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3种常见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贡晓清谢榕杨华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气候因子影响树木生长发育,对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探究长白山地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该地区天然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在吉林省汪清县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中对常见针叶树臭冷杉、鱼鳞云杉和红松进行样芯的采集,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建立标准年表,进而分析比较不同树种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该地区树木标准年表的平均敏感度和信噪比分别为0.16 ~ 0.27、6.14 ~ 19.98,其中臭冷杉包含更多的气候信息,其平均敏感度、标准差、信噪比和样本总体代表性等统计量均高于鱼鳞云杉和红松.上年9月平均气温及上年、当年7月最低气温与臭冷杉、鱼鳞云杉和红松径向生长均呈显著正相关(P <0.05),这表明同一区域不同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3种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存在差异,臭冷杉径向生长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鱼鳞云杉和红松径向生长主要受气温限制.升温突变(1985年)后,臭冷杉、鱼鳞云杉和红松径向生长与气温相关性增强但与降水量相关性减弱,且升温后树木径向生长有显著上升趋势.[结论]不同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目前升温可能仍在臭冷杉、鱼鳞云杉和红松径向生长的临界阈值内,促进其径向生长.

    长白山树轮气候变化生长−气候关系径向生长

    末次间冰期以来平榛物种复合体生态分化及历史分布变迁

    何馨马文旭赵天田杨小红...
    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末次间冰期以来平榛物种复合体(平榛、川榛、滇榛)的历史分布变迁,了解其地理分布对环境演变的响应机制,旨在为厘清3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提供借鉴意义,也为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平榛物种复合体3个近缘种的分布数据及相应的筛选后的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及ArcGIS软件对平榛物种复合体在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和现代的潜在分布区进行模拟,以探究其历史分布变迁,并划分适生区等级;将3个近缘种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区域进行叠加,推测其避难所,并采用榛孢粉数据进行验证;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3个近缘种的生态位分化情况,并对主要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从整体来看,平榛和川榛的前2位主要环境因子贡献度相差不大,且滇榛前2位主要环境因子均与水分有关,相对于温度,水分对3种树种的分布有着更重要的影响.从适生区面积来看,平榛的适生区面积在冰期呈收缩趋势,进入全新世中期后面积又有所扩张,川榛和滇榛的适生区面积却与之相反;适生区区域重叠后得到的3个近缘种的避难所与孢粉信息较吻合.[结论]本研究较为准确地模拟了平榛物种复合体在4个时期的适生区分布变迁,探究了其生态位分化情况,并推测了其生物避难所,可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境内榛资源保护和管理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平榛物种复合体MaxEnt气候变量生态分化生物避难所

    人工促进更新措施对落叶松种子萌发和早期生长的影响

    李龙杰王杰任云卯詹记平...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解决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更新困难的问题,实现人工林近自然经营,开展人工促进措施(以下简称促更)对林下更新效果的研究十分必要. [方法]以塞罕坝地区31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设计等试验方法,从林分密度、枯落物处理方式、种子来源以及种子处理方式这4个方面进行对比试验,探讨林下更新对不同促更措施的响应.[结果]处理后的华北落叶松林下均能更新,更新频率为100%左右.同时期不同密度的幼苗地径、苗高在生长末期的差异较小(P> 0.05),而幼苗地径在2年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不同处理间生长季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 0.05),整体维持在43.68% ~ 87.87%范围内;而更新密度、播种发芽率在不同枯落物处理方式间差异显著(P < 0.05).人工播种时,以沟状清理(SC)的更新密度最大,为8633.33株/hm2,该处理下种子发芽率最高,为1.79%.此外,更新动态因播种时间而发生改变.自然下种时,处理间的更新动态相对一致,7月底为幼苗萌发高峰期;6月中旬人工播种时,只有SC处理的种子在7月底适时大量萌发.[结论]清理枯落物层和播种对于促进华北落叶松林下更新是有效的.促更措施主要是通过影响幼苗数量而非幼苗品质来影响更新效果.播种时间和种子处理方式会对幼苗的更新动态产生影响,6月中旬人工播种无处理的种子会造成当年更新动态的延迟.本试验条件下最佳促更措施:一是在枯落物沟状清理后6月中旬前进行人工播种;二是全面清理枯落物,同时在前一年度的11月初人工播种.

