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年生毛白杨细根生长、分布及形态特征对滴灌水氮耦合的响应

    贺曰林李广德席本野戴腾飞...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三倍体毛白杨作为华北平原重要的速生丰产树种之一,是我国木材战略储备的重要资源.滴灌水氮耦合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林培育,掌握该栽培技术下毛白杨幼林细根生长、分布及形态特征,明确影响细根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对精准水氮耦合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砂壤土立地条件下2年生毛白杨为研究对象,设置由-20 kPa(W20)、-33 kPa(W33)、-45 kPa(W45)3个灌溉水平和0(N0)、80 kg/(hm2·a)(N80)、150 kg/(hm2·a)(N150)、220 kg/(hm2·a)(N220)4个施氮水平组成的12个水氮耦合处理,并设置无灌溉施肥的对照处理,监测特定水氮耦合处理下(W20N220、W20N80、W20N0、W45N220、W45N0)幼林细根生长、分布及形态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对应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及土壤含水率与细根生长的关系.[结果](1)滴灌水氮耦合及土层深度对细根生长及形态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W20处理能显著促进0~20 cm土层细根生长(P<0.05),细根趋于浅土层分布,而在W45N0处理下,0~30 cm土层比根长显著提高(P<0.05).(2)垂直剖面内,W20处理细根呈"由表层至深层降低"的分布规律,W45处理细根在不同土层内分布较均匀;水平方向上,细根分布呈"靠近树体,随径向距离增加而降低"的分布规律,但W20N220和W45N0处理细根生物量在同一径向位点无显著差异.(3)有机质、铵态氮和硝态氮均与细根生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且相关性强弱的顺序为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结论]W20滴灌施肥处理能显著促进表土层细根生长,不同施氮量对细根性状无明显影响;三倍体毛白杨优先改变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土层的分配及部分形态特征,而非改变细根总生物量以适应水氮资源的异质性;滴灌水氮耦合措施实施的过程中,应采取少量多次的灌溉施肥方式对0~30 cm细根集中分布土层及时补充水氮资源,提高资源的吸收利用效率.

    水氮耦合细根生长细根形态细根分布土壤养分毛白杨

    不同土壤水势对毛白杨苗木生长节律和苗木质量的影响

    乔栋刘勇田书勇张锋...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苗圃育苗过程中不同土壤水势条件下毛白杨苗木的生长节律、形态及生理响应规律,为制定合理灌溉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毛白杨1年生苗为材料,设置3个土壤水势阈值(-20、-40、-60 kPa,即灌溉起始阈值),并以生产上常规灌溉作为对照(灌溉起始阈值<-80 kPa),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苗木生长模型并划分生长阶段,研究不同土壤水势下毛白杨苗木生长节律、苗高地径生长、生物量分配和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1)与常规灌溉(CK)相比,以-20 kPa作为灌溉起始阈值能够显著促进苗木生长,苗高、地径平均提高了29.33%和24.12%,生物量显著增加了176.17%,且茎根比优于-40和-60 kPa处理.(2)不同土壤水势处理下,毛白杨苗高、地径苗期生长均呈现"S"型曲线,且Logistic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以用来进行苗高和地径生长的预测和分析;同时苗木苗高与茎生物量、地径和根生物量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苗高、地径的测量值估算苗木生物量.(3)根据毛白杨1年生苗木的苗高生长规律可将生长期划分为4个阶段:成活期,移苗至移苗后15 d;生长初期,移苗后16~53 d;速生期,移苗后54~138 d;木质化期,移苗后139~220 d.(4)毛白杨苗木茎养分质量分数无明显变化规律,根养分质量分数随土壤水势升高总体呈降低趋势,常规灌溉下苗木茎、根养分质量分数最大,显著高于各处理15.14% ~46.43%;养分单株质量规律与质量分数规律相反,-20 kPa处理下苗木各养分单株质量最大,高于常规灌溉处理100.08% ~237.51%.(5)以-20 kPa作为灌溉起始阈值时,苗木质量指数综合评定结果最优,苗木质量最佳.[结论]土壤水势对毛白杨苗木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有显著影响,距地表10 cm处以-20 kPa作为速生期灌溉起始阈值时,苗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和养分单株质量最大.

