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花色木棉转录组功能注释与分析

    杨晓慧朱政财徐放王海华...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木棉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观赏植物,研究不同时期花蕾和花朵的花瓣基因表达差异,揭示花色变异的遗传调控机制,为建立花色定向育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木棉不同发育时期深红色花和黄色花的花瓣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HiSeqTM 4000开展转录组测序;分别采用DESeq2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进行差异表达基因鉴定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测序共获得75190个单基因,4772个单基因能被公共数据库注释;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基因主要富集在基本功能预测、信号转导机制和转录后修饰、蛋白折叠、分子伴侣等通路.共获得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10397个,显著富集在29个生物学通路,主要包括光合作用、代谢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等.其中,参与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有72个,参与类胡萝卜素、黄酮类生物合成通路和苯丙氨酸代谢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25个,这些通路和基因均与花青素的生物合成相关;另有4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甜菜碱的生物合成通路中.qRT-PCR数据验证了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结论](1)光合作用、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黄酮类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及能量代谢等通路相关基因可能参与花瓣的发育过程.(2)黄酮类生物合成通路相关基因在深红色花发育的花蕾中期与花朵期显著高表达,可能是花色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3)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通路的关键合成酶基因的部分家族成员在黄色花发育的花蕾期和花蕾中期显著高表达,可能是导致花色呈现黄色的主要原因.

    木棉花色转录组变异机制KEGG分析

    基于生长与木材性状的红松优良种源评价选择

    魏嘉彤陈思琪芦贤博张非凡...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红松种源评价选择,为红松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以黑龙江帽儿山实验林场的26个红松种源为材料,对其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地径、通直度、分枝角、冠幅、材积)和木材性状(木材密度、纤维长、纤维宽、含碳量以及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灰分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除木材密度、纤维长和纤维素、半纤维素、灰分质量分数外,其他性状的区组效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除木材密度外,其他性状的区组 × 种源互作效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2)各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2.53% ~33.47%;各性状的遗传力较高,变化范围为0.617~0.975.(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生长性状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而木材性状间以及生长性状与木材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较弱.(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0.16%,结合主成分分析中主成分Ⅰ和主成分Ⅱ结果,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对26个红松种源进行筛选,以8%的入选率,初步选择出2个生长性状优良的种源,各生长指标遗传增益范围为12.52% ~35.93%;初步选择出木材性状良好的2个优良种源,各木材性状遗传增益范围为−7.21% ~11.55%,其中木质素质量分数的遗传增益为−7.21%.[结论]本研究基于红松的生长和木材性状,评价选择出4个优良种源,可为红松的推广使用提供基础,研究方法可为红松及其他树种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红松种源生长性状木材性状遗传增益评价选择

    华北高唐地区4种常见树木叶片水力学和等水特性分析

    冉苒张祥雪伍敏贾黎明...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相同环境中不同树种采取的水分适应策略多样性,为适地适树造林提供参考.[方法]在山东省高唐地区选取分别在根系分布深度、材性和生长速度方面有着较大差异的4个典型适生树种,元宝枫、紫叶李、毛白杨和刺槐.比较了4个树种叶片的水力学特性和等水评价,其中水力学特性包括栓塞脆弱性参数,压力−容积(PV)曲线参数,水力结构和功能性状.[结果]结果表明,适应相同的环境的不同树种采取的水分适应策略差异较大,其中紫叶李和元宝枫的水分适应策略较为保守,而刺槐和毛白杨则采取了较为冒险的水分适应策略:浅根性散孔材速生树种紫叶李,其叶片栓塞抗性最强(栓塞脆弱性P50为−2.67 MPa),用水安全性非常高(水力安全边际HSM为1.57 MPa),水分适应策略较为保守;浅根性散孔材慢生树种元宝枫,其叶片偏向于等水调节(水力学面积为0.049 MPa2),可以在水分胁迫时更早的关闭气孔来维持叶片水势和膨压稳定,由于P50比较高而HSM比较低,表现出了低抗栓塞能力和低水力安全性,叶水势的调节范围较窄,但其高Huber值(Hv)显示其具有较高的抗旱性,采用了较为保守的水分适应策略;浅根性环孔材速生树种刺槐,其叶片偏向不等水调节方式,抗栓塞能力较强,叶水势调节范围较广,水分适应策略较为冒险;深根性散孔材速生树种毛白杨,栓塞抗性不强,用水安全系数接近极限(HSM为0.002 MPa),其叶片维持膨压能力最强(膨压损失点水势ψtlp为−3.36 MPa),确保其在缺水情况下从土壤深处获取水分,采取的水分适应策略较为冒险.[结论]综上所述,树木可以采用不同的水力学特性、等水特性、形态结构特征,应用不同的水分适应策略来适应相同的环境,这种水分适应策略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分适应策略水力学特性等水评价栓塞脆弱性压力−容积曲线