    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促进更新枯落物清理方式更新苗

    油橄榄Ⅲ类过氧化物酶家族的进化和表达分析

    薛丽刘晓霞王晨合张建国...
    3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Ⅲ类过氧化物酶(PRX)是一类植物特有的氧化还原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探讨油橄榄Ⅲ类PRX基因家族的进化和表达模式,旨在为油橄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并分析了油橄榄Ⅲ类PRX基因家族的系统发育关系、分组、染色体分布、复制基因、基序分布、基因结构图、顺式作用元件分布和在不同组织和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并对部分成员基因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1)鉴定得到了106个OePRX基因,根据其与拟南芥和毛果杨PRX蛋白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分为了14个组.(2)OePRX基因不均匀地分布于23条染色体上;片段复制是该基因家族扩张的主要动力,且复制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了较强的纯化选择;与拟南芥相比,油橄榄PRX基因与毛果杨PRX基因的亲缘关系更近.(3)同一组中OePRX蛋白的等电点、分子量、基序分布、基因结构、信号肽分布、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均比较保守;OePRX基因启动子中含有较多的生长发育元件和激素应答元件;在油橄榄干热胁迫和水涝胁迫下,38%的OePRX基因显著差异表达.[结论]油橄榄OePRX基因家族明显的进化扩张和多变的表达模式暗示了其功能的复杂性,尤其是复制基因的新功能化对油橄榄在地中海地区的广泛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适应性意义.

    油橄榄Ⅲ类PRXs复制基因新功能非生物胁迫

    黑河下游植物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晓琳王寅何奕成杨慧...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碳 、氮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极端干旱的内陆河流域,不同功能群植物对土壤水分和养分需求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化学计量特征.探寻黑河下游不同功能群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对地下水变化的养分反应,对进一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黑河下游,根据与河道的距离,共设置22个采样点,采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解方法分别对不同功能群植物的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下游地区植物叶片和细根的碳元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08.53和16.30 mg/g;氮元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00.34和11.81 mg/g,碳氮比平均值分别为30.74和49.48.与全球和区域尺度研究相比,黑河下游植物具有较高的细根碳含量、较低的氮含量和较高的碳氮比.在不同地下水位梯度上,木本植物的碳含量、氮含量与碳氮比均与地下水深度显著相关,但草本植物与地下水不相关.黑河下游植物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理化属性紧密相关.地下水和土壤含水量、土壤总氮共同解释了木本植物化学计量总变异的53% ~ 75%;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共同解释了草本植物化学计量总变异的20%.[结论]面对极端干旱盐碱环境,水分是影响木本植物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关键因子,草本植物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主要受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影响.

    地下水黑河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功能群

    基于多尺度分割和缨帽变换的高原山区森林覆盖变化检测

    范应龙唐赛男谭炳香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影像多尺度分割和缨帽变换,构建适用于高原复杂山区森林覆盖变化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Landsat 5 TM和Landsat 8 OLI多光谱影像,以滇中东高原过渡山区地带为研究区,基于多尺度分割,利用缨帽变换(TCT)和主成分分析(PCA),重构面向对象多特征变化矢量,确定最优阈值,提取森林覆盖变化信息,并验证结果精度.[结果](1)文中构建方法(PMKT-D)的试验结果总体精度为92.32%,Kappa系数为0.8437,结果精度显著优于对照方法;(2)2010−2020年间滇中东高原过渡山区森林覆盖变化面积356.88 km2,占影像总面积的1.06%,森林覆盖变化显著.[结论]基于多尺度分割,结合TCT和PCA能够有效消弱高原山区复杂地形和物候影响,发挥面向对象多特征变化矢量优势,增强森林覆盖变化光谱特征,显著提高变化检测精度.

    多尺度分割缨帽变换森林覆盖变化变化矢量高原山区

    陕北沙区长柄扁桃害虫种类及危害调查

    阎雄飞王庭昊史腾杨涛...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长柄扁桃是陕北沙区重要生态树种和经济树种,在区域经济和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多种害虫侵扰,受害面积不断增加且日益严重.为此进行了该研究,以明确陕北沙区长柄扁桃害虫种类及害虫危害情况,为今后长柄扁桃害虫监测和科学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于2017年3月至2020年10月,采用人工采集法和黑光灯诱法对陕北沙区长柄扁桃害虫进行采集,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了鉴定、整理和区系分析;随后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害虫的危害程度做了系统的调查.[结果]共计调查到陕北沙区长柄扁桃害虫35种,隶属3个目19科,鞘翅目害虫种类为15种,占害虫种类的42.86%;半翅目害虫种类为11种,占害虫种类的31.43%;鳞翅目害虫种类为9种,占害虫总数的25.71%.区系分析表明,长柄扁桃的鞘翅目害虫古北种最多,占73.33%,鳞翅目害虫和半翅目害虫广布种最多,分别占88.89%和81.82%.危害程度研究表明,危害严重的害虫有5种,危害中度的害虫有8种,危害轻的害虫有22种.[结论]陕北沙区长柄扁桃害虫主要分布在鞘翅目和半翅目,鞘翅目害虫以古北种为主,半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以广布种为主.长柄扁桃害虫的优势种为华北大黑鳃金龟、苹毛丽金龟、阿拉善舌喙象、李小食心虫和桃蚜.