    土壤水势毛白杨生长节律苗木质量定向培育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幼苗组成及其年际动态

    杨廷丽安明态张广奇戚玉娇...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幼苗更新动态,为揭示群落更新机制和植被斑块分布格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28 hm2固定样地,对样地内128个1 m×1 m样方中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幼苗进行连续3年调查,分析了该森林群落中木本植物幼苗的种类、数量、萌发和死亡特征,探究了主要树种幼苗的年际分布格局.[结果](1)木本植物幼苗的数量和物种组成在年际之间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017年调查到55科96属121种971株(8株/m2),2018年40科66属78种767株(6株/m2)和2019年39科70属87种1342株(10株/m2),其中木质藤本幼苗是林下幼苗的重要组成部分.(2)林下幼苗的主要树种成分与样地内主要树种组成保持着一定的相似性,主要树种的幼苗在林下同样保持着优势地位.(3)木本植物幼苗个体数和物种数在高度级上的分布呈偏峰现象,10~20 cm高度级达到最高,之后逐渐减少,说明林下幼苗存在一定的负密度制约效应.(4)木本植物幼苗个体数和物种数都表现为随海拔、坡度的升高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其密度在空间上呈现复杂的斑块分布.[结论]茂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下木本植物幼苗物种丰富,空间上呈现复杂的斑块分布且受海拔、坡度的显著影响,存在一定的负密度制约效应.幼苗的长期监测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群落更新过程,为今后喀斯特森林的合理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喀斯特森林物种组成幼苗分布年际动态

    覆草-施肥模式对板栗叶片功能性状与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王芳芳郭素娟廖逸宁马雅莉...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合理施肥与地表覆盖是干旱地区板栗高产优质的必要措施,本研究依据河北省迁西县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优化的行间覆草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管理模式,并进行效果验证,旨在为其改进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年生板栗品种'燕山早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行间覆草(GC)和清耕(CT),副处理为4个施肥处理,即单施无机肥(F)、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F+M)和不施肥(CK),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研究覆草-施肥模式对板栗叶片功能性状与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处理28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最佳土壤管理模式.[结果](1)各施肥处理的新梢长度和粗度、叶面积、百叶干质量、百叶厚以及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GC(F+M)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地表覆草和不同施肥处理均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量最为明显的是GC(F+M)处理,分别比GC(CK)提高了6.00%、20.13%和44.87%.(3)有机无机肥配施(F+M)对于提高板栗坐果率、出实率、单粒质量和单株产优于单一施肥处理,其中GC(F+M)和CT(F+M)处理的单粒质量分别可达到10.32和9.92 g,较CT(CK)分别提高了26.01%和21.12%.(4)不同覆草-施肥模式处理的单株产量增幅为4.95% ~45.21%,GC(F+M)处理的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较CT(CK)处理分别提高了13.04%和36.57%.(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GC(F+M)处理综合得分最高,其次为GC(F)处理,然后是CT(F+M)和CT(F)处理,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比单施无机肥更有利于板栗枝条和叶片的生长发育,以及光合性能和果实产量品质的提高.[结论]在迁西干旱地区板栗栽培中,地表覆草-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是该地区板栗提质增产的最适土壤管理方式.

    板栗施肥覆草光合特性产量品质

    油松4个产地共40个半同胞家系苗期及试验林调查分析

    沈熙环李华峰赵社教马建伟...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油松不同产地半同胞家系苗期和造林后表现,探索制定油松育种策略的依据.[方法]试验种子采自内蒙古宁城、河北遵化、山西上庄和河南卢氏等能代表上述产地的4个种子园,共含40个半同胞家系.在甘肃华池山庄林场育苗和造林.[结果](1)育苗和试验林期间苗木保存状况在产地和家系间没有观察到异常,提供了需要深入研究的信息.(2)4个产地4年生苗高和地径平均值变动于68.8~76.7 cm和5.3~5.6 mm间;40个家系苗高和地径在53.4~105.4 cm和4.2~6.6 mm;各家系内苗高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变动于12.7~21.2 cm,相当于各该家系当年苗高的17% ~34%.4个产地4年生苗高变异系数为12.1% ~18.2%,地径为9.9% ~12.8%;家系4年生苗高的变异系数为3.1% ~6.2%,地径3.9% ~6.9%;试验林40个家系22年生树高和胸径变动于5.38~6.74 m和8.13~14.25 cm.在产地、家系和家系内生长都存在差异,选择空间大.(3)各产地1~2年生苗高序次有变动,后趋于稳定,家系3年和4年苗高序次基本相同;试验林8、12、17、21、22龄树高相关,胸径12龄后相关;3~4年生苗高与试验林22年生树高的序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结论]供试种子远距离育苗和造林,保存状况未见异常;在产地、家系、家系内3个层次中,苗木和试验林的高、径变幅都较大,多层次选择,可以提高增产潜力;早期选择的年龄可能显著提前.