    保水剂用量对胡杨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和抗逆生理的影响

    刘辰宇马蕊罗文静韩路...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极端干旱区保水剂对荒漠植物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明确荒漠植物生长所需适宜保水剂用量,促进抗旱保墒造林技术在干旱荒漠区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方法]以胡杨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干旱试验研究5个聚天冬氨酸(PASP)保水剂用量(0、5、10、15、20 g/株)对胡杨幼苗生长、光合特性、生物量分配和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干旱胁迫条件下,根施PASP保水剂可提高胡杨幼苗根际土壤含水量并改善幼苗体内水分状况,增加幼苗株高、地径、新梢生长量、光合器官总量、侧根数量及生长速率,显著促进枝叶生长.(2)根施PASP有效拓宽胡杨幼苗光照生态幅,提高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光能、水分利用率,降低呼吸消耗,显著提升光合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3)根施PASP有效促进胡杨幼苗地上、地下部生物量积累,改变了生物量分配比例,降低了根冠比,显著提高幼苗生物量.(4)根施PASP显著增加胡杨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提升幼苗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5)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保水抗旱促生长效果依次为:10 g/株>15 g/株>20 g/株>5 g/株>CK.[结论]在干旱区节水抗旱造林实践中胡杨幼苗最适PASP用量为10 g/株,研究为极端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参考.

    胡杨聚天冬氨酸生理生化指标适宜用量

    基于大径材培育下杉木人工林间伐初始期的确定

    宋重升王有良张利荣郑鸣鸣...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杉木间伐初始期与立地之间的关系,为大径材培育的间伐初始期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福建峡阳23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的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研究目标树胸径连年生长量的变化规律,分析立地指数及不同株数梯度的目标树对杉木人工林首次间伐期的影响.[结果](1)地位指数明显影响林分中幼龄时期目标树的胸径生长速率及连年生长量,地位指数越高,林分早期生长速率越大.(2)当胸径连年生长量下降至1 cm以后,22地位指数目标树的胸径连年生长量反而小于18、20地位指数目标树的林分;随着林龄的增加,不同地位指数的目标树的胸径连年生长量趋于相等.(3)全林分(CK)时,18、20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首次间伐期应在第9年,22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应在第10年.(4)当选取不同梯度株数(T80、T60、T40)的目标树时,18、20地位指数的林分首次间伐初始时间选择在第13年,22地位指数的林分确定在第11年.[结论]地位指数越大,林分越早进入首次间伐期.基于大径材培育时,18、20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首次间伐期应控制在9~13年间,22地位指数的林分首次间伐时间应控制在10~11年间.实际间伐时间可根据经营林分集约程度、立地质量、经济、人力等条件的实际情况而定,但18、20地位指数的林分间伐时间不应迟于第13年,22地位指数的林分首次间伐时间不应迟于第11年.