    长柄扁桃陕北沙区害虫种类危害情况

    带状采伐毛竹林养分动态特征

    郑亚雄范少辉周潇张璇...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带状采伐毛竹林中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为伐后竹林的养分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 m带宽采伐样地(SC)及其保留样地(RB)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经营毛竹林(CK)为对照,调查伐后5年内不同处理样地毛竹生物量、林下灌草生物量、凋落物产量及各组分相应的养分含量,量化养分流通量,计算不同处理样地的养分循环系数,比较不同处理样地的养分流动及循环特征的差异.[结果](1)伐后第1年,不同处理样地内毛竹氮、磷、钾的留存量无显著差异;采伐样地中氮、磷的归还量减少;(2)伐后3年,保留样地中氮、磷、钾的留存量小于采伐样地和对照样地;采伐样地和保留样地中氮的归还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3)伐后5年,保留样地中氮的留存量小于采伐样地和对照样地;采伐样地中氮、磷、钾的归还量、养分贮量均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4)带状采伐显著增加了氮、磷的利用系数(P < 0.05),随着样地的恢复各养分的利用系数逐渐下降,与对照无差异;采伐对氮、磷、钾的循环系数无显著影响.[结论]伐后5年氮、磷、钾养分贮量达到伐前和现期对照样地水平,从养分循环的角度证明伐后5年带状采伐样地能够恢复到对照样地水平.保留样地养分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从伐后第二个大年开始逐渐降低,需要进行密度调控,从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毛竹林带状采伐自然恢复养分循环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影响

    武海岩赵媛媛杜林芳迟文峰...
    8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水源涵养服务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也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效益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水源涵养量为指标,探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的生态效益.[方法]采用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和气象数据,量化了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同期水源涵养量动态,进而评估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水源涵养服务的影响.[结果](1)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以草地、耕地、林地覆盖为主,水源涵养量自西北向东南递增;(2)2000−2018年,林地总体增加了14.22%,区域水源涵养量总体也呈现增加趋势,晋北山地丘陵区、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科尔沁沙地、鄂尔多斯高原和大兴安岭南部区等增幅相对较大;(3)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随不同时期、亚区分布和地类转换而存在差异,林地水源涵养服务量最高,且在各亚区均占主导地位;(4)2000−2010年,全区内草地向林地转移对水源涵养量增加的贡献最大,达49.32 × 108 m3,大面积草地转为林地使大兴安岭南部区水源涵养量增加最为显著,达16.11 × 108 m3;(5)2010−2018年,全区内仍是草地向林地转移对水源涵养量增加的贡献最大,达3.87 × 108 m3,荒地开垦、造林、种草对涵养水源的贡献集中作用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区,增加了1.31 × 108 m3,退耕还林和草地向林地转移对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贡献最大,达1.84 × 108 m3.[结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退耕还林、荒地造林、草地治理等措施使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有效提高,引起水源涵养量增加的土地利用/覆盖转移类型主要为未利用土地向林、草地转移和草、耕地向林地转移,地类转移对水源涵养量增加贡献最大的区域主要为大兴安岭南部区、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和晋北山地丘陵区等东南部区域.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下一阶段的工程实施应当根据各区生态特点分区施策,因地制宜,对耕地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较弱区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有必要保留的耕地改进水土保持耕作栽培措施,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大区域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实施封沙育林育草或进行人工造林,并加强管护,使研究区高生态效益区持续稳步发展,低生态效益区重点治理,高效发展.

    京津风沙源土地利用/覆盖水源涵养退耕还林时空格局

    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系统优先流影响下的土壤可蚀性

    徐贵迁赵洋毅王克勤段旭...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系统优先流影响下的土壤可蚀性差异规律,揭示冲沟发育区土、水相互作用机理,为干热河谷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干热河谷典型冲沟发育区选择完整冲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染色示踪、土壤抗冲抗蚀及土壤理化试验,利用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土壤优先流、土壤可蚀性指标及其相关关系,明晰集水区、沟壁、沟床、沟底完整冲沟系统土壤优先流特征,探究优先流和土壤可蚀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干热河谷冲沟优先流类型以"大孔隙流"为主,伴随"指流"和"漏斗流",优先流百分数呈集水区 > 沟壁 > 沟床 > 沟底,说明冲沟上游优先流发育程度高于下游.冲沟内优先流区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基质流区,机械组成黏粒、粉粒、砂粒配比优先流区优于基质流区,土壤密度优先流区低于基质流区.冲沟内优先流区土壤抗冲系数小于基质流区,表明优先流会使土壤稳定性降低,抗蚀指数呈优先流区大于基质流区,说明土壤水分溶质运移会使局部土壤抗蚀性提高.冲沟系统土壤可蚀性因子(K)与优先流百分数、优先流区染色面积比、最大染色深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主成分分析显示以上3个因子是影响土壤可蚀性的主要因子.[结论]优先流发育程度高的土层中优先流区K值总是大于基质流区,在优先流发育不足土层中则相反,优先流发育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土壤可蚀性.

    干热河谷冲沟优先流区基质流区土壤可蚀性