    油松种子园产地半同胞家系育苗和试验林

    基于SSPs预测格木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张明珠叶兴状刘益鹏李佳慧...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格木为珍贵硬材树种,由于木材珍贵,其天然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分布范围急剧缩小,数量稀少,被列为我国二级保护树种,探讨格木适生分布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格木天然资源的保护与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格木55个天然分布点,以BCC-CSM2-MR气候模式和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作为气候数据,结合海拔、土壤以及人类活动因子数据,用MaxEnt模型预测SSP1_2.6、SSP2_4.5和SSP5_8.53种情景下格木在2041-2060年(2050s)和2081-2100年(2090s)的生长分布区.[结果]当特征组合(FC)为片段化(H)、乘积型(P)和阈值型(T),调控倍频RM=2.5时,预测结果较为可靠.综合贡献率、置换重要值以及刀切法检验得出温度年较差、1月降水量、海拔、年降水量、月平均昼夜温差是影响格木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在SSP1_2.6、SSP2_4.5情景中,格木总适生区面积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少;SSP5_8.5情景下,格木总适生区增加,并在此情景下出现生长优势.福建、广西、广东原有生长区域的北部,云南、西藏南部小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将成为格木潜在适生区.分析格木在2050s、2090s的3种情景下质心迁移方向,质心有向北迁移的趋势.[结论]温度、降水、海拔是影响格木当前与未来气候情景下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大幅度增温增湿一定程度上对格木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广东、广西北部的低山丘陵,云南西双版纳等可实行引种栽培,以期扩大格木在全国的种植区域.但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应适时适地加强对格木资源的保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格木带来的负面影响.

    格木SSPsMaxEnt气候变化地理分布物种分布模型

    冬奥会崇礼赛区5种人工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特征

    武昱鑫余新晓彭修文张潇...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和研究冬奥场馆周边小流域人工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性能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为研究区人工林的恢复、经营以及水源涵养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崇礼区西沟流域的5种人工林配置模式(落叶松纯林、樟子松纯林、落叶松柠条混交林、樟子松柠条混交林和樟子松落叶松柠条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林内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特征,定量分析和比较不同配置模式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特征.[结果](1)不同人工林配置模式枯落物的蓄积量和厚度均为半分解层小于未分解层.(2)不同人工林配置模式枯落物持水表现为:樟子松纯林的最大持水量最大(2.94 t/hm2),落叶松纯林的最小(1.95 t/hm2);樟子松柠条混交林的有效持水量最大(1.46 t/hm2),落叶松纯林的最小(1.17 t/hm2).(3)不同人工林配置模式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4)不同人工林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整体上都表现为人工林混交配置模式优于纯林配置模式,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结论]人工林混交配置模式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性能优于纯林,建议在植被重建和恢复初期充分考虑乡土树种和配置模式,用于人工林的快速重建和健康经营,为下一步小流域森林植被空间结构优化与对位配置奠定基础.

    人工林配置模式水文特征土壤枯落物

    林火对山西太岳山油松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短期影响

    沈颖秦涛郭银花张欢...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森林火灾发生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既依赖于林火发生的时间,也取决于林火的类型和强度.在林火干扰后较短时间内研究不同类型火烧迹地的土壤生化特性,对理解地上群落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方法]在火灾发生1个月后,分别在林冠火和地表火迹地,按0~5 cm和5~10 cm钻取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基础呼吸、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以及理化性状等指标,并估算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熵.[结果]森林火灾对0~5 cm的土壤性状具有较大影响.林冠火相比于地表火导致土壤养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提高了土壤基础呼吸(3.85%)及土壤呼吸速率(47.67%),同时也增加了胞外酶的活性;但显著降低了含水量(21.95%)及微生物生物量碳(27.98%)、氮(9.65%).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森林火灾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含量调控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结论]在林火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的活性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尤其在0~5 cm土层,林冠火的激发作用更强一些;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预示着随火灾发生时间的延长、土壤的理化性状都会得到明显改善.

