.[结论]毛白杨微核心种质最为科学、可信、简约和高效的取样比例为2% ~10%,其中最精准的取样比例为2%.如果种质资源数目较大,可以根据遗传多样性适当降低取样比例;如果基数较小,可以适当升高.建议以后构建核心种质或者微核心种质时,不要先人为进行分组,而是先根据每个样品对总体遗传多样性的贡献从大到小排序.本研究从分子水平证明杂交种质在种质资源保存和林木遗传育种中占有重要地位,将为其他物种微核心种质构建提供参考.

    毛白杨SSR分子标记微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指纹图谱特异等位基因

    '京枣39'离体叶片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高艺薄文浩李颖岳曹明...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京枣39'是一种优质的枣鲜食新品种,目前尚无有效的离体再生体系,影响了自根苗的培育和苗木纯度.为了解决枣遗传转化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探究了枣叶片再生的不同影响因素,以期建立高效的叶片再生体系.[方法]以'京枣39'组培苗叶片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接种方式、基本培养基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配比对离体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叶片正放的接种方式再生率远高于叶片反放,是'京枣39'叶片再生不定芽的最佳放置方式;基本培养基对'京枣39'叶片再生的影响要大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且最优培养基为1/2 MS,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为细胞分裂素6-BA,本研究确立的'京枣39'组培苗叶片再生的最优体系为1/2 MS+1 mg/L噻苯隆+0.5 mg/L 6-BA+0.2 mg/L NAA+30 g/L麦芽糖+6 g/L琼脂,再生率可达79.17%,平均每叶片再生不定芽能达到4.67个.进而初探并建立了'京枣39'组培苗的最佳扩繁体系为:MS+20 g/L麦芽糖+6 g/L琼脂+3 mg/L 6-BA+0.1 mg/L NAA,分枝率高达88%,平均分枝数达2.76枝;以及最适生根体系为:1/2MS+20 g/L蔗糖+8 g/L琼脂+1.5 mg/L IBA+0.3 mg/L NAA,生根率达90.91%,平均根长达4.08 cm.[结论]'京枣39'叶片再生效率受外界影响因素很大,尤其是基本培养基种类和接种方式,且每个因素都不是独立起作用的.本研究为之后以'京枣39'叶片为转基因材料进行枣相关基因功能验证建立了完整的培育体系,同时为加快枣的相关研究进程奠定基础.

    '京枣39'叶片直接再生不定芽最优培养基

    日本落叶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酶学特性与抗逆性研究

    张萌姜文婷王雪纯蒋湘宁...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植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是酶促活性氧清除机制中的关键酶之一,对日本落叶松GPX开展酶学特性与抗逆性研究,可以补充和完善林木改良基因资源,也为探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抗逆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日本落叶松茎部组织为材料克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研究.诱导、纯化目的蛋白进行体外酶学活性测定,通过点斑试验、生长曲线试验验证GPX抗逆性.[结果]从日本落叶松茎中克隆得到了2个GPX基因,分别命名为LkGPX2、LkGPX3,二者都含有完整的特征保守基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LkGPXs和具有抗逆功能的PmGPX与PeGPX聚为一支.亚细胞定位显示,LkGPX2和LkGPX3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以硫氧还蛋白(Trx)为电子供体进行体外酶学活性测定,LkGPX2与LkGPX3对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氢叔丁醇(t-BHP)和有机氢过氧化物(Cum-OOH)都具有催化活性,LkGPX2对于3种底物的催化活性分别为(0.402±0.037)、(0.424±0.018)、(0.425±0.009)U/mg,LkGPX3对于3种底物的催化活性分别为(0.397±0.027)、(0.449±0.028)、(0.407±0.021)U/mg.大肠杆菌体外逆境处理试验表明,LkGPX2、LkGPX3能够提高大肠杆菌对模拟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耐受性.[结论]日本落叶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既能起到活性氧清除作用,同时具备一定应对非生物胁迫的能力.

    日本落叶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亚细胞定位酶学性质抗逆

    不同林火烈度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王烁韩大校王千雪丛日征...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对于评估森林是否需要经营至关重要,判断林木处于哪种分布状态(聚集分布、随机分布或者均匀分布)是制定合理的森林经营方案的前提.中重度林火会直接导致林木大量死亡,进而改变林分直径分布特征及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本文主要研究了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林火发生一年后,不同火烧烈度下兴安落叶松林的林分状态.[方法]通过比较林分直径分布、不同类别树木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分析林火对林木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火烧烈度高的区域,小径级林木存活数量少,小死树的聚集半径相对小.与未过火样地相比,发生火烧的区域,中活树均出现中等尺度的聚集.中度火烧样地内的中树和小树存在关联性,中死树与周围的小死树在4~8 m范围内呈正相关,中活树与周围的小死树在8~20 m范围内呈负相关.[结论]火烧烈度会影响树木的空间格局以及不同大小不同存活状态树木之间的关联性.针对不同火烧烈度下林木的聚集尺度选择适合的抚育措施对火后森林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可为兴安落叶松林的火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空间分布格局兴安落叶松火烈度O-ring统计

    乌兰布和沙漠沙蒿灌丛的潜在适宜区及其自然驱动力

    周火艳赵晓迪
    9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典型荒漠物种地理分布变化及驱动因素,可为恢复荒漠植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优势植物沙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及遥感影像识别的方法收集整理沙蒿灌丛的地理分布数据,结合29个环境变量数据,筛选得到最优物种分布模型.采用最优模型,基于NorESM1-M气候模式,预测了在两种排放情景下、不同时期乌兰布和沙漠沙蒿灌丛的潜在适宜区,分析得到其适宜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阈值范围;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沙蒿灌丛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并划分适宜分布区.[结果]沙蒿灌丛地理分布的决定因子为年均温,适宜区间为7.4~9.0℃,最适值为8.4℃.主要自然驱动因子是坡度及最湿润季节平均温度,温度因子相对于降雨量因子更为重要.在2050s RCP2.6排放模式下,沙蒿灌丛的质心将向西南方向迁移4.55 km,随着CO2排放强度增强,将转向北迁移1.21 km,到2070s,在RCP2.6排放模式下,沙蒿灌丛的质心将向东北方向迁移2.60 km,随着CO2排放强度增强,将继续向北迁移0.83 km.随着时间推移及气候变暖,沙蒿适宜生境不断破碎化且适宜生境面积逐渐缩减,更多的适宜生境退化为低适宜或不适宜生境.[结论]针对沙蒿适宜区将缩减的变化趋势,应密切关注乌兰布和沙漠气候变化对沙蒿灌丛分布区的影响,开展相应生态恢复研究.当前高、中适宜区应积极种植沙蒿,不适宜区应在经济技术可行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其他本土植被,或通过改善沙地质地等方式提高其适宜性.在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应加强生态监测,根据分布区变化情况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恢复荒漠植被、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发挥其生态功能的目的.

    乌兰布和沙漠最大熵模型沙蒿响应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