    杉木人工林大径材首次间伐期连年生长量地位指数目标树

    八达岭林场油松林冠层可燃物特征及潜在火行为

    陈敏斯杜建华王薇于海晨...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冠层可燃物特征和树冠火发生条件,模拟潜在火行为特征,对于森林可燃物管理及树冠火有效防控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北京市八达岭林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破坏性取样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8株油松样木进行采伐,自第一活枝高始,以1 m为一个层次对油松林冠层由下而上进行划分,不足1 m的按照1 m层次划分,并按照冠层可燃物枝条径阶大小(针叶;大枝直径 ≥0.64 cm;小枝直径<0.64 cm)调查冠层总可燃物生物量,结合样地面积和油松林平均冠长,计算样地平均冠层可燃物负荷量(CFL)和冠层容积密度(CBD).基于林分因子,建立与林分结构参数(胸径、第一活枝高、冠长、树高、冠幅)的多元回归模型;根据冠层可燃物负荷量模型可估算样地平均冠层容积密度,结合研究区防火期内月平均最大风速和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在3种细小可燃物含水率条件下(6%、10%、14%),利用van Wagner和Cruz的树冠火蔓延模型,预测油松林树冠火的发生,利用Byram模型计算冠层潜在火行为特征(如火线强度和火焰高度).[结果](1)油松林平均冠层可燃物负荷量为4.54 t/hm2,冠层容积密度为0.21 kg/m3,可燃物负荷量分布呈现由下而上逐层递减的趋势.林冠底层(0~1 m)可燃物占冠层总可燃物比例最大,为54.03%,大枝在林冠底层分布比例较大且快速逐层递减,针叶在各层次均有较大比例分布.(2)基于林分因子建立的冠层可燃物负荷量非线性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其中胸径和第一活枝高与冠层可燃物负荷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在不破坏林木的情况下,根据林分易测因子可较好地估测油松林冠层可燃物负荷量.(3)在低燃烧条件下,除4月份外油松林发生间歇型树冠火的概率均低于0.5;在中度燃烧条件下,春季(3−5月份)风速较大,均存在发生连续型树冠火的可能;在极端干燥的高燃烧条件下,2−5月连续型树冠火的潜在火行为指标较高,4月份发生的连续型树冠火,表现出最高的潜在火行为指标,蔓延速度为46 m/min,火线强度为8062 kW/m,火焰高度为15 m.[结论]冠层可燃物是影响林火发生的重要因素,胸径和第一活枝高为冠层可燃物负荷量的主要影响因子.通过破坏性取样直接获得冠层可燃物实测数据,所构建的冠层可燃物负荷量估测模型具有较高精度.风速、冠层容积密度和细小可燃物含水率与树冠火的发生和蔓延关系密切,油松林春季存在的树冠火发生隐患较大,大风和极端干燥气候条件下易发生高强度树冠火,通过营林抚育措施(抚育间伐,修枝)可有效降低可燃物密度,增大活枝高,以降低树冠火发生概率及危害程度.

    油松冠层可燃物负荷量冠层容积密度树冠火火行为

    寒温带地区非生长季典型森林群落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

    张頔满秀玲刘思琪徐志鹏...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凋落物在非生长季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可为寒温带地区森林养分循环及森林生产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寒温带地区4种典型森林(白桦林、山杨林、兴安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埋袋法进行分解试验,分析秋季、冬季和春季冻融期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变化.[结果]秋季是非生长季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和养分释放最高的时期,4种林型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在17.50% ~30.60%之间,白桦林凋落物分解最快,兴安落叶松林分解最慢.冬季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在0.52% ~5.12%之间,春季冻融期在3.12% ~7.65%之间.非生长季白桦林分解最快,分解速率达1.37 g/(kg·d),兴安落叶松林最慢,为0.87 g/(kg·d).4种林型秋季凋落物中C、P、K元素均处于释放状态,且释放率在17.45% ~65.90%之间,其中白桦林C、P释放率最大,分别为28.14%、65.90%,山杨林K释放率最大为58.19%.冬季4种林型凋落物中C、P、K释放率大幅降低,N呈现累积状态,累积率在1.44% ~51.54%之间.春季冻融期间,凋落物养分释放率有所回升,但不同林型受土壤温湿度影响,波动性较大.[结论]寒温带4种林型在非生长季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在21.60% ~42.37%之间,除山杨林N整体上呈现累积状态外,其他林型凋落物C、N、P、K元素均表现为释放,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元素C、P、K释放均以秋季为主,而N释放则以春季为主.