    地表火林冠火代谢熵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不同表土覆盖方式对种子库活力的影响

    薛国连郭小平薛东明林雅超...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表土堆存中不同覆盖方式对种子库活力特征的影响,为荒漠地区煤矿损毁土地植被重建提供技术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表土堆存和种子库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密目网覆盖和彩条布覆盖这2种工程上常用的表土覆盖方式,分析不同表土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温度、种子含水量、埋深对种子活力的影响,并监测种子库损耗情况.[结果]柠条锦鸡儿、沙蒿、羊柴、花棒4种植物种子在堆存4个月后活力均有所下降,彩条布覆盖方式下活力下降速度更快,柠条锦鸡儿、沙蒿种子在密目网覆盖下活力显著高于彩条布,羊柴、花棒种子在两种覆盖方式下无明显差异;温度、种子含水量及埋深是影响种子活力下降的重要因素,埋深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体现在表层种子萌发率最高,最深层次之,中间层萌发率最低;堆存表土初始土壤种子库多为一年生植物,种子库密度为335粒/m2,表土堆存4个月后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下降,密目网覆盖方式下种子库密度为192粒/m2,彩条布覆盖方式下种子库密度为249粒/m2.[结论]表土堆存使得种子活力下降,温度、种子含水量及埋深对种子活力下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土从冬季堆存到春季期间,彩条布覆盖方式下的土壤种子库较密目网覆盖下损失更低,此期间内可以考虑彩条布作为表土覆盖方式.

    表土堆存种子库密度萌发率荒漠草原

    密度和施肥调控对巨龙竹新竹生长及生物量特征的影响

    郭强官凤英辉朝茂刘蔚漪...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择伐留竹密度和施肥量对巨龙竹新竹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特征影响,为巨龙竹高效培育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滇西南巨龙竹为研究对象,设计择伐留竹密度(7、15、25、35株/丛)和有机肥施用量(0、40、80、120 kg/丛)的2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通过每木检尺和破坏性收获调查23种新竹生长形态、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特征指标,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加权-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16种试验处理组合巨龙竹新竹生长及生物量特征差异.[结果](1)不同试验处理巨龙竹平均每丛新竹数量1.0~7.8株、胸径17.2~19.9 cm、竹高29.0~29.9 m、枝下高14.8~16.3 m;单株新竹各构件生物量:总69.63~98.13 kg、地上58.22~80.42 kg、地下11.41~17.71 kg、秆48.94~60.37 kg、枝3.71~12.04 kg、叶1.55~9.10 kg;竹丛新竹各组分生物量:总69.63~678.20 kg、地上58.22~543.62 kg、地下11.41~134.58 kg、秆48.94~467.89 kg、枝5.69~48.04 kg、叶3.60~28.69 kg;新竹构件(组分)生物量分配比重:地上79.47% ~83.62%、地下16.38% ~20.53%、秆60.41% ~74.87%、枝5.12% ~12.27%、叶2.11% ~9.26%、根冠比0.20~0.26、出叶强度0.40~0.75.(2)择伐留竹密度和施肥量对巨龙竹新竹生长形态、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特征影响显著.相同密度,新竹生长形态及生物量积累特征指标总体上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地下、枝、叶的生物量比重提高,而地上、秆的生物量比重降低;相同施肥量,新竹生长形态及生物量积累特征指标总体上随密度增加而先提高后降低(峰值转折点:25、15株/丛),地下、秆的生物量比重提高、而地上、枝、叶的生物量比重降低.(3)不同试验处理组合巨龙竹新竹生长和生物量特征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名,单株(前3):T4(7+120)(0.457)、T8(15+120)(0.390)、T3(7+80)(0.389);竹丛(前3):T12(25+120)(0.456)、T8(15+120)(0.447)、T4(7+120)(0.424).[结论]综合比较,巨龙竹择伐留竹密度和有机肥施用量宜控制在25株/丛和120 kg/丛,利于新竹生长和生产力提高.

    巨龙竹择伐留竹密度有机肥量新竹生长生物量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