    非生长季凋落物分解养分释放

    黄槽竹及其变种自然极端低温后的生理响应特征

    夏雯尹子旭官凤英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北京地区黄槽竹及其变种自然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特征并对抗寒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方法]以黄槽竹、金镶玉竹、黄秆京竹3个竹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自然极端低温后的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系统指标、内源激素特征,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黄槽竹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其他两个竹种.黄秆京竹丙二醛(MDA)含量最高,但抗氧化物酶(SOD、POD、CAT)活性低于其他两个竹种.黄秆京竹幼壮竹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竹种.金镶玉竹随着年龄的增大,其叶绿素含量、SOD、POD活性显著降低,渗透物质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黄秆京竹幼壮竹的3种渗透物质含量显著高于老竹,黄槽竹两个年龄阶段间抗氧化系统指标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3个竹种的ABA/GA3比值大小排序为:金镶玉竹、黄槽竹、黄秆京竹.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POD、CAT、SOD在竹种间差异显著(P<0.05),各指标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竹种是影响黄槽竹及其变种抗寒性的主要因子,竹种与竹龄的交互作用次之.基于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MDA含量在抗寒指标中所占的权重最大(35.44%),其次为POD、SOD活性.针对11个指标进行TOPSIS评价得出金镶玉竹抗寒能力最强.ABA/GA3的比值越大竹种抗寒性越强,表明激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相互关联并不孤立.

    黄槽竹极端低温生理生化指标熵权TOPSIS法

    基于邻体干扰模型的草花混播群落竞争模拟

    蒋亚蓉蒋世荣袁涛李嫣...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草花混播是城市中人工模拟草地群落景观的尝试.混播群落中物种的竞争影响着不同时期的景观效果,但目前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邻体干扰模型,为探索草花混播群落内的竞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以物种数不同的一年生混播组合为例,生长季每间隔半个月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多度、花期并测定地上部分生物量.(2)选取四个邻体干扰备选模型,在Matlab中计算和模拟群落竞争强度,模型拟合后获得最佳竞争模型,以此计算和分析群落内的竞争强度和模拟群落时序变化.[结果](1)拟合最佳的邻体干扰模型与基株、邻株的大小及距离有关,其拟合优度为0.7189.(2)草花混播的竞争压力约有90%来自于种间竞争,群落下层植物的竞争强度随着时间增强,且显著高于群落上层和中层的植物,以致于在群落下层的部分物种不能正常开花.(3)混播群落内的竞争强度在生长季均逐渐变大,物种多样性先增加后降低,播种种类数少的组合对应的总竞争强度及多样性较低,物种株高和蓬径较大.(4)在一定范围内,群落内物种多样性增加可降低竞争强度,当群落Patrick指数为8~10、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46、Shannon-Wiener指数为2.1、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82时,混播群落内的竞争强度最小,此时群落中层和下层物种的竞争强度为1:3,群落疏密有致,色彩丰富,并近似天然草地的多样性景观.[结论]邻体干扰模型可用于草花混播群落竞争计算和景观模拟,能达到较好的精度,并能预测混播群落空间分布及外貌.本研究首次从群落竞争的角度为草花混播的景观设计提供科学指导.

    草花混播植物群落竞争物种多样性模拟邻体干扰

    林麝饲养种群mtDNA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郭小兵黄志鑫张天祥丁建红...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林麝饲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及遗传结构,为指导种群遗传管理及其饲养种群种质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遴选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的片仔癀麝场和逢春麝场,汉中市留坝县的太子岭麝场,采用分子粪便学的方法,采集220份新鲜的粪便样品,成功获得112条mtDNA控制区序列,计算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结果]在3个林麝繁育基地共检测到96个变异位点,均为简约信息位点,突变形式为转换和颠换,未出现插入和缺失现象;共获得3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578和0.0395,单倍型多样性以片仔癀麝场最高,为0.9539,留坝群体最低,为0.8428;饲养种群间出现显著的遗传分化,其中,太子岭麝场和逢春麝场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1377)最高,而太子岭麝场和片仔癀麝场的FST(0.0772)最低.[结论]饲养林麝种群较之众多濒危有蹄类饲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但林麝饲养种群之间基因交流较少,建议实施基于非损伤取样的粪便mtDNA分析技术对群体内和群体间进行遗传管理,保护饲养林麝种群现有的遗传多样性.

    林麝mtDNA控制区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